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宾老师讲《四圣心源》(293页).doc
《李玉宾老师讲《四圣心源》(29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玉宾老师讲《四圣心源》(293页).doc(28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李玉宾老师讲四圣心源笔记(全集)根尘不偶老师在民间中医网讲解四圣心源,是中医爱好者入门的好方法,建议各位认真学习,本人已受益良多。谢谢根尘不偶老师。从今天开始,跟大家一起学习四圣心源。前段时间,随着四圣心源两个版本陆续出版,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两本四圣心源,都上市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吧,可能会有不少朋友陆陆续续都看到了这本书,开始学习黄元御先生的一些学术思想。慢慢的有一些朋友经常跟我咨询,说四圣心源这本书,看了之后感觉很好,但是呢,似乎不能够学以致用,感觉书很好,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去用。希望能够把这本四圣心源再讲一讲,讲得能够学以致用,不能光看着好看呀。实实在在的讲,我觉得我个人的水平
2、,还不够资格来给大家讲四圣心源。这是经典著作,水平比我们的水平要高得多呀。所以想来想去,还是接受大家的邀请。我也不敢说给大家讲,咱就是一起再来学习一遍,互通有无,共同进步。以我个人的学习体会,作为一个主要的交流内容,向大家汇报一下,讲得不对的地方呢大家也多批评,多指正。 因为四圣心源这本书,它这个理论很圆融,讲的比较完美一些,所以,有些东西可能跟具体的、实际的临床,我们遇到的情况呢有一些距离,它相当于是理论化,或者是,稍微有点抽象化了。实际上,黄元御先生是把核心的东西给我们抽出来了,总结出来了,所以,当我们在临床上碰到一个具体的疾病的时候,往往抓不住重点。不知道该怎么用四圣心源这个理论指导来处
3、理,还不能做到很好地学以致用,初学者大部分会遇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这一次咱们大家一块把四圣心源再学习一遍,目的是能够把黄元御先生的心血,这么好的四圣心源,把它这套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跟我们的临床具体的一些病症能够结合起来,能够让我们用四圣心源这个理论指导我们的临床,达到学以致用。如果学得好的话,还可以举一反三,灵活贯通。 那么,黄元御先生四圣心源这本书,内容其实并不多,我讲的跟大家一块学习,咱们怎么去学。我就先把我讲的思路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也没打算照着这本书逐句逐句的去讲,因为这样也就有点形象化,有点走形式了,没有多大的意思。黄元御写书是一个形式,它的精髓是来阐述中医的核心理论,所以我想,咱们
4、还是在原书内容的基础上按照黄元御写书的顺序,讲它的主要精髓,它讲的什么意思,它讲的这个意思我们在临床上怎么去用。大概是想用按这个方式跟大家学习沟通,不会去讲这句话什么意思,这个字什么意思,这种形式可能会比较少,尽量不会用这种形式来跟大家讲。如果大家看书的时候有一些不理解的字句,那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黄元御医学全书,是麻瑞亭老师和孙洽熙老师,两位老前辈,精心校对出版的。里面对一些常见的字句、疑难的字句、里面的引文、一些比较难懂的地方,都做了比较详细的注解、阐述,都很好。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查一查。就是在这个字词的层面上,遇到一些困难呢,去看中医药出版社全书里面的注解就可以,基本上就可以解决问
5、题,咱们不是领着单纯的念书,我们主要的目的还是学以致用,所以,咱们主要是一起来学习四圣心源的理论精神,学习怎么去运用这个东西。 今天正好有点事,时间也晚了点,所以,咱们今天就讲一个概说,本来是想讲天人解,后来我想先把四圣心源总体的情况,沟通一下,便于我们更好的掌握全书的内容,这样可能更好一些,所以咱们今天不是讲书的哪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就是把整本书做一个概述,简单的沟通一下。 那么,今晚上我大概想跟大家交流三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就是黄元御先生的生平简介,我们看黄元御先生的书,要对黄元御先生的生平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尊师重道,这是起码的礼貌;其次,我们了解一下黄元御这本书是如何写成,写成之后版本沿革是
6、怎么流传下来的,我们也了解一下。今晚的重点内容是讲四圣心源的结构体系,它的理论结构是什么样子的。黄元御把核心理念都放到四圣心源这本书里面来讲,它说的什么意思。那么今晚上把这三方面的内容作为主要的交流的内容来互相学习一下。 首先,讲一下黄元御先生的生平,黄元御先生他老家是山东的,山东潍坊昌邑人,说起来和我是老乡,我也是潍坊人。那么黄元御先生他的家庭在当地也算是一个名门望族,是一个家境比较好的这么一家,而且他祖上一直有当官的,既是书香门第,又是达官贵人这种家庭。他的祖上有一位老先生叫黄福的,他这位老祖宗是明朝的一品官员,在明朝他从一个小官最后做到一品大员,做到太子少保,就是辅佐太子的老师,做到户部
