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_诗词第三单元学案(5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教师版_诗词第三单元学案(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版_诗词第三单元学案(5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蝶恋花 柳永(北宋)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注释:危楼:高楼。黯黯:迷蒙不明。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1)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其文学评论专著人间词话中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成“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之第二境。”其他两种境界分别为:“ ” 和“ ” (2分) (2)问: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6分)答: 1、(1)“昨夜西风凋碧
2、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共个得分点,每点分,共分。(1)从“不悔”入手结合全词分析坚贞(执着、挚诚等),意合即可,分。(只有“坚贞”、“执着”、“志诚”等表述没有结合原词句具体分析只得分,结合了原词句具体分析可得分)()从 “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分。(只有“愁绪”等表述没有结合原词句具体分析只得分,结合了原词句具体分析可得分)()两点融合起来,并结合原词句进行了具体分析,视分析程度也可给分。2.定风波 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
3、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4分)(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2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
4、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本题3分,能结
5、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3.清平乐 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1)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4分)(2)欧阳修曾有一首蝶恋心,表现一位深闺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阕运用了与这首清平乐相似的表现手法:“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首作品所抒发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两种感情又有何不同。(4分)3(1)拟人(或比拟);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
6、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评分标准:本题4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3分,修辞原理与作品实际相结合作答才能给满分;意思对即可。(1)这两首作品均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惆怅之情。欧词借伤花而自伤,表现出主人公“谁可相依”的孤独感和青春难再的苦闷感;黄词通过“无人能解”鸟鸣与春迹,表达了词人对“与自然相融合”的向往。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问2分;二词的“相异”之处各1分。4. 鹊踏枝 晏 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1)词
7、的上片写整夜为相思苦恼。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的情怀?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3分)(2)词的下片写翌日的登眺。试赏析“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句诗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3分)(3)词由诗演化而来,因此也叫“ ”,词的句式长短不一,因此也叫“ ”。(2分)4【答案】【解析】(1)主要运用拟人手法(1分),烘托思妇(游子、作者亦可)苦怀。菊花笼罩着一片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秋凉了,双栖的燕子也飞走了。(1分)只有无情的月亮,没完没了地一直照到天亮。这种无端迁怒,更表现出主人公心中的烦懑。(1分)(2)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
8、到音书寄远,但要寄信吧,水远山遥,竟不知伊人何处。彩笺写罢,又换尺素,表现了闺中人(游子、作者亦可)絮语叮咛的情意。(1分)这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主人公的无限悲慨。(要点:对照、突出悲慨)(2分)(3)(2分)诗余 长短句5. 浣 溪 沙 秦 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的心中的“淡淡的愁”。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2分)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版 诗词 第三 单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