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摘要:初中物理是学生学习物理的起点,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物理是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能使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物理来源于生活,与学生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习物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浓厚兴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创设多种物理教学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还能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水平,使物理教学符合新课标利用生活学习物理的理念。关键
2、词:物理教学;生活现象;创设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新课标要求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要学好物理知识,就要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创设多种物理教学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有效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联系实际生活情景,创设物理问题情景物理知识比较抽象、理性,学生不易理解,尤其是初中女学生对很多知识点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物理课堂教学要结合教材知识,联系日常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物理现象及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从而以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投入到学习中,以达
3、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机械效率的教学中再现生活场景:从水井中提水,工人用口袋背水泥上楼,农民用滑轮组往屋顶吊粮食,起重机提升重物等,让学生明白,为达到目的做的功叫做有用功,而任何机械在做功时都要克服摩擦和自身重力做功。这部分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就是额外功。接着讲解什么是总功,进一步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水到渠成地得出机械效率的概念,完成了新知识的学习。又如速度的教学,我们播放运动员百米赛跑的视频,跑到中途暂停,此时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得出结论后继续播放视频,到达终点的时候提问:哪位运动员是冠军?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接着出示一些不同竞速项目运动员的成绩,针对材
4、料提问: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在学生的强烈需求下引出速度的概念,再结合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的速度,这样一系列的生活化问题,让知识的建立有了依托,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这种开放式教学情境的创设,把教学目标隐含在生活情境中,学生学习起来既不枯燥又非常感兴趣,学习效果好,而且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明白了物理学科的实用性,让学习热情化为持久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想象力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物理求知兴趣和动力要提高初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动力,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来创设具有一定悬念和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5、和对物理学习的兴趣。1.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人的方式来创设这种悬念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想回答问题而又不知道答案的急迫心情,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这节内容的导入新课环节时,教师可创设如下悬念问题情境:当你在火车站的站台上候车时,会看到站台上划有一条黄线,所有乘客都必须站在黄线的外面。如果站在黄线以内列车开进站时会非常危险,大家想知道为什么人站在黄线以内会非常危险吗?在学生都想知道“真相”时,教师导入本节所要学习的知识“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让学生带着悬念进行学习,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
6、动力。2. 运用与物理知识点相关的有趣味性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龄,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对任何悬念问题都想知道其原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以增强学生的探究动力。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中的“惯性”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当你在路上不小心踩到西瓜皮时,身体为什么会向后面倒,而当你跑步时不小心被东西绊倒时为什么身体总是向前倒?运用这两个有趣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动力。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创设问题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以教
7、学内容中最简单、最易理解的知识点出发,从由低到高的層面,可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分别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寻找、探索各知识点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但能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还能增强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例如在学习 “杠杆的平衡条件”这节内容时,在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个知识点后,为了增强学生对杠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在工地施工中用撬杠来撬重物”这种现象来创设以下的多个问题情境:1. 当利用相同的撬杠来撬起同一个重物时,如果在相同的地点但用力的方向不相同时,需要的力的大小是否一样呢?2. 当利用相同的撬杠来撬起同一个重物时,人们既可以向下压撬杠,又能向上抬起撬杠,在运用这两种方式时,哪种方式会更省力呢?3. 当利用撬杠来撬起同一个重物时,为什么使用的撬杠越长,撬起重物时就越省力呢?在探索这几个问题情境时,需要学生找出各种情况下的支点,画出不同情况下力的方向和力臂,要进行对比、计算哪种方式省力,通过综合分析杠杆的运用条件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利用杠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 730020)第 3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