7、尚书,明朝户部尚书。户部是掌管财政、税收,这种有实权的大官,像现在国务院掌管经济的副总理一样,很高级的官员。黄元御的家族有一个比较好的条件,给他传承,一个很好的生长、学习的环境,相对比较优越一些。因为黄福老先生为官很清正,为国家尽心尽力,是明初的一个官员,辅佐了五任皇帝,历任五代皇帝。一个很有才能、又非常鞠躬尽瘁这么一个官员,他的这种为人做事的风气在他的家族一直流传下来,所以黄氏家族出了不少官员,那么到了黄元御这一代呢,黄元御是兄弟三人,弟兄三个。黄元御排行老三,老小,所以他的两个哥哥,家里取的名都是希望他们品德高尚,两个哥哥一个叫德淳,一个叫德润。黄元御的名字,实际上元御是他的字,他的名叫黄
8、玉路,玉是玉石的玉,路是马路的路。黄家的家族,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品质和晶莹透亮的玉一样;品德柔润、为人清正,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一些气质,所以给自己的孩子取名的时候有这方面的意思,他的名字是他爷爷给取的。房间广播里面,黄元御名玉璐,带个王字旁是错的,他没有王字旁,就是马路的路,就是原名。 黄元御在这么一个家庭里面面,有这个很好的书香门第的门风,他有很多书可以看,从小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那么这个号呢?是他自己取的号了,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为什么叫号研农?就是研天为农,就是希望自己在笔墨文章里去耕耘,是这个意思。就是实际还是文人报国啊,文化人的一些抱负,代表了
9、他的胸怀。黄元御他很聪明,在他这个昌邑县志里面说黄元御“少有奇才,世推为国器”,就是大家觉得这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很有才华,过目不忘,聪颖过人,说这孩子以后可以成为国家栋梁,所以黄元御自己很有抱负,他也希望自己以后长大了可以报效国家,干出一番事业,就是也很有想法,希望走仕途。 但是很不幸的是一件小事改变了他的一生,黄元御是1705年出生,到1734年他虚岁30,三十而立,这一年是改变黄元御一生方向的最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他不小心染上了眼疾,眼睛生病了,有眼病,这就找大夫看,结果正好碰上了几个用他的话说就是庸医,庸医误人,眼睛不但没有治好,治瞎了,最后的结果导致左目失明,那么关于他这一段生病、治病,
10、最后庸医误治导致失明的这段经历,他是痛心疾苦,他在他的著作里面是经常可以看到,他是耿耿于怀,对这段经历是耿耿于怀,在他的第一本著作素灵微蕴里面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对于这个眼病误治导致他这个左目失明而且整个身体,因为用了很多寒凉药,身体中土的阳气也受到了比较重的打击,所以体质也远远不如以前,这样的话,他即使再想去走仕途这条路也没有这个精力,也没有这个资格,五官不端正难以为官,仕途走不通,所以他这也是没办法,后来就放弃仕途转向医学,考究灵兰之秘,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所以黄元御他这一生的事业是从他30岁左目失明开始的,真正的开始走向医学,是从这一年。我们很多人学医的时候
11、、接受中医的时候是在30岁以前,比黄元御要早,黄元御是30岁才被迫转向医学,都能有这么大的成就,我记得当年孙思邈学医的时候好像也是从30岁开始学的,也是成为一代大医,所以这个学医有时候不在早晚,而在于你是不是用心去学,是不是学对了,找对了方向。 黄元御刚开始学医的时候啊,他有一个堂哥也是一个当大夫的,就指点他说你可以先看看伤寒论,先看伤寒,所以他这个学医是从伤寒开始看起的,因为黄元御他本身的文化基础很好,诸子百家啊尤其这个历史,史书他看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很深厚,所以咱们有一句话说:传统文化基础好的话学医这个小菜一碟,很容易。所以他学习伤寒论很有心得,很快就能找出感觉来,他看了好多伤寒各
12、家注释,感觉都说的辞不达意或者没有说透,没有说到这个真正的问题上,那么后来他就自己去悟这个伤寒到底说的什么意思,那么看了三年之后,他把这个伤寒历代注家啊也看的差不多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他都不满意,觉得都没有把伤寒讲透,那么他自己去琢磨,这有一天晚上呢静夜沉思的时候想着想着就睡着了然后做了一个梦,一下子把伤寒给想通了,恍然解矣,一下子就理解了,通透了。所以他讲“三年忧思,一朝而解”,学了三年伤寒论才明白伤寒到底说什么,说的什么意思,才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 但是黄元御他这个人做学问很认真,他没有说浅尝辄止,一有小得就沾沾自喜,他没有这样,他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伤寒论,已经领悟透了,但是他觉得这还不是
