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国文化(12页).doc
《文化与中国文化(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与中国文化(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e文化的定义及分类1. 文化的定义一是广泛的知识并能将之活学活用;二是内心的精神和修养。传统的观念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它是一种可见的;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 家庭制度、以及、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等方面的。人类所创造的,包括、学术思想、文学艺术、各种制度等。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切生命文明行为的代称,大自
2、然是人类文化的根本导师和启蒙者。我们几乎没有一样科学发明是凭空想来的,莫不受自然的启示。人类的文化是大自然的恩赐。”舟船的起源“文化本不属人类所独有,我们更应该以更开放和更宽容的态度解读文化。文化是生命衍生的所谓具有人文意味的现象,它是与生俱来的。许多生命的言语或行为都有着先天的文化属性,我们也许以示高贵而只愿意称它为本能。”舟船的起源狭义指社会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和机构。狭义的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In the words of British anthropologistTylor E. B it is that complex who
3、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Tylor E.B. 1871.Primitive culture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在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文化也可以称之为社会团体共同的思维特征。不过“文化”有多少定义,但有一点还是很明确的,即文化的核心
4、问题是人。有人才能创造文化。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人创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时也受约束于文化,最终又要不断地改造文化。我们都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和改造者。人虽然要受文化的约束,但人在文化中永远是主动的。没有人的主动创造,文化便失去了光彩,失去了活力,甚至失去了生命。我们了解和研究文化,其实主要是观察和研究人的创造思想、创造行为、创造心理、创造手段及其最后成果。The Cambridge English dictionary states that culture is the way of life, especially the g
5、eneral customs and beliefs, of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at a particular time.2. 文化的分类Material culture : it covers the physical expressions of culture, such as technology, architecture and art.Immaterial culture : the aspects of culture such as principle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mythology, philos
6、ophy , literature, and science etc.斯特恩H. H. Stern(1992:208)根据文化的结构和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汉科特汉默里Hammerly(1982)把文化分为、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它是成功交际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艺术和文学成就,它是传统的文化概念。3. 文化与文明区别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
7、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人类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既包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它们都是文化。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它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它是一个褒义概念。4. 文化的特点Non-
8、selectivity and stability 1)The habits of people in a culture are difficult to change.2) Culture can be extended and inheritedPatriarchal system Clan systemThe adaptability of cultureIn a certain society, the overall, continuous and direct contact with cultures from outside brings some changes to th
9、e native culture.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ways of living, lifestyle, social networks, habits and etiquette, and so on.5. 汉语中的“文”与“文化”1)古代中国“文”含义:A、彩色交错。亦指彩色交错的图形。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清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泰伯篇十二:“异色成彩之谓文。”易经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此处的“文”是纹理的意思。 、B、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如:天文
10、;地文;水文。程颐曾说:“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宋濂在华川书舍记中写道:“呜呼!文岂易言哉,日月照耀,风霆流行,云霞卷舒,变化不常者,天之文也。山川列峙,江河流布,草木发越,神妙莫测者,地之文也。”C、指锦绣等织物。楚辞招魂:“被(p)文服纤,丽而不奇些。” 王逸注:“文谓绮绣也。”D、人文“天文”和“地文”的语义中蕴含着古代中国人的自然及宇宙意识,那么“人文”则体现了一种对人类活动的认识,有指礼乐教化,也泛指其他文化现象。论语子罕:“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朱熹 集注:“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 郑玄 注:“文谓鼓也,武谓金也
11、。”2)文化人文的教化与传播刘向说苑指武篇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诛之。”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影响民俗),敷文化以柔远。” 李善注:“神理,犹神道也。”这里所谓“文”的内容包含了道德、风尚、习俗、教育等人文形态。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ulture中华文化背景知识1. Question: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geographic environment?中国文化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联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
12、,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特征(1)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的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使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稳定的发展过程。(2)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生文化, 内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使生息于黄河流域的汉民族率先发展了自己的文化, 随后便不断融合了中国境内其他的地区及民族的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契丹、辽
