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27)习作语文园地(1-8)口语交际教案设计与反思全套.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27)习作语文园地(1-8)口语交际教案设计与反思全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27)习作语文园地(1-8)口语交际教案设计与反思全套.doc(15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27)习作语文园地(1-8)口语交际教案设计与反思1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4.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教学重难点体会描写窗外十分安静的句子所表达的含义。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重点
2、)3.学习第1自然段,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重点)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师:(出示资料袋中的图片)瞧,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他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让他们自我介绍一下吧!(安排几名学生戴上相关民族的头饰,并简单介绍这些民族的资料。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2.师:清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学生,早早地起了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朝同一个地方走去,他们要去哪里呀?(生:大青树下的小学)对,那可是一个充满欢笑、美丽而可爱的地方。今天咱们一起去看一看,去认识一群不同民族的
3、孩子,去感受这所小学的魅力。(板书:大青树下的小学)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一边听一边用笔画出课文中出现的少数民族。2.师:请同学们按照学习要求,自己试着读课文。(课件出示)(1)朗读课文,标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语句。(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正音、巩固。(让学生自由举手读生字、新词。)3.指导学生书写课后会写字。(着重指导“晨”“绒”“装”“静”的写法,并在田字格内示范书写)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相机指导。三、再读课文,发现校园美1.默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2.小组合作,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讨论: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3.学习反馈(填空
4、):课文先写(“我”在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里)看到的景象,再写(上课时和下课时)的情景,最后总结(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师:同学们,有哪些可爱的小学生来到了学校?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4.学习第1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画出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学校的风景美)(2)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与同桌相互交流读后的感受。(3)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优美句子。课件出示:早晨,从山坡上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这所学校的特别。四、师生小结1.师:同学们,这节课你都掌握了哪些内容呢?(生:认识了不同民族的小伙伴,还了解了每个民族服装的特点,鲜艳
5、的服装把校园打扮得十分美丽。)(板书:不同民族不同穿戴美丽)2.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大青树下的小学”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第24自然段,能边读边想象画面,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重点)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在学校生活时的某个场景。(难点)一、引导自学,欣赏“美丽”1.今天我们来接着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2.课件出示自学要求。(1)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2)边读边想,画出你感到新鲜的词语和句子。(3)思考: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跟我们的学
6、校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找出表现小学特点的语句,知道这是一所美丽的边疆的小学。)二、学习课文,感受“美丽”1.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思考: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1)课件出示:“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师:这所学校的钟声与我们学校的钟声有什么区别?(体会钟声展现出的独特的“美丽”,初步了解本段在文中的过渡作用)上课铃响了,教室里传来了什么声音呢?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他们的读书声很好听。(学生自由回答)(2)课件出示: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假如你是窗外这些动植物中的一员,看到小学生们认真学习的样子,听到动听的朗读声,你会怎样做呢?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窗外的
7、安静和学校的特别之处。(课文用树枝、鸟儿、蝴蝶、猴子的状态来表现窗外的安静,衬托出小学生们上课时的专心,也表现了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3)课件出示: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山狸也赶来看热闹。边读边思考,小动物们刚刚还在安静地聆听教室里的读书声,这会儿又来看热闹,说明了什么呢?(上课时,小动物们被学生们的读书声吸引从而静止不动。下课时,小动物们观看他们的课间活动,不仅为学校增添了快乐、活泼的气氛,还突出了学校地处边疆的特点。)我们平时在上课时、下课时的情景与这所学校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指导朗读,体会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板书:共同学习、做游戏)2.全班同学齐读第4自然段,说说最后一句
8、话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学校还有许多美景)三、想象拓展,体会人情美师:同学们,作者吴然爷爷也被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室里的读书声吸引了,你们猜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学生自由举手发言)1.结合“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一句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板书:团结友爱欢乐祥和)2.学完了这篇课文,我们也感受到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独特魅力。谁能根据老师的板书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所美丽的学校呢?(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上学路上、上课了、下课了这几个方面,说出学校的特别之处。)教学板书1 大青树下的小学不同民族不同穿戴共同学习、做游戏美丽团结友爱欢乐祥和教学反思上课伊始,我出示了资料袋中的图片,让学生把
9、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向同学们做介绍,让他们对各少数民族有一定的认识。这为随后进行的深入理解本文内容环节做了铺垫,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 花的学校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理解“湿润、碰触、狂欢”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语文要素】3.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语文要素】4.感受大自然中花富有的灵性,体会课文语言的童真童趣。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4个
10、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圈画词语感知课文描写的画面,初步把握课文内容。3.学习第12自然段,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重点) 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一组花朵图)看完后,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漂亮)这些漂亮的花儿也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妈妈,有自己的学校。你们想去看看吗?(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学习生字,理解词语1.读准生字字音:荒、笛、罚、假、裳(重点指导多音字“假”,读好“裳”的轻声。)2.交流、识记生字。教师出示田字格,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牢
11、记生字的结构和笔画。(1)加偏旁记忆:由笛多够换偏旁记忆:汪狂晴猜场扬壁臂(2)注意这些字的结构:“舞、猜、臂”这三个字横画较多,要注意书写均匀。3.读写重点字词。(罚、荒野、口笛、跳舞、狂欢、互相、放假、能够、猜想、飞扬、双臂、急急忙忙)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湿润:土壤、空气等潮湿而润泽。 荒野:荒凉的野外。簌簌:文中是指风吹绿叶的声音。 急急忙忙:形容着急、匆忙的样子。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画出相关词语。画面一:阵雨落下时,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教师示范圈出“跳舞、狂欢”)画
