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3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31页).doc(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第 31 页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第一章20世纪初的的世界美西战争19世纪末,美国垄断资本强烈需求海外市场。当时世界领土已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美国垄断资本遂把侵略矛头指向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1898年4月,美西战争爆发,同年5月和7月,美国海军先后在菲律宾和古巴歼灭了西班牙舰队。12月,美国和西班牙签订和约,规定: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主权,西班牙撤军后,古巴由美军占领;将菲律宾、波多黎各、关岛让与美国,美国付给西班牙2000万美元作为获得新领土的代价。美西战争是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后所进行的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帝车主义战争。美国通过美西战争,将帝国扩大到
2、亚洲。门户开放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由美国国务卿约翰海提出,它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但需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中国从事贸易。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其目的在于在列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为迟到的美国向中国扩展其政治、经济势力打开方便之门,根不是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大棒政策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他曾在一次演说中援引了一句非洲谚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来说明他任内的外交政策,后发展成所谓“大棒加胡萝卜政策”。大棒政策的实质是用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方式干涉拉丁美洲的国家事务,以达到支配拉美各国的侵
3、略目的。西奥多罗斯福罗斯福他在任美国总统期间(19011909年),应付国际关系“嘴里说话要温和些,但手中要提根大棒”,因此得名。金元外交金元外交是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现在泛指利用金钱手段达到某种目的。美国从塔夫脱总统提出的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以实现向外扩张的外交政策。罗斯福推行的“大棒政策”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对,故塔夫脱鼓吹积极的经济扩张政策。塔夫脱提出“用金元代替枪弹”,他们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国扩大投资,在这些地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事实上,金元并没
4、有完全取代枪弹,而只是枪弹的补充。二者常常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美国资本大量投入加勒比海地区各国。金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资本渗透,通过对外投资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殖民特权。日俄战争日俄战争是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统治权所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1904年2月,日本不宣而战,海军偷袭旅顺俄国舰队,同时在仁川登陆。日俄战争由此展开。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1905年8月,日、俄在美国的调停下开始谈判,9月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日俄战争不仅对日、俄两国,而且对世界历史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俄国战败,加速了1905年革命的到来,而1905年革命又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准
5、备了条件。日本战胜了欧洲陆军强国俄国,从此跻身于世界列强,更加增强了称霸东洋的野心。亚洲的新兴小国日本,打败了欧洲的庞然大物俄国,黄种人打败了白种人,这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鼓舞亚洲民族主义的作用。总之,俄国1905年革命和日本战胜俄国,给了整个亚洲以闪电一般的影响。朴资茅斯条约:1904年2月,日本未经宣战突然袭击在旅顺口和仁川的俄国舰队。日俄战争正式开始。这是一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战争。1905年9月5日签订了朴资茅斯和约,结束了日俄战争。根据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吞并朝鲜;俄国将辽东半岛,包括旅顺、大连的租界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无偿转让给日本;以北纬50度为界,将库页岛南部及其附近岛屿割让
6、给日本;俄国自中国东北撤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日俄战争影响深远。标志着日本的崛起。它的外交与军事力量经过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考验。这对于远东的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日俄战争的主要战场在中国。朴资茅斯和约又承认了日本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势力的增强。对于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来说,这是又一场灾难。列宁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的化名。列宁于1870年4月22日出生在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父亲是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活动家,哥哥亚历山大因参加谋刺沙皇而被处死。在家庭的影响下,1887年秋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然
7、而,不久他就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除,遭到逮捕和流放。第二年,回到喀山后,他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1892年,他又开始筹建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这时的列宁已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了。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创立了彼得堡工人解放协会。这年年底,他再次被捕入狱,14个月的狱中生活后,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的3年中,他开始使用“列宁”这个化名,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并与另一位革命者克鲁普斯卡娅结了婚。1900年2月,列宁在西伯利亚的流放结束,回到彼得堡后不久转赴西欧,在德国创办了第
