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理(自行整理)(1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原理(自行整理)(18页).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原理(自行整理)-第 18 页2015年肇庆学院本科插班生考试大纲(教育原理)考试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的教育中的一般问题,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中的一般性问题的科学)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识记)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
2、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教育学的形成分为萌芽和建立两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是指从教育成为人类社会的独立活动之后,伴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经验的日益增多,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开始对教育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在他们的政治、哲学等思想中有了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和说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学记,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总结性著作,也是我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其阐述了教育的目的、论述了学校教育制度。学记概括教育的基本原则:1、教育相长原则2、启发诱导原则3、预时孙摩原则4、长善救失原则5、藏息相辅原则教育学的建立:1623年
3、,英国哲学家培根发表了论学术的价值与发展一文,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了出来,从此标志着教育学在科学体系中有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主要教育家及其思想:1、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主要思想:1、提出泛智教育。2、提出自然性原则3、确立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详细论述了班级授课制。4、论证三大教学原理。评价:大教学论的问世,对创立独立的、系统的教育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近代西方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一般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2、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洛克的教育思想建立在“心灵白板说”和教育万能论的基础上。他主张教育万能
4、论、教育目的是培养绅士,在论述教育内容的同时,第一次对德智体作了明确的区分。德育是洛克教育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他反对惩罚的德育方法。评价:洛克的教育漫话反映了一种世俗的现实主义教育思想。3、 法国卢梭爱弥儿: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和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评价:1、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体现了时代精神,2、他的理论第一次系统地论证了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在教育中的极端重要地位,并把它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据点,要求教育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天性,3、打破了常规,把儿童从一个被动塑造的客体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4、 英国斯宾塞教育论:什么知识最有价
5、值科学(科学主义教育) 评价:斯宾塞的课程体系是对古典人文主义教育内容的一次革命,它扫除了学校教育中装饰主义的弊病,把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5、 德国传统教育学派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776年,德国康德最早在柯尼斯堡的大学里讲述教育学,赫尔巴特是继康德之后,最早系统讲述教育学这门学科,破例长期专门从事教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人。(传统教育学派)评价: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在教育学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里程碑的地位,被西方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科学的教育学著作,他为后来各国教育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范型。 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P151、1939年,苏联教育家
6、凯洛夫教育学:明确提出来教学过程的六个阶段感知、理解、概括、巩固、熟练、测验;五大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学生自觉与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通俗性和可接受性原则。P152、 苏联马卡连柯教育诗:集体主义教育是其教育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主要包括前景性教育和平行性原则两方面。(特殊教育理论)3、 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解释教学与发展的关系。4、 苏联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又称为“潜在发展区”,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下或者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的心理学的指导。(教育心理理论)5、 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
7、教育:在教育性质的判断上,杜威提出三个命题:1、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2、教育即生活3、教育即成长三个中心:1、儿童中心2、活动中心3、做中学的教育主张评价:贡献:这些思想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适应了20世纪前半期的美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具体需要,推动了现代教育流派的形成,是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并因此受到批判。(实用主义教学)信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6、 美国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出来结构主义的教育思想。7、 美国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两大特征:1、可测性2、目标有层次结构8、 美国拉伊19
8、08年出版实验教育学: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学说对立,显著特点是运用自然科学范式研究教育现象。9、 中国蔡元培“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10、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的转变,提出来生活教育理论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倡导“六大解放”:思想解放、手的解放、嘴的解放、解放学生的眼睛、空间、时间。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定义(识记)P36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二、教育的基本要素(识记
9、、理解)P122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教育措施)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教育构成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者:教育者是指直接对求教者的素质发展期影响作用的人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2、 教育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授者。3、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整个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4、 教育者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5、 教育者也是一个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学习者。受教育者:所有为提高自身素质而进行学习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学习者的特点:1、学习的
10、目的不同 2、学习背景和基础不同 3、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4、对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也不同。现代教育的观点: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 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一个求知的个体 受教育这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 受教育这是一个缺乏技能的个体 受教育者也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个体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的主体。(体现) 受教育者是完成教育任务的主体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制约着教师的教 受教育者及其活动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其管理的中心 受教育者是评价学校与教师的主体 受教育者具有能动性、独立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形式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教
