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第 8 页 北兴中学一课时教学设计的标准格式 课题目愚公移山课型新授备课时间2016年4月23日上课时间4月23日班级上课时间4月23日班级上课时间4月23日班级上课时间4月23日班级课标要求与分析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分析:属于知识目标。学习水平:了解 理解 应用。行为动词:读准 理解 掌握。 学习内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2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分析:属于情
2、感目标:学习水平:领悟。行为动词:理解。学习内容:学习愚公精神,勇往直前。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浓郁的神话色彩。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学情分析经过三年
3、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重、难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 养语感。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 效果。3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3.学习通过对话描写人物
4、的方法,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教具多媒体流程一、动画导入,激发兴趣(3分钟)(课前一分钟时彩屏显示,播放MTV背景音乐愚公移山歌曲,营造课堂学习氛围。听完歌曲之后) 师: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的“高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中“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幻已经变成了事实,中国人民为世人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神话传说。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那位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课文。二、检查预习,朗读课文 (5分钟)
5、1、根据同学们课前的预习情况,指名一位同学示范朗读课文。2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投影显示) (8分钟)(1)课文写了哪些人? 教师点拨:有愚公、智叟、愚公妻、子孙、京城氏遗男。(2)移山的工作做起来顺不顺利?遇到哪些困难?作简要分析。教师点拨: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厂具简陋落后。(3)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
6、(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讨论归纳: 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四、合作交流,理清脉络 (10分钟) 1.小组内交流: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1、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1)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2)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
7、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3、在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要不要学习愚公精神?4、分析人物形象愚公“年且九十”,只剩“残年余力”,却要带领老老小小五个人,移走两座“高万仞”的大山,这是不是真的很笨?智叟的一番话是否讲得有道理?请结合课文分析愚公的人物形象。五. 拓展延伸,把握特色(投影显示)(6分钟)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同时烘托了愚公的形象。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
8、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
9、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六、当堂检测,巩固提高 (4分钟)(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3)翻译下列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渚渤海之尾。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七、拓展延伸、学生辩论 (7分钟)辩题::愚公真的愚吗?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10、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
11、叟不智。八、课堂小结 (3分钟)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板书设计愚公移山列子(寓言)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 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年且九十年龄之高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叩石垦壤,箕秘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笑而止之智叟
12、之嘲笑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智叟静止的观点愚公发展的观点 对比衬托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作业情况预习1、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等,体会寓言的特点。2、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教学后记愚公移山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决定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优秀寓言的魅力所在。引导学生用现在的眼光客观评价愚公,对此展开辩论,最后得出结论:崇尚愚公移山的精神,办事要有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
13、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过程当中我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质疑、争辩。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从现在和将来去思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文言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掌握了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文言文语句及知识的积累。在辩论愚公的行为是否愚蠢的问题上,不仅给学生各抒己见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要想有力地反驳对方,必须要认真听取对方的观点和证明其观点的论据。更需要迅速分析思考,迅速地找出对方的疏漏之处即“抓小辫子”才结合自己的资料加以反驳。这样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看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见解,张扬个性。学生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自信、负责地表达观点,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批注:该教学设计结构清晰、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启迪学生思维、解决重点、突出难点。符合北兴中学教学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