8、一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火星报。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鲁塞尔召开代表大会,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意思是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1905年11月,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列宁回到祖国直接领导革命,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列宁又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一系列著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又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阐明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
9、胜利的理论。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听到沙皇垮台的消息以后,列宁立即返回俄国,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革命胜利后,列宁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他领导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三次武装进攻和国内的叛乱,使苏俄的经济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轨。列宁在晚年患了脑溢血症,但他在病中仍口授了论合作制等文章和信件。列宁的全部著述达55卷,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1923年,列宁病情开始恶化,第二年不幸与世长辞,终年54岁。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是多数派的俄文译音。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
10、大会。列宁主张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组织严密的党,要求每个党员必须承认党钢,在物质上帮助党并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在最后选举中央委员会时,拥护列宁的人占了多数,称布尔什维克,反对者占少数,称孟什维克(少数派的俄文译音)。此次大会宣告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这是一个新型的、与西欧的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1905年革命19001903年,俄国爆发了经济危机,国内矛盾空前尖锐。而1904年开始的日俄战争更破坏了国家的经济,加深了人民的苦难。1905年初,普梯洛夫工厂的工人举行罢工,抗议厂方无理开除工人。罢工很快发展成为全城总罢工。当14万工人前往冬宫时,遭到沙皇军警的野蛮
11、枪杀。1905年革命由此爆发。革命迫使沙皇召开国家杜马会议。革命在12月武装起义时达到顶点,其后转入低潮。1907年6月,沙皇解散了第二届杜马,标志着俄国第一次人民革命结束。试述日俄战争的影响日俄战争不仅对日、俄两国,而且对世界历史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俄国战败,加速了1905年革命的到来,而1905年革命又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日本战胜了欧洲陆军强国俄国,从此跻身于世界列强,更加增强了称霸东洋的野心。亚洲的新兴小国日本,打败了欧洲的庞然大物俄国,黄种人打败了白种人,这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鼓舞亚洲民族主义的作用。总之,俄国1905年革命和日本战胜俄国,给了整个亚洲以闪电一般的影
12、响。试述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意义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无产阶级和农民没能结成巩固的联盟。其次是无产阶级的行动不够协调一致。第三是国内外资产阶级对沙皇政府的支持。19051907年的革命沉重打击了沙皇专制制度,锻炼和教育了劳动大众和布尔什维克党,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了良好准备。俄国革命是帝国主义时代第一次人民革命,它不仅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亚洲的革命运动。俄国1905年革命揭开了帝国主义时代革命风暴的序幕。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6月28日1918年11月11)三国同盟三国同盟是18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及意大利出于各自安全需要而建立
13、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1879年10月,德奥两国秘密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5月,意大利同德奥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法国进行侵略,德意将互相援助,如果三个盟国中任何一方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强国的攻击时,其他两国保证给予援助。三国同盟的主角是德国。奥匈是依附于德国的伙伴,意大利则是暂时的和动摇的同盟者。三国协约三国协约是英、法、俄三国针对三国同盟而订立的,它来源于18911894年法俄签订的一系列协定。它们规定:两国中如有一方遭受德国的单独攻击或德国与意大利或奥匈帝国的联合攻击时,将互相提供军事援助。1894年,法俄同盟正式形成。其后,英国于1904年及1907年分别与法、俄两国订
14、立协约。法俄同盟再加上英法协约与英俄协约,构成了三国协约。这标志着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最终形成。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利益调整条约不等同于军事同盟条约,英国并未对法俄两国承担同盟义务,没有完全背离“光荣孤立”原则。萨拉热窝谋杀事件1914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奥地利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迪南夫妇在检阅军事演习后被出生于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此为萨拉热窝谋杀事件。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施里芬计划“施里芬计划”是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在其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所制定的德车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其要点是: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两线作战中,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只用少数兵力监视和牢制