13、、金等最终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了中华文化并融入她的血脉之中, 没有这种融合, 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这种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保存和延续的先决条件。(3)具有保守性和封闭性中国文化是在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四周较为封闭的地域里发展起来的。自然障碍将古代中国人与外界隔开,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这样很容易造成一种隔绝机制,阻断了中国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加上内部优越的自然条件,几乎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农业文明,周边地区的相对落后,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国人更不愿主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受容
14、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
15、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中国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缘文化和区域思想观念。早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岭南文化等。中原地区由于对农业的重视而养成重土安迁的观念;东南沿海一带由于耕地有限,重视海外贸易,思想观念开放,西北的绿洲地区因土地限制和地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较早;北方游牧民族由于环境恶劣,不得不以频繁的迁徙和战争来对付环境的压力。中国的区域文化虽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又并存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多元结构。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
16、周边的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区域文化的相辅相成、渐趋合一。儒、道、佛三教的并行而立,盛唐时的胡汉交融,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及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3)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
17、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2. 子曰:道不行,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春秋的时候,没有高明的国君任用孔子,施行仁政,所以孔子感慨说:我周游列国,本来是想辅佐君王,大行王道,上助国君,下泽黎民。如今世人不能理解我,国家不能任用我,我的治国大道不能实行于天下了,虽然还住在国内,又能做点什么呢?不如乘着木筏,泛舟远洋,去天涯海角做个隐士吧。如果我的弟子中还有跟我一起去的人,那一定是(子路)了。子路勇武过人,忠义之士,故能临险不避,所
18、以孔子认为弟子中有和自己一样勇猛的人,肯定是子路。但是孔子此言也只是感伤自己怀才不遇,并没有真的要退隐于海上。子路听了,以为孔子没挑别人,单单选了自己随夫子出海,就信以为真,所以高兴的不得了。他说:凡人懦弱的多,害怕涉足险境,不怕出海的危险,反而以随我一道而喜悦,这样的勇武我都比不上他。但是海上怎么是居住的地方呢?我能是出海避世的人吗?不过是伤心的时候发发牢骚罢了,却信以为真,这说明他只知道勇往直前,而不会审时度势,是不经思考就做的决定啊。孔子教导子路的话,说明孔子虽然也有心灰意冷的时候,但是始终以天下为己任,不会遁世以求自保。以孔子的圣明而不被任用,天下只能动乱了好多年。雪公说:孔子乃曰,由
19、也勇过于我,不合中道,然而,再取如子路此种人材亦无矣。虽然批评他,其实也在夸他,引导他完善自己优秀的品质并用在合理的地方。3.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方式(1)奴隶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夏朝农业工具以木石工具为主,出现了原始灌溉农业,适应了农业发展的需要。夏朝有历法,指导了农业生产。商朝农奴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畜牧业也占重要地位,特别是手工业中的青铜也最为突出。西周承袭了商的井田制,并走向盛行。农作物比商朝多,手工业分工细。春秋时期,奴隶主为了争霸战争的需要,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这一时期铁器和牛耕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私田增多,土地私有制出现,阶级关系
20、也发生变化,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春秋后期,鲁国出现了“初税亩”,各国也展开了赋税改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奴隶制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井田制瓦解了,中国奴隶社会走向解体。(2)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改进,水利的兴修,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奴隶制的崩溃,也导致了手工业奴隶转化为个体手工业者,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城市兴起,中原市场繁荣。(3)秦灭六国后,统一了中国,还统一了货币、度量衡、车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但由于秦的暴政,使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秦朝也随之灭亡。汉初社会贫困,为了巩固政权,
21、增加财政收入,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修养生息的政策,重视发展农业,减轻赋税,牛耕普及,工具改进,兴修水利,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清明统治时期:“文景之治”。汉初经济发展又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了东汉初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广大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依附农民,东汉末年军阀混战,黄河流域生产又遭到极大的破坏。(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此时北方又陷入战乱,大量农民南迁,江南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北方到北魏时,同意了黄河流域并通过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南北
22、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为隋统一中国创造了客观条件。(5)隋唐时期。隋统一中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大运河的开凿,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但由于隋炀帝滥用民力,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了农民战争,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唐初,接受了隋亡的教训,调整政策,沿用了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全面发展,经济呈现繁荣局面。对少数民族采用开明政策,对外交往频繁,唐都长安成为亚洲经济文化的中心。为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唐中期后,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了,租庸调制无法实行。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780年唐政
23、府采纳了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改变以往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唐后期由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使社会生产力又遭到极大的破坏,中国开始了经济中心南移的经济格局。(6)五代十国时期由于黄河流域经济遭到极大破坏,直到后周世宗时期,实行改革,经济才有了恢复,而此时的南方,由于安史之乱后,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割据政权为了保住半壁江山,也劝课农桑,使南方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北宋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农业、手工业有了发展,商品经济也空前繁荣;南宋时,江南经济超过北方,完成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的格局;元朝统一中国后,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业技术进一步改革与推广,海运、漕运的开凿保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中国文化 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