11、育内容时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 最佳的教育内容是目的性与对象性的统一(教育内容包括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衡量教育活动效果的标准,也是教育传授内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手段: 教育手段是之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和条件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物质手段主要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和设施、教育媒体、教育辅助手段 精神手段包括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再根据书本详细划分)三、 教育的历史发展(识记)教育的产生:生物起源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把教育活动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法国的勒图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心理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
12、识的模仿。(孟禄)两种观点的共同缺陷:否认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劳动起源论(正确):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与劳动过程人的生产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它是以人的自觉意识为前提,语言和经验为媒介。教育是与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与人类共始终的永恒的社会现象。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对象的无阶级性 2、教育活动的非独立性 3、教育实践的原始性 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1、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学校出现的条件:1、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教师、学生)
13、 2、语言和文字的产生(知识的积累) 3、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学校) 2、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 3、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 4、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形成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对立 5、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6、官学与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7、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现代社会教育特点:现代社会教育特点分为现代外国教育特点、现代中国教育特点和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现代外国教育特点:1、 从法律上废除封建教育的等级制,扩大了学校教育的范围(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在16世纪后半期)2、 学校教育系统逐步
14、完善3、 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4、 教学内容日益丰富5、 教学手段和设备不断更新和发展6、 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7、 宗教教育在学校中占有一定的地位8、 民族和种族歧视在移民较多的国家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现代中国教育的特点:1、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由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2、 以人类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文化知识和优秀的精神文明教育年轻一代,使它们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 创造条件,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4、 消除民族和种族歧视,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5、 教育与宗教分离,不受宗教的影响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1、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
15、正在由理想走向实践2、 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3、 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4、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5、 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6、 终身教育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想7、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四、 教育概念的界定(识记)广义教育;狭义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项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体力和智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16、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识记、理解) (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人口因素)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选择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及其组织形式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4、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受教育权 5、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管理体制文化传统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
17、制约 1、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观念 2、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 3、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影响着对教育的需求 4、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管理体制人口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数量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人口质量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二、教育的社会功能(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2、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4、教育可以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变革的功能 2、教育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功能 3、
18、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制造舆论来影响社会政治生活 4、教育推进着政治民主化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和整理功能 3、教育的文化交流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素质,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3、教育可以是人口结构合理化 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识记)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识记)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作为物种的人的发展,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过程,其二是指个体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推进个体身心的变化。人的特性:自
19、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这三者是人的生命的三维,其中每一维都是全息的,他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融通,共同构成人的完满的生命。人的本质:人的本质表现为多种二重性的矛盾关系的辩证统一 1、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 2、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统一 3、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4、社会性与个性的统一人的发展特点;P148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关于心理的发展,主要由以下几个观点:从心理学基础出发: 一、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是整个心理发展的基础,是人接受外界影响、获取知识经验的手段和途径。认知发展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代表人物为皮亚杰和布鲁纳 瑞士皮亚杰:提出儿童发
20、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认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图式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同化、顺应和平衡。美国布鲁纳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动作式再现表象阶段 2、映像式再现表象阶段 3、符号式再现表现阶段二、 智力发展理论:我国心理学家一般认为智力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组成,其中,思维力是核心。主要有以下观点: 1、双因素说(英国斯皮尔曼) 2、群因素说(美国塞斯顿) 3、三维结构说(美国吉尔福特)三、 道德发展理论:关于道德发展,可以分为(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
21、展、道德行为的发展。代表人物: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皮亚杰:将儿童得到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前道德阶段(04岁) 2、他律阶段(48岁) 3、自律阶段(812岁)柯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三水平、六阶段的个体道德发展理论:水平一:前习俗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是服从权威和他人的意见,包括两个阶段:奖励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个人的工具性目的与交换的阶段。这一阶段奉行的原则是: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水平二: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着眼于家庭、社会的期望,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为他们或社会尽义务,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好公民定向阶段、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