15、俄军。“施里芬计划”是个速决战计划,计划6个星期内取得西线胜利,34个月的时间结束整个战争。它低估了俄军和法军的动员与作战能力,也未能估计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国远征军能很快参战,最后以失败而告终。马恩河战役1914年5月,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补英法联军楔入,被迫撤退。联军开始反攻但其后受阻,遂设防固守,此为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联军向前推进改革60公里。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凡尔登战役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第二阶段的著名战
16、役之一。1916年2月,德国以强大的火力向凡尔登一带发动进攻,先后攻下了法军的第一、第二阵地。但由于凡尔登地域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防御体系,加上法国及进增兵支援,凡尔登战线得以重新稳定下来。历时10个月之久的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共70多万人,因而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索姆河战役为了减轻凡尔登方面的压力,突破德军防线,英法联军发起了强大的索姆河攻势战役(6月24日至11月中)。索姆河战役双方先后投入兵力超过150个师,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消耗战,联军仅夺回了240平方公里的土地,没有达到到突破敌军防线的目标,但牵制了
17、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巴尔干同盟1912: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为反对土耳其而建立的政治军事联盟。自14世纪以来,巴尔干半岛各民族长期受土耳其封建贵族的统治和压迫,经过长期的斗争,到19世纪,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先后获得独立或自治,但仍有一部分土地和人民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下。20世纪初,巴尔干各族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建立统一的民族独立国家的斗争日益高涨。1911年意土战争的爆发,加速了巴尔干各国建立反土联盟的步伐。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经过多次谈判,于1912年3月13日签订了塞保同盟条约,双方互相保证各自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如其中一方遭到他国侵犯时,另一方应全力予以支援;双
18、方还约定,当任何大国(暗指奥地利)企图兼并巴尔干领土时,双方应以全部武装力量彼此援助。同年5月29日,保、希两国签订了希保防御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当土耳其攻击缔约国的一方领土或者破坏根据条约或国际法基本原则所享有的权利时,双方以它们的一切武装力量彼此帮助。9月,门的内哥罗和塞、保也达成共同对土作战的协议。至此,以保加利亚为核心的巴尔干同盟遂告形成。这个联盟的目的是使巴尔干各国以及整个巴尔干半岛摆脱土耳其的统治,反对大国对巴尔干的兼并。在同盟的形成过程中,俄、英、法等国企图利用同盟达到自己的扩张目的。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同盟各国联合对敌,取得了反土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长期的封建统
19、治,但在反土战争胜利后,同盟各国因争夺领土,爆发了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致使同盟瓦解。.日德兰海战德国称为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後者在战争後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1分析一战原因、性质、影响原因:a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
20、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c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性质:帝国主义性质,具有掠夺性影响:a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b使欧洲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改变了世界格局c引起了一系列革命,诞生了社会主义苏俄d推动了半殖民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e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2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及影响原因:目的是想在战后掠夺胜利品,但客观上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了战争胜利的进程a密电事件b经济利益c政治利益d战争准备参战借口: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影响:打破了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平衡,最终影响了战争结果。3一战对中国的影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日美两国均加紧控制中国;在帝国主义的操
21、纵下,北洋军阀混战加剧,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中国政局极度混乱。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思潮主流,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渐爆发。第三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欧洲革命风暴二月革命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地工人因不堪忍受一战所带来的苦难,不断举行抗议集会和罢工。1917年3月8日,首都普梯洛夫工厂工人举行示威游行,并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其后,彼得格勒爆发全城政治总罢工,前来镇压的士兵也转到工人一边,革命者占领了彼得保罗要塞和冬宫,其影响迅速扩及全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在俄国300余年的统治。至此,革命结束,由于此次革命爆发于俄历二月,故称二月
22、革命。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四月提纲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在此情况下,列宁回国指导布尔什维克党的斗争,于四月发表了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提纲,即四月提纲。列宁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革命向前发展的主要阻碍在当时是革命护国主义。布尔什维克第七次全俄代表会议通过了列宁提出的革命路线和政策。四月提纲也成为了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纲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
