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18页).doc





《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1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18页).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第 18 页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中国舞蹈史(一) 中国古代舞蹈史部分 前 言 舞蹈,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舞蹈,我们可以窥见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舞蹈既是艺术之母,又是人类文化的启蒙者。原始人类从本能的情绪情感的发泄到生存欲望的表达、实现,都是依靠动作来完成的。动作浓缩了原始人的思想情感、情绪和激情,孕育了原始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舞蹈文明史,它是中国文化极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并掌握中国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是舞蹈表演、创作和研究人员的必修之课。 一、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中国舞蹈史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修久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思
2、想,宏扬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帮助他们树立起为祖国舞蹈事业献身的信念。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舞蹈发生、发展的状况及其各阶段的审美特征、艺术风范,以便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感受舞蹈、传播舞蹈,促使他们在一个高层次上进行舞蹈的学习、表演、欣赏、评论以及创作、教学与研究。 二、课程内容的安排 第一章 原始舞蹈 本章要点: 本章主要从能上能上几个方面来把握原如舞蹈与原如生活的密切联系,认为原始舞蹈在原始社会并非是一种审美活动,而是原始人类一种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是原始人生活的必然内容之一。因为它不仅是原始人宣泄情绪情感、表达愿望的有效手段,同时更是其生存的重要方式。正如闻一多
3、总结原始舞蹈的性质时所言:“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以律动性物本质表现生命;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 一、原始人与舞蹈 1 、不以审美为目的的活动 2 、画中的舞蹈形象 二、原始舞蹈的种类 1 、图腾祭祀 2 、劳动生产 3 、战争生活 三、原始舞蹈的性质 1 、强烈的功利目的 2 、高度的生命情调 复习思考题: 1 、舞蹈与原始人的关系。 2 、为什么说原如舞蹈是原始人生命形态的最高展示? 本章参考文献: 通史 路史 礼记月令 山海经海外西经 吕氏在秋仲夏记古乐 史记五帝本纪 左传昭十七年 韩非子十过 闻一多伏羲考、姜履大人迹考 第二章 夏商舞蹈 本章要点: 本章主
4、要掌握夏商时代“女乐”的出现同“全民性”的原始舞蹈步入表演性娱乐舞蹈的一个关键性转变。习管“女乐”是为奴隶主的享乐服务的,但它却从另一个角度体现着人们在乐舞方面的审美意识的萌芽,显示出舞蹈艺术原始状态逐步走向文明的必然趋势。与次同时,舞蹈在原始时期的祭祀功能被进一步强化,使祭祀舞蹈得以较大发展。 一、奴隶女乐 1 、以巨为美 2 、北里之舞 二、祭礼舞蹈与巫 1 、“通天地四方者为巫” 2 、舞雩求雨 三、纪功舞蹈 1 、大 2 、桑林 复习思考题: 此阶段得注意的舞蹈现象是什么?为什么? 本章参考文献: 吕氏春秋 韩诗外传 管子 尸子 路史 古今图书集成 盐铁论 左传襄十年 竹书纪年 庄子养
5、生主 史记殷本纪 第三章 两周舞蹈 本章要点: 本章首先要了解周王朝“制礼作乐”的目的和意义,了解“雅乐”在“礼制”中的地位以及在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六大舞”即为从黄帝始到周武五止的六代“圣王”之纪功舞蹈,主要用于祭祀;懂得周代的乐舞教育是我国最早的美育教育;弄清“礼崩乐坏”与民间乐舞兴起的社会文化根源和艺术规律上的原因;了解儒、道、墨三家的基本乐舞观,重点认识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深刻影响。 一、“雅乐”的建立与制度化 1 、乐制与乐治 2 、六大舞 3 、六小舞 二、乐舞教育 1 、仪表气质 2 、道德精神 三、“礼崩乐坏”与民间舞蹈 1 、“紫之夺珠” 2 、“市也婆娑
6、” 四、宫廷女乐与政治生活 1 、丽靡鸾翔 2 、苎罗绝色 五、蜡祭与傩祭 1 、举国若狂 2 、索室逐疫 六、“百家争鸣”中的乐舞理论 1 、“乐与政通” 2 、“为乐非也” 3 、“大音希声” 复习思考题: 1 、雅乐在西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意义。 2 、“礼崩乐坏”的根源何在? 3 、儒、道乐舞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是什么? 本章参考文献: 周礼春宫 陈乐书 乐记宾牟贾 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 论语 说苑 左传襄二十九年 墨子非乐 礼记 后汉书礼仪志 孔子家语 拾遗记 第四章 汉代舞蹈 本章要点: 本章最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民间俗乐舞在汉代取得了合法地位,成为宫廷娱乐的主要内容。同时需要了解“百戏