22、段水平三: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超越对社会秩序和权威的服从,开始用理性建立普遍原则,包括两个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良心或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四、人格发展理论:代表人物:奥地利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弗洛伊德:心理欲发展理论,他认为儿童由出生到发展要经历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或几个特殊的区域,这个区域称为“性感区”,因此心理性欲划分为五个时期: 1、口唇期(01岁) 2、肛门期(12岁) 3、性器期(35岁) 4、潜伏期(612岁) 5、生殖期(1220岁)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口唇期2、 自主
23、对羞涩和怀疑(13岁) 肛门期 3、 主动对内疚(45岁) 4、 勤奋对自卑(611岁) 潜伏期 5、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生殖期6、 亲密对孤独(2124岁) 成年初期7、 繁殖对停滞(2565岁) 中年期8、 自我整合对失望(65到生命结束) 成年晚期从社会学出发:社会化一般是指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社会化的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都属于社会化的内容。影响社会化的因素:1、 家庭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民主型,其中民主型适合儿童良好人格的形成) 2、 学校的影响(
24、学校通过系统的社会化教育,决定着青少年的社会化方向)3、 同伴群体的影响4、 社区和工作岗位的影响5、 大众传媒的影响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 1、内发论:身心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个体自身的内在需要 2、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铄力量的推动(包括环境的刺激、要求,他们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和训练) 3、差距论: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的矛盾统一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由量变到质变,使发展过程及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连续性反映量变,阶段性反映质变) 2、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顺序具有矢量的正向性、不可逆性、也不可逾越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既
25、有共同规律,又有个别差异)二、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理解掌握) (遗传、环境、活动、学校教育)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基础和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对不同技能发展的影响作用不同,随着机能的复杂度增大而呈递减的趋势 4、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的不断发展,遗传的作用日益减弱 5、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6、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按环境的性质划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按环境的
26、范围划分:大环境和小环境 按环境的载体划分: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 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 2、环境对人的影响取决于环境自身,也取决于个体的发展水平 3、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最终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个体实践活动(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的活动有三种水平: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1、活动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现实性因素,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2、活动是个体的各种潜能和需要展开、生成的动力 3、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机制,体现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解掌握)学校教育的内涵;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引领个
27、体发展的方向 2、提供个体发展的动力 3、唤醒个体发展的意识,挖掘发展的潜能 4、发展人的个性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的条件: 1、要求社会的发展为个头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前提 2、注意教育系统内部的条件 3、提高教育者的素质,保证必要的办学条件第五章 教育目的P328一、教育目的的概述(识记、理解)教育目的的定义;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之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规格或标准,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的作用;1、 规范作用(规范教育的社会功能、人的培养方向、规范课程与
28、教学活动、规范教师的工作)2、 期待作用(对教育改造社会、完善人性的期待、对教育活动过程的期待、对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期待)3、 标准作用(对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具有标准作用、对衡量教育活动的结果具有标准作用)4、 依据作用(是教育活动的依据、是评判和衡量教学内容、教法方法等合适与否以及教育结果的依据)5、 激励作用(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驱动作用)教育目的的类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论:教育的目的应从个人利益出发,教育的目的应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教育目的观有:倡导人性本位、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代表人物: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 评价:突出了
29、个人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强调个体的自然属性的价值,也揭露了封建教育的落后、腐朽,批判了封建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束缚与摧残) 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是一种“外铄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定,主张重视社会的教育价值重视培养公民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凯兴斯泰纳) 评价: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要指向国家利益和公民培养,并据此来满足社会需要,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是过分夸大了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并把教育的目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人工具化。 3、文化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要围绕文化来展开,有以下特点:崇尚精神,关注生命价值强调文化,倡导人与精神文化的融合 4、生活本位论:
30、教育要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斯宾塞、杜威)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1、教育目的的确立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对人才的需求 3、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二、我国的教育目的(理解应用)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2、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3、坚持教育目的的“两个服务”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4、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一直坚持的原则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全面发展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P372)。全面发展教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是
31、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等部分构成的,是一个全面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生活需要对人才规格需求的教育结构,五个部分的紧密联系与相互作用为全面人格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运行机制。第六章 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述(识记、理解)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学校教育制度(即学制)是其基本组成部分,处于核心地位。教育制度的特征: 1、规范性和系统性(根本特征) 2、权威性和强制性 3、可操作性 4、历史性和价值倾向性制约教育制度的因素: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一般被简称为学制,它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学校