23、0月25日),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克伦斯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的历史意义。它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世界1/6的土地上创建了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它不仅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推动了马列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并向各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布列斯特和约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们普遍要求停战。苏俄遂与
24、德奥集团进行和谈,并于1918年3月3日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失去了大片土地。它把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拉脱维来的部分地区划归德国;规定红军应撤离芬兰,乌克半和爱沙尼亚。另外,把卡尔斯、巴统和阿尔达甘地区割给土耳其。但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库恩贝拉(KunBla,18861939)匈牙利共产党创始人。生于特兰西瓦尼亚的莱列村小职员家庭。毕业于科洛日瓦尔大学法律系。当过记者。1902年参加匈牙利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征入伍。1916年在俄国被俘。1917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18年3月创建直属俄共(布)中央的匈牙利共产主义小组
25、,任组长。同年11月归国,建立匈牙利共产党,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1919年2月被捕,在狱中同社会民主党达成两党合并、联合夺权的协议。3月21日获释出狱,立即将匈共同社会民主党合并为匈牙利社会党,接管政权,宣布成立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出任外交人民委员,后兼任军事人民委员。苏维埃政权被颠覆后侨居奥地利。1920年8月到苏俄,在克里米亚任红军南方战线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参加平定白匪军的战斗。19221923年在乌拉尔做党的宣传工作,后任俄共(布)中央驻共青团中央的特派员。19211936年参加共产国际领导工作。1924年10月秘密抵达维也纳,重建匈共,并任主要负责人。1928年4月在维也纳被捕,3
26、个月后获释回到苏联。1936年被指控阻挠执行共产国际七大路线而被解除一切职务,并在翌年6月被捕,1939年11月死于狱中。1956年恢复名誉。著有论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库恩文章和讲话选集等。共产国际七大1935年7月25日至8月25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1)大会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当前国际局势和总结过去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共产国际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策略方针。(2)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作了题为法西斯的进攻和共产国际在争取工人阶级的统一、反对法西斯斗争中的任务的报告,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七大的意义:(1)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确立的反对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以及
27、把实际领导权集中于各国党的决定,对于推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发展,对各国党的建设和独立自主的解决本国实际问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2)“七大”作为共产国际最后一次大会,作为实现政策转变的一次重要会议载入共运史册。(3)“七大”的不足之处,是在纠正把社会民主党视为“法西斯党”的错误时,又出现了对它评价过高的倾向。对共产党在人民阵线中的领导作用、领导地位强调不够,致使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犯了尾巴主义错误柏林一月起义德国共产党的建立引起社会民主党领导人的不安。他们蓄意挑起事端,以扑灭革命的力量。1919年1月,艾伯特政府宣布解除社会民主党人埃喜荷恩的柏林警察总监的职务,这一举措引起了人
28、们的愤慨,柏林工人举行示威,企图推翻艾特政府,政府派出军队进行镇压。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于1月15日被逮捕杀害。一月起义被血腥镇压下去。1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和意义历史条件:(一)20世纪初,俄国经济仍然相对落后于美国资本主义强国。(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全国有一千多万人被拉去当兵,伤亡数百万人。前线很多士兵没有鞋子,甚至几个人共用一枝枪。国内大片耕地荒芜,工厂倒闭,物价飞涨,食物极度短缺,首都彼得格勒有一天甚至连一个面包都买不到(三)经济濒于崩溃。(四)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意义: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
29、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2.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3.十月革命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的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4.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比较俄国十月革命、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1919年革命异同相同点由该国共产党领导,都是一战引发的国内外矛盾导致革命。不同点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了,而德国十一
30、月革命和匈牙利1919年革命失败了俄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而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1919年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和匈牙利1919年革命遭到外来干涉,德国十一月革命没有遭到外来干涉3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并对此作相应评价主要措施包括: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实行余粮收集制,涉及到各种农产品。粮食人民委员部和工会派出征粮队收集农产品时,付给农民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少量工业品。由于通货膨胀,农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除大工业外,国家对中小工业也宣布实行国有化。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但到内战末期仍有相当数量的小企业在私人手里。在交换方面,政府实行最小限
