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第九章(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 第九章(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学 第九章 德育本章重点:1.德育目标、内容2.德育过程的矛盾3.德育过程的规律4.榜样法的概念与要求5.认知模式的理论假设与实施要求一、德育的概念:n 社会要求、德育规律;n 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n 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n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n 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n 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吗?二、学校德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三、德育的性质:n 社会性n 历史性n 阶级性和民族性四、德育的意义n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战略意义):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n 2、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可塑性强但辨别
2、能力弱n 3、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五、德育目标n 1、概念: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工作的出发点n 2、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与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心理特征n 3、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n 4、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n 5、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六、德育内容n 1、概念: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n 2、依据:德育目标;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文化传统10填空n
3、 3、我国学校德育内容:n 政治教育n 思想教育n 道德教育n 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07填空,10选择】七、德育过程1、概念:施教传道受教修养;个体社会化社会规范个体化(内化)2、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n 德育过程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的;n 品德形成过程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而言的;n 教育者的德育活动应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3、德育过程的结构(要素组合方式)n 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n 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社会代表者;主导作用n 受教育者:对象;主体性n 德育内容: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n 德育方法:活动方式(手段、方法)的总和
4、4、德育过程的矛盾n 教育者受教育者n 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n 受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n 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n 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08填空】5、德育过程的规律n 1、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10填空】n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07、09填空】n 2、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06填空】n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n 4、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09简答】八、德育原则n 1、概念: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n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n 导向性原则n 疏导原则n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5、的原则n 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n 因材施教原则九、德育的途径n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教学的教育性【07选择】n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n 3、劳动n 4、共青团活动n 5、班主任工作十、德育方法n 1、概念:施教传道方式受教修养方式n 2、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n 说服法:摆事实、讲道理n 榜样法:选模范、树典型【09论述、10填空】n 锻炼法:亲实践、勤坚持n 陶冶法:创情境、受感染【06选择】n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重表扬、恰批评【10简述】十一、德育模式n 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组合方式。n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认知模式(知)、体谅模
6、式(情)、社会模仿模式(行)。n 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道德实践力?认知模式【08论述、10选择、填空】n 【瑞士】皮亚杰:理论建构n 【美】科尔伯格:实践操作的德育模式n 关注重心:道德判断力的发展阶段和顺序n 德育目的: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以及相应的道德行为的发生n 德育方法:对偶故事法、道德两难故事法理论假设n 人的道德发展主要体现在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当中,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判断发展理论)n 科尔伯格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论述道德发展,强调:n 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n 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n 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
7、有巨大作用。n 科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道德两难问题(共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n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即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的镭锭。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但药剂师拒绝说:“我研制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破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n 问:这个丈夫该这么做吗?为什么?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n 这种方法是科尔伯格研究人的道德判断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研究中
8、发现人的道德判断存在着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分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n 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各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逻辑推理局限于具体直觉,在具体经验和观察中进行学习。n 阶段1:他治道德n 社会视角:自我中心的世界观,不能考虑不同行动者在利益与视角方面的差异。n 道德判断:行善避恶的原因是避免来自权威的较高权力的惩罚。n 偷窃问题:为什么不:因为会有人看见,叫警察。n Heinz困境:问题是,他去药店偷药对不对,如果对,为什么?只要他不被警察抓住,就行,因为这样他可以帮助他的妻子;如果他被警察抓住,就不行,因为这样他就帮不了他的妻子。n 阶段
9、2:个人主义、工具性目标和交换n 社会视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和世界观,因此他们处于冲突之中,必须进行利益调适。n 道德判断:只要遵守规则有助于个人利益,个人就应该遵守规则。但他也必须让别人遵守规则。 交换、交易和协议应该为涉及到的各方利益服务。n 偷窃:商店老板不喜欢这样的做法,而当你想要别的东西,老板会把你撵出商店。n Heinz困境:对于海因茨来说,他妻子生命的重要性要比药对于药剂师的重要性重要。水平二:习俗水平。儿童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 n 阶段3:人际的相互期待,关系和人际遵从。n 社会视角:个人开始意识到他所属的群体以及他与别人分享的情感、期待等;能够使自己的
10、利益服从那些他与别人分享的利益,并站在别人立场考虑问题。n 道德判断:做正确的事就意味着满足个人的期待,特别是来自朋友和家庭的期待。n 偷窃:你的家人或朋友会对你评价很糟。n Heinz困境:应该,否则就对他的妻子不好。n 阶段4:社会系统和良知。n 社会视角:个人能够采纳整个社会系统的视角,超出与朋友和同伴的人际视角来看待问题。个人之间的关系被放在了社会的整个社会系统中来理解。n 道德判断:行为正确就意味着做社会的法律所规定的事。如果人人为所欲为,社会的秩序就会崩溃。n 偷窃:这违反法律。n Heinz困境:偷窃是违法的;但他如果不帮助垂死的人也同样是违反法律的;因为对于任何社会来说,社会成
