教师的心理素质(9页).doc
《教师的心理素质(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的心理素质(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 教师的心理素质一、教师的素质结构(一)素质 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与主体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身心特质。素质具有基础性、相对稳定性、结构整合性和发展潜在性的特点。 教师素质是以人的一般素质为基础,通过人与职业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是与教师职业有关的基本品质的总和。(二)素质结构 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基本维度。 1生理素质 教师的生理素质主要由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决定,表现为有机体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征,如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特点,主要是人脑的特点,在教师的素质结构中起基础作用
2、。 2科学文化素质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科学文化素质中活的灵魂,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 (2)文化科学素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 3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由先天生理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决定的,表现为心理品质,处于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层次,起中介和核心作用。 教师心理素质又可分为一般心理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二、 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 教师一般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的心理品质。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可以归纳为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一)认知品质 认知品质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人格特征因素,是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的最基本的成
3、分。 1敏锐的观察力; 2准确的记忆力; 3丰富的想象力; 4优良的思维品质; 5善于分配注意力。(二)个性品质 个性品质是指人在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虽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是具有动力和调节机能,居于心理素质的核心地位。 1成熟的自我意识: (1)健全的自我认知; (2)积极的自我体验; (3)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2教师的情感特征: (1)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 (2)教师应有的情操; (3)教师的责任感。 3教师的意志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 (2)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 (3)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持性; (4)
4、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 4教师的动力特征: (1)成就动机;(2)求知欲。(三)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和谐协调的能力,是心理素质结构中最具衍生功能的因素。它是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在各种社会环境中的综合反映,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心理素质之一。 1自我定向适应性: (2)生理适应; (1)生活适应; (4)学习适应。 (3)职业适应; 2社会定向适应性: (2)人际环境适应; (1)社会环境适应; (4)职业角色适应。 (3)应激情境适应;三、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一)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概述 1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含义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可以界定为与教师的职
5、业有关的心理素质的总和。 2教师职业心理素质与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的关系 从总体上看,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是基础,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是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和特定职业结合的产物。 (二)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结构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特定的神经、生理方面的需求)和教育能力。 1职业意识: (1)教师的职业需要; (2)教师的职业价值观; (3)教师的职业道德; (4)教师的职业气质。 2职业知识和技能:(1)教师的知识结构; (2)教师的技能结构。 3教育能力: (2)组织管理能力; (1)教学能力; (4)教育科研能力。 (3)自我发展能力;(三)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
6、特征及其培训 1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 (1)稳定性; (3)综合性; (2)基础性; (4)发展性。 2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训: (2)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途径。 (1)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内容; 3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模式: (1)校本培训模式:技能型培训 实践型培训 评价型培训 理论型培训 研究型培训; (2)专业发展学校培训模式PDS; (3)入职教育模式。 【二】 教师的自我意识一、 教师自我意识及其特点(一)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与类型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个体在对自身生理、心理及社会关系的认知、体验基础上,不断调节自身行为,力求达到与环境的协
7、调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自我意识的结构与类型 (1)从意识活动的特点来分析: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具体包括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 (2)从意识活动的形式来分析:分为知、情、意三个维度。具体包括自我认识与评价、自我感受与体验、自我监督与控制。 (3)从意识活动的内容来分析:分为生理、社会和心理三个维度。具体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4)从意识活动中的自我观念来分析:分为现实的、投射的和理想的三个维度。具体包括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二)教师自我意识的作用、内容及特点 1教师自我意识的作用 (1)教师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如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人际交往能力等;
8、(2)教师自我意识水平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重要条件。教师必须借助自我意识,调节和控制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对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时间与进度的安排、差生与优生的对待、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等。 2教师自我意识的内容 教师自我意识的内容除了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外,主要指向其对自身教育教学的意识,特别是对课堂教学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的明确,并始终围绕课堂目的开展教学活动; (2)教学内容正确,具有科学性与思想性; (3)教学方法适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 (4)教学语言清晰准确、通俗易懂、富有感情并抑扬顿挫; (5)教学安排计划性强、组织严密、有条不紊; (6
9、)教学气氛热烈,教师注意调节自身的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双方都处于积极的互动状态中 3教师自我意识的特点 (1)内容具有广泛性与教育性。它不但包括自身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方面的内容,而且还特别包括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内容。 (2)作用具有双重重要性。它不但关系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发展。 (3)水平的提高具有主体自觉性与社会期待性。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对自我的观察与反思一方面出于自觉,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和压力。(三)提高教师自我意识水平的途径 1通过他人观察与自我观察相结合来认识和提高自我;
10、2通过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来认识和提高自我; 3通过对自身活动结果的反思来认识和提高自我。二、教师教育效能感及其作用(一)自我效能感和教育效能感概述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功能与影响因素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它与一个人拥有的技能无关,但与人们对所拥有的能力能够干什么的判断有关系。 (2)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选择行为;努力的付出与坚持不懈;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行为的产生者与预告者。 (3)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对成败的体验与认知归因;替代性和想象性经验;评价与劝说;生理与情绪状态。 2自我效能感和教育效能感的关