31、度的商品交易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1918年11月决定取消私人商业,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组织供应。随着产品日渐缺乏和物价不断上涨,政府实行凭证供应。根据阶级和年龄的差别,规定不同口粮标准。后来对儿童和全体工人职员免费供应面包和日用品。货币依然存在,但其作用受到极大限制。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在整个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通过采用这些带有军事性质的手段,在市场之外建立起城乡之间直接的商品交换,使苏维埃俄国迅速形成了严格控制整个国民经济的、高度集权的经济
32、体制,为赢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战争结束后,该政策与和平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不适应性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并引起了社会动荡,1921年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列宁语),它使苏维埃俄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和财力,从而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为粉碎协约国的武装进攻,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1920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非常措施不仅
33、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利益。4共产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及意义历史条件:a第二国际破产b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c列宁的大量工作,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d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第三国际的建立意义:共产国际的成立开辟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阶段。第四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巴黎和会1919年1月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和约于1919年1月召開巴黎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操纵了和会。和会上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時还分別同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
34、系,确立了一次大战后由美国、英国、法国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会议通过领土分配及赔款等措施重塑現实政治格局,遏制德国及苏维埃俄国等战败国及共产国家,但与此同時通过筹组国际联盟来企图建立理想的国际外交规范。凡尔赛条约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對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個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宮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20日正式生效。凡尔赛条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中国在五四运
35、动后,沒有签署凡尔赛条约,但与德国另签订和约。美国則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所以也不签凡尔赛条约。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凡尔赛和约签订以后,协约国又相继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奥斯曼帝国分别签订了圣日尔曼条约、纳伊条约、特旦亚农条约和色佛尔条约(后被洛桑条约所代替)。这些和约构成了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由于凡尔赛和约是其中的主要条约,因此由这些条约共同构成的体系被冠之以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1921年
36、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会议期间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三项条约。十四点原则1918年1月8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故名。主要内容:1战后世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世界。2抵制并消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3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与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受
37、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4成立具有盟约性质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使大小国家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民族自决,裁减军备为幌子,换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进而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委任统治制度mandatesystem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国际联盟盟约规定,战前(甲)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所属近东部分地区、(乙)德国所属
38、非洲殖民地、(丙)德国所属西南非和太平洋诸岛,均由国际联盟委任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进行统治。被统治的殖民地称为委任统治地,受委任进行统治的国家称为受委任国。受委任国的任务,对甲类委任统治地,是给予行政“指导及援助”;对乙类委任统治地,是根据所规定的条件将其作为单独的领土担负地方行政责任;对丙类委任统治地,是按照各种保证将其作为自己领土的组成部分加以治理。在形式上受委任国与委任统治地是一种“保护”关系,受委任国对国际联盟负责,须就委任统治地之情况向行政院提出年度报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成立联合国时,甲类委任统治地,如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均已成为独立国家;而乙类和丙类委任统治地,则被转为联合