7、”的含义和演出形式,了解舞蹈的汉代是“百戏”的组成部分。“百戏”的综合性质是使舞蹈深受影响,从而形成汉代舞蹈杂技性技巧的特征。其次,由于汉代已经有了类似“舞蹈训练班”的经营以及较为普遍的女乐舞蹈活动,促成了为数可观的舞蹈人才的出现,她们高超的舞艺,对于提高汉代的舞蹈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生活中广泛的礼节舞和即兴舞,也促进了汉代舞蹈的发展。同时,汉人的舞蹈意识开始成熟,集中体现在傅毅(舞赋)的舞蹈美学观点中。 一、“百戏”舞蹈 1 、巾袖舞 2 、道具舞 3 、杂技舞 二、“四夷乐” 1 、鼓吹乐 2 、巴渝乐 三、即兴舞与礼乐舞 1 、饮宴起舞 2 、以舞相属 四、汉代著名舞人 1 、
8、戚夫人 2 、李夫人 3 、赵飞燕 五、汉舞审美特征 1 、古拙与天真 2 、柔美与狂欢 3 、凝重的韵律 六、汉舞艺术成就 1 、纵向继承 2 、横向吸收 复习思考题: 1 、汉代舞蹈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 、汉代舞蹈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什么? 本章参考文献: 前汉书武帝记 前汉书东方朔传 前汉书西城记 独异记 西京赋 蜀都赋 南都赋 舞赋 乐府诗集 西经杂记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舞蹈 本章要点: 本章重点了解魏晋南北朝舞蹈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特殊意义。此期间,社会的动荡、民族和迁徙,促使了中原乐舞文化与各少数民族的乐舞文化长期交流相濡以墨;同时,玄学之风形成了人们精神的解放和人格的自由,使其勃
9、发出特有的艺术创造精神,这一切,促成了魏晋南北朝乐舞的变革,奠定了唐代舞蹈金字塔的基石。 一、清商乐舞 1 、杂舞 2 、吴各西曲 二、中西乐舞交流 1 、胡乐胡舞 2 、融合出新 三、唐代舞蹈的奠基 1 、“软舞”的准备 2 、“健舞”的先声 3 、部伎的构架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隋唐五代舞蹈 本章要点: 本章集中介绍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唐代舞蹈的式样这多、种类之全、分类之细,皆为空前。具体需要了解唐代宫廷舞蹈的构成、内容和形式,认识唐代宫廷“燕乐”含义及功能。了解“九部乐”、“十部乐”、“立部伎”、“坐部伎”、“健舞”、“软舞”、“歌舞戏”、“大曲”、“法曲”等不同的乐
10、舞类别,了解唐代舞蹈的审美理想和宗教舞蹈世俗化的倾向。认识唐代统治者利用乐舞歌功颂是唐舞高度发展的重要的原因。懂得唐代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舞蹈史上的黄金时代,是于其政治的开朗、经济的繁荣和艺术上的广采博取、立足自我完全不可分的。同时,也应懂得在艺术发展规律制约下,在唐代舞蹈的高峰之后将会出现的必然趋势。 一、宫廷舞蹈 1 、九、十部乐 2 、软舞、健舞 3 、大曲、歌舞戏 二、社会生活舞蹈 1 、元宵百戏 2 、节日踏歌 三、宗教舞蹈 1 、佛事之舞 2 、尚仙之舞 3 、祭祀之舞 四、皇家乐舞设施 1 、太常寺 2 、教坊 3 、梨园 五、舞谱与舞论 1 、敦煌舞谱残卷 2 、文赋中的乐舞思想
11、 六、五代十国舞蹈 1 、伎人歌舞 2 、太常雅乐 复习思考题: 1 、唐代宫廷乐舞机构对唐舞的发展有无积极影响?为什么? 2 、唐代舞蹈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本章参考文献: 旧唐书音乐志 唐会要 唐诗纪事 太平广记 隋书音乐志 教坊记 北里志 通典乐章 乐府杂录 杜阳杂编 新唐书百官志 南部新书 津阳门诗 第七章 宋元舞蹈 本章要点: 本章重点掌握宋元是中国舞蹈史上的第二个转折时期。宋舞的形式与结构,已同过去的舞蹈有了较大差异,最突出的是其歌、舞、念、答的结合,使宋舞具有了叙事性、性节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而其叙事性、情节性、综合性又是在一种固定的程式中来体现。所以,宋代舞蹈是在对韵味、情趣、意境
12、的追求中,在对本身的赏玩中来表现主观精神境界的。宋元舞蹈的程式性、情节性和综合性,大大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功能,奠定了戏曲的基础,同时,其高度的程式化,成为中国舞蹈符号体系形成的标志。 一、宋宫廷“队舞” 1 、小儿队舞 2 、女弟子队 二、发间“舞队” 1 、技巧类 2 、情节类 3 、道具类 三、元宫廷乐舞 1 、“乐队” 2 、十六天魔舞 四、杂剧中的舞蹈 1 、剧情舞蹈 2 、纯舞表演 复习思考题: 1 、宋代舞蹈的特征是什么? 2 、宋元舞蹈的意义何在? 参考书目: 武林旧事 梦溪笔谈 元典章 辍耕录 陈乐书 元史刑法志 宋诗纪事 宋史乐志 新元史乐志 东京梦华录 西湖老人繁盛录 续文献
13、通考 第八章 明清舞蹈 本章要点: 本章要求学生明确戏曲舞蹈是中国古代舞蹈的一种新形式,在戏曲舞蹈里,舞蹈的传统和某些精华被保留下来,并在一整套严格规范下进行表演,其虚拟性和抽象性都在非常强,远远不是过去的舞蹈能与之抗衡的。戏曲舞蹈的虚拟表演,使戏曲的舞台时空始终保持着不确定性以及不断变化的灵活性而显示出高度的自由,故中国戏曲舞蹈虽然程式严明,却于谨严中见丰富、于套路中显变化,以有限的舞台时空展不无限的舞台意象,此乃戏曲舞蹈的生命力之所在。另外,本章还要求学生懂得,明代朱载的“转之一字,众妙之门”的理论,是中国舞蹈形式特征及意象精神的高度总结。 一、皇宫乐舞 1 、飨宴乐舞 2 、祭祀乐舞 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舞蹈 教学大纲 1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