12、面二:雨来前,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圈出“做功课”)画面三:雨来时,放假了,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圈出“放假了”)画面四: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对着妈妈扬起了双臂。(圈出“急急忙忙、扬起双臂”)3.根据圈出的词语,说说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花的学校”的。(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评价)四、再读课文学习画面一1.教师范读。2.学生交流这一部分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3.反复吟诵,细细揣摩,品味语言的精妙。(1)出示句子: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湿润)从“走过荒野”“吹着口笛”这两个短语中,你感
13、悟到了什么?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2)出示句子: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吗?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2自然段。(读出东风的轻快和自由、花儿的快乐)。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第39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课文中把花当作人来写的词句的特点。(重点)2.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仿照“雨一
14、来,他们便放假了”这样的表达写句子。(难点)一、复习导入1.开火车认读本课生字,教师报听写。2.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二、读中感悟,探究解疑(一)学习画面二1.学生齐声朗读。2.读中感悟,合作探究。(1)为什么“我”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他们关了门做功课”?(2)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这句话的?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请你照样子写一写,如,“清风一吹,他们”“蝴蝶一来,他们”。(二)学习画面三1.教师范读。2.小组内交流下列问题。(1)“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一句说明了什么?(2)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这句话的?(3)“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4)你是
15、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这句话的?(5)你认为花孩子们会从哪些地方跑出来?他们在绿草上会做些什么呢?3.教师指导朗读。(三)学习画面四1.学生齐声朗读。2.指导学生理解、朗读、感悟。(1)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那儿”是指哪儿?(2)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3)在作者看来,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3.学生自由朗读、感悟、想象。4.小结:这篇文章优美而富有童趣,作者从花的身上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我们以后也可以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植物,相信大家也会写得很有趣。三、拓展延伸你想象中的花孩子们在天上的家是什么样的?请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组
16、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教学板书2 花的学校 花孩子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在地下学校关了门做功课 急忙回家对妈妈扬起双臂 真可爱教学反思 花的学校这首散文诗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折射着美妙童心的幻想和憧憬,同时也流露出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备课时,我站在学生和教师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动,教学时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作者与我、我与学生都成了那些花中的一分子,随着作者的语言狂欢、嬉闹、生长。3* 不懂就要问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
17、对这件事的看法。3.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们交流。【语文要素】4.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重难点学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养成“不懂就要问”的习惯。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学课时1课时一、谈话导入1.(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师: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生:“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同学们可真会思考,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课文吧!2.教师简介孙中山,让学生对孙中山有初步的印象。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默读要求。(1)默读时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并标注自然
18、段序号。(2)边读边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不懂的地方。(3)与小组成员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快。2.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重点指导“挨”的读音)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这篇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三、深入学习,质疑解疑1.读第1自然段,说说什么叫“私塾”。(私塾是我国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私塾”与现在学校的教学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言之有理即可)3.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照例”“流利”“连连点头”等词语说明了什么?(“照例”
19、就是按照平常的做法,“流利”就是话说得快而清楚。说明了孙中山每天到学校都是这么做的,而且他学习很认真、成绩好,先生十分满意。)4.讨论:你喜欢这种“只背不讲”的上课方式吗?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5.孙中山也有和你们一样的感受,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谁能用文中的句子告诉老师?6.孙中山大胆地向先生提问,同学们都是什么样的表情?(吓呆了)课堂气氛怎么样?(霎时变得鸦雀无声)说明了什么?(先生很严厉,同学们即使有疑问也不敢像孙中山那样提问。)7.默读第47自然段。(1)当孙中山勇敢地向先生提问时,开始先生是什么态度?(从“戒尺”“厉声”中可以看出先生很愤怒。)(2)后来先生的态度改变了吗?为
20、什么会改变呢?画出相关语句。师小结:从“会背了、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可以看出孙中山确实已经完成了先生留的功课,他渴望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这不是无理取闹的要求,所以先生才改变了态度,破例给孙中山讲解书中的内容。8.指名读第8、9自然段,思考:孙中山为什么敢向先生提问?(因为孙中山对知识十分渴望。)为什么他认为“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呢?(因为孙中山觉得只要能学到知识,提高自己,挨打也不怕。)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师: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我们
21、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要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教学板书3* 不懂就要问略读课文明任务粗略读教学反思不懂就要问是篇略读课文,教学中我主要以阅读教学为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内涵,学习孙中山不懂就要问、勤奋好学的美好品质。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结合我的引导读懂文章。在教师教授了方法之后,学生们通过自读再次感悟,进一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借助注释理解“寒山、萧萧”等词语。【语文要素】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秋景以及作者
22、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3.迁移运用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连绵的群山图、满山火红的枫叶图)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秋天山林的美景。(板书课题)1.释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的意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语文 上册 课文 27 习作 园地 口语 交际 教案设计 反思 全套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