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传染病及其预防》(12页).doc
《教学设计《传染病及其预防》(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传染病及其预防》(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学设计传染病及其预防-第 12 页传染病及其预防人教版初中生物学 八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教师姓名冯甜所在学校三原县马额中学联系电话QQ邮箱382109347一、 教学分析课标要求1.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3.调查当地的主要传染病。教材分析1.知识主线根据是否有传染性疾病可分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有些病是人体受到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生物的侵染而引起的,并且能够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具有传染性的属于传染病。传染病的流行须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
2、染病都流行不起来。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2.内容地位本节课是整套教材最后一个单元健康地生活的第一节,学生首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一些常见病是否属于传染病,并结合自己的预防接种本认识一些传染病。只有认清了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等,才能选择恰当的措施来预防相应的传染病,才能实现健康地生活。同时分清了传染病的类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后面的免疫和计划免疫等知识。另外通过学习具体的一些传染病如流感、甲肝等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安全、卫生的生活习惯。3.各栏目的价值“想一想,议一议”:课前安排表格,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等。
3、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于传染病的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 “资料分析”:通过对流行性感冒和甲肝等两组资料的分析和讨论,从具体到抽象,概括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学生接受一个概念,往往需要结合一些具体事例,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流感是学生熟悉的疾病,咳嗽打喷嚏要用手帕捂住口鼻等都是学生熟悉的场景,以此作为分析的例子,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该栏目告诉学生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方便学生自己检测和归纳重要知识点。“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该活动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练习和掌握调查的基本方法,二是通过调查和调查后的交流展示,了解当地常见传染病的种类、治病原因、流行情况和预
4、防措施,用于指导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科学.技术.社会”:该栏目介绍了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过程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属于课外延伸阅读部分,但是由于和社会热点有一定关联,也反映了科学发展和进步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关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和历史的发展。学情分析1.学生的起点状况分析:知识基础:关于传染病的知识,学生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比如幼时到医院接种疫苗,从电视、网络、新闻、广告宣传等各方面都可以获得一些传染病的常识,比如具体一些预防措施等;另外关于病毒、细菌等生物特征,以及它们的寄生生活等,在前面的章节都有过系统学习。但是学生头脑中关于传染病的概念未必是正确的,包括病原体、三个
5、环节等知识也是不够系统的。能力基础: 经过我校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已经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比较认可,能够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来深入分析问题,包括分析实验数据等。另外学生也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比如正确使用滴管交换液体等技能。在思维能力上,也初步具备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情感基础: 初二的学生首先因为生物有中考压力,上课的态度都比较端正。加上生物学知识本身贴近学生生活,传染病知识与每个学生都息息相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另外生物学还有一些动手实验的环节,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培养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学生喜欢一个老师,自然会喜欢听该教师的课。师生互动就会更加正面和积极
6、。2. 学生的潜在状况分析: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状况。虽然教师提前布置了要学生带来预防接种本,有些学生找不到或者带不来,导致最初的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换水环节有些学生不遵守游戏规则,故意不按照教师安排的换水次数或者故意和别人的“备用杯”换水,导致结果数据不准确;分析实验数据时,学生不能够从直观数据中提炼出更有价值的结论;学习过程中可能发展的状况。利用预防接种本引入环节,因为是从生活现象和经验出发,学生应该会有浓厚的兴趣,可能参与程度较高,但是关于具体传染病的症状和做法,估计除了流感外,其它传染病学生并不知道,也无法深入讨论;通过科学史的学习,了解人类认识病原体的过程环节,以及通过归纳病原体的概念
7、再到初步概括传染病的概念,只怕学生会直接从课文中得到答案,不经大脑的思考;换水环节,学生经历了兴奋、悬疑、紧张、释然等情绪经历,这种体验应该会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对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也能轻松掌握。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常见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教学难点:1.能够准确区分和判断具体某种传染病的传染源与病原体、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不混淆;2.说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特别要理解预防传染病时,应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教学策略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模式属于“概念获得模式”,学生通过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思维能力。比如通过分析自己的预防接种本,初步认识传染病;通过对几位科学家等科学
8、和历史的学习,了解人类认识传染病的过程,以及病原体的概念;通过换水游戏,体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形成如何预防传染病的概念等。在此基础上,本节采用了协作式教学策略,包括小组合作、课堂讨论、小组游戏等。比如课堂上出现多次的小组讨论环节,小组成员之间换水游戏环节等。运用“源于生活、理解生活、实用于生活、提升生活”的生活化教学理念。从生活经验的引入,到课堂上的体验式学习,建立传染病流行环节等基本概念,最后应用于生活,分析学生不良生活习惯,使学生理解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最终引导学生选择安全、卫生的生活方式, 进而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保证健康地生活。另外,在课堂上利用游戏教学和多
9、媒体展示等,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注重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具体到一节课的不同环节,用到了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体验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分析:1.从生活经验出发,小组讨论关于自己预防接种本的问题,将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引入课堂。然后再根据生活经验判断某些疾病是否有传染性,初步建立疾病分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大概念。2.关于传染病的病因,教师结合对几位典型科学家的介绍,了解人类发现并认识病原体的过程,以及人类和传染病的斗争等科学历史。3.知道了病因,传染病怎么传播呢?这个问题通过一个换水游戏,让学生体验传染病传播必须具备的三个环节;通过设置游戏规则和步骤,学生一开始并不知道“谁被感
10、染”,也不知道是“被谁感染”,给学生设置悬念,特别是在用酚酞检测的环节,学生屏息以待,心情紧张。利用清水和碳酸钠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特性理解某些传染病的隐蔽性,利用实验数据理解传播的快速性。4.换水步骤环节,教师对不同组做了不同的要求,其中一、三、六组本来各设置了一个“传染源”,二、四、五组没有设置“传染病;然后通过一、三、六组分别进行1、3、6次交换,最后得到交换次数越多,感染机会越大的结果;二、四组虽然各进行了2、4次交换,但是因为没有传染源,最终的感染人数是0,说明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和传染源有直接接触的范围;第五组虽然只和第六组进行1次交换,但是因为选择的是已经交换过6次以后的第六组,所以感
11、染机会也很大,说明和高危人群哪怕只发生少量接触,也有很高的被感染的风险。5.传染病预防那部分,通过小组讨论,结合书本的图片信息,不同组有不同的任务,分析针对三个环节有哪些预防的措施,应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6.通过介绍全国健康宣传日和针对特殊传染病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学生认识到控制传染病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同时分析学生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选择安全、卫生的生活方式。)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根据是否有传染性,把疾病分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举例说出某些常见传染病的病因;能够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理解传染病流行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及其预防 教学 设计 传染病 及其 预防 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