11、系 教育效能感是教师在教育领域中的个人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在教育领域中对教育的作用特别是自己是否有铯力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主观判断和信念。(二)教育效能感的结构和功能 1教师教育效能感的结构 (1)一般教育效能感: 指的是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整个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 (2)个人教育效能感: 一方面指教师对自己在学生发展中所起的教育作用到底有多大的信心和判断,另一方面特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搞好教学、教好学生的信念。 2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的影响上。(三)教师教育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教师教育效能
12、感的特点: (2)新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教育效能感的特点。 (1)教师教学效能感在教龄、学历和性别上的差异; 2影响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因素: 影响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因素很多,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三、 教师自我意识与教育效能感的培养 (一)教师自我意识与教育效能感的关系 教师自我意识的水平和性质必然影响其教育效能感的水平和性质,并对其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反过来,教师已有的教育效能感也会影响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1教师自我意识对其教育效能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教师教育效能感对教师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二)教师自我意识与教育效能感的培养 1教师自我
13、意识的培养 。 (1)教师自我意识水平的测量:高顿发展了一种对自我意识进行定性测量的方法“我是谁” (2)培养教师自我意识的方法:交往法;对比法; 活动法;反思法。 2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培养 (1)针对效能来源培养教师的教育效能感; (2)培养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具体方法:强化法;榜样法;归因训练法;教学策略训练法。教师的心理素质 【三】教师的人际关系一、教师人际关系及其形成(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 1人际关系的结构: (2) (1)人际认知; ;人际
14、情感;(3)人际行为。 2人际关系的反应类型:人际关系行为模式与个体的个性相结合,形成其特有的人际关系倾向。 (1)谦让型; 心理学家霍妮将人际关系反应类型分为三类: (2)进取型;(3)分离型。(二)师生关系 1师生交往:师生交往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很大。一般说来,师生交往有单向交往、双向交往和多向交往三种形式。 2尊师爱生: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尊师爱生。 3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1)了解和研究学生;(2)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3)有效处理师生冲突。(三)教师间关系 1教师间关系的重要性: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达成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是教师顺利工作的保障。 2教师间关系的现状: (1)教
15、师间竞争的加剧; (2)教师之间交流的减少; (3)学校管理机制尚不完善; (4)教师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3提高教师人际关系的质量: (1)互通信息,增强交往; (2)互勉共进,团结协作;(3)互相尊重,心理相容。(四)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既是一种隶属关系,又是一种同行、同事关系。要处理好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从教师方面来说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协调关系,友好合作; (3)顾全 (2)充分理解,争取支持;大局,尊重服从。(五)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是一种以同一目标为中心,建立在彼此信任、谅解、支持基础上的人际关系。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
16、人际关系,教师应达到以下几个角色要求: (2)作为一位沟通者; (1)作为一位倾听者;(3)作为一位协商者。二、教师威信及其形成(一)教师威信的构成及作用 1教师威信的构成:教师的威信按内隐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仪表威信、知识威信和人格威信。 2教师威信的作用:教师威信对于学生和教师自身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教师的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促使学生自觉实现教师的要求。对教师来说,威信对自身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二)教师威信形成的过程 1开始阶段学生对教师认同感的产生; 2形成阶段教师的榜样性与学生的向师性; 3巩固阶段教师与学生的长期交往和共同活动。(三)影响教师威信形成
17、的主要因素 1客观因素: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社会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2主观因素: (1)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威信获得的重要条件; (3)重视第一印象,珍惜“自然威信”; (4)教师的仪表和风度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三、 教师威信的维护与发展(一)教师威信维护与发展的主要内容:(1)巩固已获得的威信;(2)发展不全面的威信为全面的威信,发展低水平的威信为高水平的威信;(3)防止威信的下降和丧失;(4)提高威信的教育影响力。(二)教师威信维护与发展的策略:(1)胸怀坦荡,实事求
18、是;(2)正确认识与合理运用威信;(3)以“艺”强威,以“情”辅威,以“宽”立威;(4)不断进取,言行一致;(5)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发展威信;(6)长期坚持,从多方面完善自我。【四】教师的心理健康一、 教师心理问题及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教师心理问题概述 1教师心理问题的内涵 教师心理问题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状态。 教师心理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教师心理障碍问题; (1)教师心理成长问题; (3)教师心理变态问题。 2教师心理问题的现状: (1) 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接受调查的教师其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 50; (2)心理障碍在教师人群中的分布广,
19、小学教师多于初中教师,初中教师多于高中教师,城市教师多于乡村教师,其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小学男教师; (3) 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多样化,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离,性格忧郁孤僻和逆反心理较强。 3研究教师心理问题的意义 (1)个人意义:有助于身体健康;使教师更加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理念等,从而使教师对教学更投入,增强教学效能感。 (2)教育意义: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有深刻的影响;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高效有序地进行。 (3)社会意义: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很大,并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对于解决社
20、会问题有积极意义,它不但可以增强国家的教育竞争力,而且对改善整个社会风貌及促进社会的发展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二)教师心理问题的特点 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认知问题、情绪问题、个性问题和行为问题四类。教师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严重性和弥散性等特点。(三)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 1心理健康的含义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 2教师心理健康的含义: (1)是指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包括良好的认知品质、稳定一致的情绪状态、坚定的意志品质,以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1、, (2)是指教师的各种心理关系,如良好的人际关系; (3)是指教师在教学、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培养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维持良妤关系,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四)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的标准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者认同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 (1)认知能力正常; (3)意志品质健全; (2)情绪反应适度; (5)个性结构完善; (4)自我意识客观;(6)人际关系协调; (8)人生态度积极; (7)社会适应良好; (10)活动效能吻合年龄。 (9)行为表现规范; 2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内涵 健康的教师心理应符合以下标准: (1)认同教师角色,热爱教育工作; (2)有良好和谐的人
22、际关系; (3)健全的自我意识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4)健康的情绪体验与调控; (5)意志坚强,对困难和挫折表现出坚强的心理韧性; (6)具有教育独创性; (7)对教育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五)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1教师心理健康是从事教师职业的需要 2教师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自身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二、 教师心理问题的矫正(一)心理素质培育 1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解决教师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 2培养心理素质的方法: (1)纠正认知偏差; (3)完善个性结构。 (2)学会控制情绪;(二)咨询辅导 1心理咨询辅导的内涵:咨询者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心理素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