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分析(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分析(3页).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清朝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洋务运动是由清朝部分官僚发起和主持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运动,其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图“自强”“求富”。 洋务派:洋务运动的主持和参加者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奕訢、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及沈葆桢、丁汝昌等为代表。洋务运动历时30余年:1861年1月清朝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这是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性事件。1895年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洋务运动到此结束。洋务运动的内容:一是从图强御侮和平息内乱出发,努力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二是从求富图强出发,大力开办民用工业。 从结束到甲午
2、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例如: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从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
3、,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由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的伟大产物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中国仍然签定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宣告了这场运动的彻底失败!洋务运动最终失败。因为其自强、“求富”目标并未实现。洋务运动虽然作出了不少成绩,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其“中学为
4、体,西学为用” 宗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根本败因: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洋务运动时中国在制度方面的不足,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部分官员试图以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力主兴办洋务,在中央的代表有奕欣,在地方的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被称为洋务派。而另一部分官僚(以满清贵族为主)则坚决反对采用西方科学技术,被称为保守派,以倭仁为代表。而慈禧也只是暂时支持洋务派。这样的局势,很有可能随时变动,是对运动非常不利的。从而加大了洋务
5、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因为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必定会走上失败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
6、正在于其“脱亚入欧”,全盘西化,既变“体”又变“用”。而洋务运动的失败正在于其“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只变“用”而不变“体”,“只想新其貌、而不想新其心”。 其实,对洋务运动的这个错误,当年不少人国人既已看出,除了早期民主思想家呼声之外,有些大臣也一再提醒朝廷不能舍本逐末。如长期担任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文祥,在死前不久即1875年上密陈大计疏,指出:“说者谓各国性近犬羊,未知政治,然其国中偶有动作,必由其国主付上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卿士也;付下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庶人也。议之可行则行,否则止,事事必合乎民情而后决然行之。自治其国以此,其观他国之废兴成败亦以此。”认为议院制度清国
7、“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据袁伟时先生考证,这是中国最高层第一次主张吸取民主宪政精神,改进本国的施政。 再如两广总督张树声1884年在自己的遗折中更是把民主制度视为救国的根本:“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他恳请清廷下决心“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 这些建议揭示了西方富强的真谛,指出了中国应“采西人之体”的正确方向,如被采纳,中国近代史可能因此而改写。但这些意
8、见都被拒绝。 政治上的专制导致经济上的垄断。在洋务运动中,大清国通过行政保护,垄断市场,压制民办企业。官营企业内部实行专制管理办法,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政府创办,财政补贴,腐败丛生,浪费严重。官办官营,是大清国洋务运动失败的关键。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只搞经济改革不搞政治改革,试图在不触动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建立“大清特色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国强民富的。 洋务运动的失败告诉我们,“中国特色”有足够的资本可以自吹自擂,但固守“中学为体”,拒绝从善如流的民主体制,是不可能领跑于世界的。 马克思在论波兰问题中说:“历史上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你对现实感到迷惑,你就去读读历史,其实一切都发生
9、过。如果你对历史感到迷惘,你就来看看现实,其实历史正在发生。 另外还有新旧文化的冲突,中国和西方基督教世界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首先,中国是一个“人治”的国家,孔子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殆。” 中国人自古认为治理好国家要靠得到贤人,墨子也说:“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可见这种政治制度完全是建立在依靠人治的基础上。而西方基督教世界认为,人自从在伊甸园里犯了罪就变得软弱罪恶,任何人都不可靠,因为人性本恶,这就是“原罪说”。所以西方治理国家靠的是法制。然而中国人是没有信仰观念的。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 正是这样,中国人对信仰的观念非常淡薄。历史上虽然出现过道教、佛教、景教,但仍只是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而存在。并没有在任何时候成过气候。当佛教兴盛时,则出现“会昌灭佛”,当道教兴盛时,则又有武则天禁止。可见,宗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主导地位的。这样就势必导致广大国民道德性差,没有约束,没有秩序。所以,如果要在中国进行洋务运动,广大人民的国民性、从众而不敢做先驱、缺乏社会秩序是一块很大的绊脚石。 洋务运动的失败、新旧文化的冲突,让一部分国人认识到:要改革,就要从根本上进行。仅仅浮于表面,而不改变本身已经腐朽庞大的政治制度、漏洞弊端百出的旧式文化,是绝对不行的!-第 3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