11、员的生命都重于任何物质财产,所以海因茨做得没错。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个人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n 阶段5:社会契约或效用和个人权利。n 社会视角:将社会关系看作是由人们基于平等的权利与社会机会自愿达到的契约性协议来调控。n 道德判断:做正确的事要考虑他人的权利。人们必须彼此达成协议,以确保所有人的权利。因为所有人都生而平等。n 偷窃:偷窃冒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利。n Heinz困境:每个人都有生命权和财产权。这里妻子的生命权与药剂师的财产权相冲突,不过当生命与财产发生冲突时,生命更高。n 阶段6:普遍性的伦理原则。n 社会视角:个人力图从人性和理性的普遍视角来看待社会关系。n 道德判断:做正确
12、的事就是做普遍有效的原则提供了根据的行为。一旦法律不能从这样的原则获得根据,人们就必须偏离法律,对抗法律。n 偷窃:不对。因为这个行动基于武断地运用权力,而不是以普遍根据为基础的合法行为。n Heinz困境:任何不迫使药剂师的财产权让位于挽救一个人的生命的义务的法律都是不正当的。药剂师不采取行动来挽救生命冒犯了道德法则。海因茨应该向药剂师指明这一点,如果他不能说服药剂师,也不能从法庭获得支持,他就不得不自己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一困境。但在这样做时,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药剂师的损失。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n 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n 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
13、知失衡n 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到的推理方式n 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n 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体谅模式(主情学派)【08填空】n 【英国】彼得麦克费尔,等n 风靡英国和北美n 关注重心:道德情感的培养;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n 以一系列的人际与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n 1967-1971年麦克费尔对800多名英国中学生作了问卷调查:举一个成人对他好的实例,举一个成人对他不好的实例。调查结果:“待人好表现出关心一个人的需要,情感和兴趣;待人不好则相反。”为此他的道德教育观是
14、:道德教育不能简单地视之为规范与律令的分析,应该把重点放在人与自我以及与他人的关联上。n 道德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使个人摆脱那些破坏性和自我损害的冲动诸如自我中心、自我陶醉、自私等等。希望道德教育能引导人过利他主义的生活,将人从彼此的不信任和恐惧中解放出来。 理论假设n 、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重要职责。 n 、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关心。不仅如此,关心人和体谅人还能使自己快乐和满足。简言之,道德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并在关心人,体谅人中获得快乐。 n 、鼓励处于
15、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尽管青少年需要成年人和同伴的体谅和关心,也有体谅人和关心人的需要,但他们在面对实际的人际和社会问题时,所作出的反应依然不够成熟,因此,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尤其要重视促进学生成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n 、教育即学会关心。 n 生命线课程的中心在于使学生学会关怀,学会理解他人。如第一部分命名是“设身处地”(In Other Peoples Shoes),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情境实例。如:你知道你最好的朋友正在做一件使他自己痛苦的事,你怎么办?你想告诉妈妈一件事,但是妈妈为了个孩子而心烦,你怎么办?你把外套借给表弟,当他还来时,发现领子上有香烟烧过的痕
16、迹,你怎么办?等等。实践操作部分 n 实践操作部分是通过麦克费尔等人编制的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教材来实施的,该教材由 3 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景。 n 1、设身处地:含敏感性后果观点 3 个单元,其中所有情境都是围绕人们在家庭、学校或邻里中经历的各种共同的人际问题设计的,这一部分目的在于发展个体体谅他人的动机。n 2、证明规则: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同一性意识,把自己视为对自己的共同体作出贡献的人。n 3、付诸行动:“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社会模仿模式(认知行为主义学派) 【10填空】n 【美国】班杜拉n 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环境刺激作出反
17、应,也能主动解释并作用于环境。n 人的行为不仅由现实经验所规定,而且受未来预期影响。n 针对前两种模式的缺陷理论假设n 1、替代性学习:SORn 2、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n 3、模仿:强化的学习意义,利用外部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与自我内在强化的交互作用,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n 4、外部环境:建立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等促进自我期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n 1、个体品德参与n 2、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
18、而非固定的发展阶段:个体社会化、榜样n 3、道德教育应从人格形成出发n 4、榜样示范对品德的作用n 5、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社会模仿模式的启示n 1、对我们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内化)和行为习惯培养(模仿)有较大启迪作用;n 2、强调自我效能感,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第九章 德育 考点一、选择题(每题2分)1、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C )n A.说服法 B. 榜样法 C. 陶冶法 D. 锻炼法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C)n A.教育者、受教育者n B.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n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
19、容、德育方法n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种德育模式所强调的(B)n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4.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 n A.政治课和各课教学 B.班主任工作 C.社会实践活动 D.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5.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n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 6.通过设计道德两难问题,并在道德讨论中采用“引入性提问”和“深入性提问”的道德教育模式是( )。 A.体谅模式 B.社会模仿模式 C.活动模式 D.认知模式7.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
20、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 )。 A.心理疏导 B.择业指导 C.心理咨询 D.交往指导二、填空题(每空1分)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活动和( )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3. 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创立,强调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 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与学生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5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明的德育原则是( )。6社会模仿式主要是美国心理学家 创立的。该模式认为,学习并非刺激反应(S-R)的结果,而是相当复杂的过程,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方法,道德教
21、育应围绕社会学习展开。7.道德教育中的认知模式认为,人的道德 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8.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 。9.通常,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有三点:一是 ,二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三是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10.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主要包括伟人的典范、 和学生中的好榜样。 三、简答题1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答:第一,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第二,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第三,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第四,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第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四、论述题1.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和道德推理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根据这一思想确定的德育模式是什么?该模式的理论假设是什么?该模式强调实施的方法和策略是什么?-第 8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