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逐题详解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逐题详解 .doc(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逐题详解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
2、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孝
3、”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
4、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为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
5、置。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第 2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