13、根源,他觉得张仲景写出伤寒论来必然有他自己的学术根源,所以他就追本溯源,又往上找,看这个伤寒是根据什么写出来的,源头在哪里?源头就是内经素问灵枢,难经这些,所以从伤寒呢,学了三年伤寒之后他又开始往源头学习,又去学习内经,学习素问、灵枢、难经,他又去研究这个源头,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去来学习中医,实际上也是自己对伤寒的这个理解这种领悟,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他实际上是从源头去找一种认可,那么通过内经、通过难经这些经典著作的这个学习,最后他觉得可以对自己的领悟做一个肯定的这个评价了,那这个时候他才敢去著书留世。 你看黄元御30岁开始学中医,学了三年,33岁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小有所成,已经把伤寒给学透了,他
14、都没敢去著书立说啊而是继续学习,直到36岁的时候,到了他本命年,他又把这个内经、难经这些中医经典又学了三年,对自己的这个学习心得有了一个肯定的评价,这个时候他才敢著书立说。这时候他写的第一本书,他一生当中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呢,就是素灵微蕴,咱们在这个黄元御医书十一种当中有这个素灵微蕴这本书,这本书也是一本小书,前面主要讲一些这个医学理论,后面是一些医案。这是黄元御的第一本著作,小试牛刀,把自己这个一些心得体会都和自己的案例,先简单的总结了一下。那么他这个素灵微蕴一成稿之后,流传出去引起很大的争议,有些人认为这个不得了,这一代大家出世了,评价很高;也有些人认为这是无所事事,现在这个写书有什么用啊,
15、还不如出去开个药铺挣点钱去。黄元御针对这个种种传言,他没有动摇,而是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杝元赋,记载这件事情,表明自己的立场说我啊不会去做这些沽名钓誉的事,我只是做学问,不会为名利所动。 大家想想,黄元御这一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成就,这个与他这个最初的发心,跟他的初衷是密切相关的。假设他学医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当然他也不需要靠行医养家糊口。如果他靠行医来牟利来发财,那么我想他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正因为最初的发心就是不为名利,只为学术,只是为了中医学术的传承,所以他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全部都放在了对中医的体悟研究上。全部都放在了著书写作上,他这一生呕心沥血。 刚才讲到黄元御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就
16、是因为他发心很好,不为名利所动,所以他这短短一生能有这么多的著作留世。那么黄元御在他的第一本书素灵微蕴成书之后,他就继续学习,继续去学习张仲景的金匮,学完了伤寒学金匮金匮要略,然后在随后的几年时间,他是一边到江南到南方去游历,跟游学一样,去了很多地方;另一方面,也是借这个机会,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这几年的游学啊,黄元御自己研究伤寒,研究金匮,心得越来越成体系的时候,对中医这些经典著作,内经这些也有了比较好的领悟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可以去注解伤寒和金匮了,他认为伤寒流传千载,没有人能够很好的理解和很好的注解,所以他想这个事情我应该把它讲清楚,流传下去,不能再一直这么稀里糊涂的
17、传下去,所以他这个时候,从三十岁开始学医,三十六岁有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一直到四十四岁十几年的时间,他才开始写他的第二本医学著作,那么第二本他写的是伤寒悬解。 伤寒悬解他三个月写成。伤寒悬解一本书很厚,大概有二十几万字,那个时候你想他既没有电脑,也没有钢笔圆珠笔,全是毛笔写,用买笔写字,三个月写二十几万字,大家想想,这个工作量非常大,所以这就是呕心沥血,披肝沥胆,你这么来形容都不过分!这么一部巨著,几个月时间把它写成,如果没有前面十几年的沉淀啊,不可能一下子写成。所以黄元御讲自己写伤寒悬解序言,原文我既不清了,意思是“十年忧思,三月而定”,就说我学习体会领悟了十几年,我三个月的时间就把它写出来
18、了,把它总结表达出来。写完伤寒悬解,接着就写金匮要略。这两本都是巨著,大部头的书,都是在这一年写成。这就是厚积薄发,在把这个伤寒悬解和金匮悬解悬解完毕,什么叫做悬解,悬解就是很独特的见解,或者说他这个见解,认为他自己的这个解释非常的高明,可以说是超出前人的水平,说到了问题的实质,就是这个解释,所以他的很多著作都是悬解,悬解就是把所有的疑问都去掉,把问题的实质给讲出来,讲得很透彻,所以从这个书名上咱们可以看出,黄元御是很自负的。他不是说自大、自夸,他是有这个坚实的根基的,是有功力的,有本钱来自负的,那么黄元御把伤寒、金匮,注解完毕之后,他感觉得医学的源头实际上是很圆融的、很完美的,单纯对伤寒和金