32、的性质、任务、学生入学条件、学校教育的分段以及不同阶段学校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学制确立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 3、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 4、历史经验的继承与发展现代学校制度的类型及变革: 类型:小学教育制度、初中教育制度、高中教育制度、大学教育制度 趋势:终身教育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理解、应用)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19021904年的“壬寅葵卯学制” 19121913年的“壬子葵丑学制” 1922年的“壬戌学制” 1951年学制改革 1958年学制改革 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 1993年的教育体制改革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P421 学校教育、
33、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P429 1、六三学制改革(我国目前的主导学制) 2、五四学制改革第七章 教师与学生一、教师(识记、理解)教师的概念; 广义的教师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狭义的教师,狭义的教师是指学校产生之后,以培养学生为己任的专门人员。教师的地位;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 2、教师是文化的传播着 3、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4、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持人 5、教师是专业发展的自我促进者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劳动对象、劳动任务、劳动过程、劳动手段)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因材施教、教育机智、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和运用、教育智
34、慧) 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因素:主体性、向师性和模仿) 4、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5、教师劳动的合作性(体现:师生双边活动、教师之间分工)教师的职责、角色和形象;教师的专业素质: 1、教师的专业信念:包括教师对教育的信念和对自身专业发展的信念关于教育的信念: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念:教师的专业理想、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教育研究的意识 2、教师的专业人格:教师的专业伦理、教师的专业人格品质 3、教师的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通识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知识、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 4、教师的专业能力:基础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二、学生(识记)学生的基本属性;
35、 1、学生是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具有能动性、主体性的人学生是具有生命独特性的 2、学生是儿童学生具有与成人身心不同的特点学生处在发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得到成人的教育和关怀 3、学生是学生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以间接检验为主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学生具有“学生感”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是权力的主体 受教育的权利 受尊重的权力 身心健康权 人身自由权 2、学生要履行的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1、身体素
36、质得到改善,生理成熟提前 2、注重自我发展,在追求自我完善 3、平等意识增强,富有宽容精神 4、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5、喜欢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式 6、心理问题增多 7、传播媒介对儿童的不良影响增多三、师生关系(识记、理解、应用)师生关系的概念、特点、类型;含义:特点类型:专制型师生关系、放任型师生关系、民主型师生关系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的策略: 1、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 2、确立教育交往中的民主平等、相互促进的关系第八章 课程P467一、课程概述(识记)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课程:1、课程即教学科目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37、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4、课程及学习经验 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6、课程即社会改造 (由此可见: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的、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教科书:教科书又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接受能力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课程的主要类型有: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核心课程与综合课程 3、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课程的规范形式有: 1、课程计划:包括课程设置(核心)、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
38、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是课程目标与教科书之间的中介 3、教科书课程理论的发展;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二、课程设计(理解)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三、课程改革(理解、应用)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第九章 教学一、教学概述(识记)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组织领导下,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或教师指导学生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而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形式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学的任务:二、教学过程(理解、应用)1、教学过程的性质教学过程
39、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2、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3、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3、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三、教学原则(识记、应用)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发展性、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四、教学方法(识记、应用)1、教学方法概述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教学手
40、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涵义和要求。五、教学组织形式(理解)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教学评价。六、教学评价(理解)1、教学评价概述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的种类。2、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3、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4、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第十章 德 育一、德育概述(识记)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和内容。二、德育过程(理
41、解)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三、德育原则(理解、应用)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在集体中教育、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德育原则的涵义和要求。四、德育途径与方法(理解、应用)1、德育途径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等途径。2、德育方法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等方法的涵义和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使用答题卡
42、答题。二、知识内容比例:1教育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约占20% 2教育基本理论、观点思想约占35% 3教师与学生约占20% 4课程与教学约占25%其中识记部分约占25%,理解部分约占40%,应用部分约占35%。三、试题难易比例: 容易题约占25% 中等难度题约占45% 难题约占30%四、试题题型及赋分:1单项选择题约占20%2. 判断题约占10% 3名词解释题约占20% 4简答题约占25%5材料分析题约占10%6论述题约占15%. 题型示例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涂尔干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这句话反映了( )A、神学的教
43、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是无条件的,无限制的。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教育目的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教育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体现在哪些方面?五、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下文是神奇的教育世界一书中转载的一篇文章“崔永元的两扇窗”。 运用所学的教育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崔永元是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但数学成绩很差。 崔永元在他的不过如此中道出原委:小学时,数学老师发现崔永元上课走神,就把粉笔头准确无误地砸过去,还批评说“你把全班同学的脸都丢尽了”。从此,崔永元患上了“数学恐惧症”,数学成绩一落千丈。从此,在崔永元的人生走廊里关闭了数学这扇窗。教语文的王老师对崔永元的第一篇作文大加赞赏,从此,在崔永元的人生走廊里语文这扇窗分外透亮六、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如何看待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优化?. 参考书目1.现代教育原理. 柳海民主编.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2.教育学基础.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