19、匮的注解,不能很好的表达他领悟的这些东西,照着这个就像照猫画虎一样,还是解说前人的东西。要受到伤寒、金匮的文字形式的约束,还是不能按照他的心意把医学理论很好地表达出来,第二年他四十五岁那年开始着手写四圣心源,目的是他想把自己领悟到的中医理论体系,这个源头,医学的源头是什么?他的核心是什么?是个什么结构?实质是什么?尽管内经、伤寒、金匮都已经做了很好的说明解释,但是文字都是解释的工具,它不是中医的实质。他认为这个还是不够简洁完美,他想用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描述一下,这就是他写四圣心源的动机,是他的一个方向。所以大家看,张琦在四圣心源后序里,称赞黄元御这个四圣心源是诸书之汇集,就是说四圣
20、心源这本书在黄元御所有的著作里面是功力最高的、水平最高的一本书,这不是夸夸其谈,这是一个很中肯的评价。 我们从黄元御写书的顺序也能体会出来,他先写素灵微蕴。素灵微蕴是他对医学一个初步的体会,是初稿,一些东西已经成型了,但是表达的还不是很完美。伤寒悬解和金匮悬解,只是在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讲述他自己的见解,这种表达方式仍然不符合黄元御的心意,没有更直观更直接的表述出来。所以这个时候,他才打算写四圣心源,所以我们说四圣心源这本书不是黄元御自己拍拍脑袋自己想了想就写出来了,他不是这样的,他是黄元御在对这个经典中医理论有了十几年的深刻体会,有了自己非常真切的体悟,并且他认为对经典中医理论的核心体系,如何去
21、表述、如何去表达,他认为目前还没有一个最简洁、最完美的理论体,连伤寒论、金匮甚至内经,他认为都过于繁琐,所以他想把这些经典的东西,把他的核心简化、抽出来,用他自己的话讲,他想自己做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没有人做这件事情,他是不得已而已,那么四圣心源这本书的著作这本著作不象伤寒悬解、金匮悬解那样一气呵成,它很坎坷,好几年才写完。 刚开始写了个头,写了一个框架,后来有事就辍笔了,停写了,出去江南巡视了,跟着乾隆皇帝回驾侍医,所以耽误了很多时间,直到最后等他48岁的时候,已经三四年过去了,那么他把四圣心源杂病的部分都写完了,其他部分也都写得差不多了,觉得还不是很完美,最后写成了天人解这本书才算正式写完
22、。所以我们看四圣心源的写书过程,我们看书的时候看的第一章是天人解,实际上他写书的时候天人解是最后写成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黄元御感觉怎样才能把医学理论核心更好地表达出来,单纯靠一个一个的疾病来解释,还是流于泛泛,所以最后他把所有的东西又重新概括了一下,都概括在天人解中,就是把最基础的核心理论,总结成天人解,放在四圣心源的第一章。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黄元御本人对天人解这一章的重视,它是最后写成的,而放在书的第一部第一章,正中之正,这就是基础中的基础。 那么我们前面把黄元御本人的生平,以及他著作的简要情况做了一个介绍。黄元御写完四圣心源之后后面还有一些书,后面的书其实有点勉为其难,因为他年龄慢慢也大了
23、,精力也慢慢差了,以后有些书都是他学生帮着他写的。他口述,学生代写,象他后面写的道德悬解、对灵枢、素问的悬解、周易悬解,还有他最后的两本药解长沙药解、玉楸药解,这些都是为了求全,他希望自己的医学体系能够非常全面地传承下来,核心其实还是四圣心源。等他写他最后一本玉楸堂稿,玉楸堂稿主要是记述他的一些日常的文稿,包括医案,比较杂的一本书,现在没有正式流传、出版。昌邑本记据说现在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流传版本,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们看到,黄元御他是中年之后才开始他主要著作的写作。他是有比较深的沉淀、有比较好的积累。黄元御他自己对四圣心源这本书也颇为得意,所以我们看四圣心源的时候,经常看到他,不说指点江山,
24、对历代名医都是指指点点,很不客气,没把他们放在眼里。确实,以他的高度和水平,他觉得所谓的很多名医实际上还是有很多的缺陷,当然也不是一无是处。可能黄元御因为受庸医误治而有些偏激,用词是有些偏激,但是至少他敢这么说,在书里敢这么很不客气地指点前人的错误,说明他是有底气,有相当的资格,有这个功力,要不然你没有资格说。 那么下面咱们把四圣心源这本书主要的理论体系,也是我们今天晚上交流的一个重点,大概地讲一下。刚才说了,四圣心源这本书是黄元御所有著作中水平最高的一本,代表了他的顶峰之作,是他所有的医学体悟、理论体系的一个汇总,集大成者。那么四圣心源这本书,它的理论体系简单地讲就是一气周流。如果详细一点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圣心源 李玉宾 老师 29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