39、国托管制度下的托管领土。四国条约1921年12月13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在华盛顿签订的关于太平洋島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公约。该公约规定,签约的四国中任意两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任何問题上发生争执,则全体签字国应当举行共同会议协商解决。条约的附件规定,签约国将互相尊重其他签约国在有关太平洋島屿和委任统治地区上的权利。另一个件则规定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领土疆域。由于四国公约措辞过于含糊,以至沒有任何法律上的约束力。该公约的主要意义是终止了1902年以来的英日同盟,结束了日本和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合作状态。五国海军条约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在华盛顿签订的关于限制海军主
40、力舰吨位的条约。条约规定各签约国战舰、战斗巡洋舰总吨位比率为10:10:6:3.5:3.5。同时对主力舰的建造、轮替、吨位和武器都作出了严格的限制。条约同时还规定各签约国在西太平洋島屿的防御区和海军基地维持现状。该五国还另外签订了一项条约,对潜艇和毒气的使用作出了规定。九国公约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和中国签署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公约全文共九条,鲁特的“四项原则”列为第一条,是为中心内容。它规定: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为中国建立一个稳固的政府提供方便;建立并维护各国在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不得
41、利用中国的善谋取有损于其他国家公民的特权。九国公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取得的重要成果。它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终于成为现实;它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提供了条件。简述华盛顿体系及其实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亚太地区新的国际关系结构,被称为盛顿体系。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受到削弱,标志着英国从远东撤退的序幕。同时,它也标志着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
42、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评价国际联盟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它反映了20世纪世界已发展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但是它作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存在的情况下,实际成为英法所操纵的,并时时为美国所支持的维护它们在战后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外交工具。简述凡尔赛体系的作用及影响首先,凡尔赛体系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奥匈帝国解体:奥匈分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建立;原奥匈帝国领土的一部分割给意大利,一部分归还波兰。德国的疆界重新划分。其次,凡尔赛体系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奥斯曼帝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领地,只留有欧洲
43、的伊斯坦布尔和亚洲的小亚细亚,成为单一的民族国家。再次,重新瓜分殖民地。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奥斯曼帝国的属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总之,凡尔赛体系在英法占主导地位,惩治德国为首的战败国,宰割弱小民族的基础上,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影响维持了20年的和平,矛盾得到缓和,是一个不稳定的体系。(协约国帝国主义在一战后所确定的国际新秩序。从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到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的和平条约,构筑了新的战后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新的国际秩序中,英法在欧洲确定了其统治地位,美国则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确定了其优势地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协约国
44、帝国主义在力量对比关系变化后重新调整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继续。这一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政治剥夺与经济压迫的基础上,是一个新的殖民体系,而且排斥和反对苏联,注定是失败的。二战的爆发宣告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破产。)第五章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调整卡普暴动1920年3月发生的旨在推翻魏玛共和国、复辟帝制的政变。它是由东普鲁士地方长官卡普在国防军吕特维茨将军及议会外一批极右政客的支持下发动的。魏玛共和国成立不久,帝制派军人即企图推翻共和政府,恢复君主制度,建立军事独裁。为实施凡尔赛和约的解除武装条款,德国政府被迫把当时40万人的两海军旅被裁减兵员所引起的不满情绪,发起暴动,企图
45、迫部队裁减为10万人。帝制派军人利用勒文费尔德和埃尔哈特使政府收回裁减国防军的命令。1920年3月13日埃尔哈特海军旅开进柏林。艾伯特总统及政府成员逃往德累斯顿,转而逃往斯图加特。卡普根据吕特维茨的指令成立临时政府,自任总理,吕特维茨任国防部长。国防军陆军总长泽克特表示支持共和国。3月17日叛乱被平息,卡普逃往瑞典,吕特维茨逃往匈牙利。当晚埃尔哈特海军旅撤出柏林。柯立芝繁荣他所处的时代正是美国的繁荣时期,美国没有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打击,向欧洲大量出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人民充满信心。出现了所谓的“柯立芝繁荣”。当时,柯立芝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干涉工商业的发展。在具体的经济政策上,推行对
46、内减税,对外采取高额关税。在外交政策上,继续顺应当时美国民众的要求,执行孤立主义政策,不卷入复杂的欧洲事务。威斯敏斯特法案1931年12月11日,英国议会正式通过巴尔福宣言,成为威斯敏斯特法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力量削弱,自治领的离心力加强,英国与各自治领关系的法律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1925年6月鲍尔温政府修改了自治领和英国之间的联系方法,即联系不再通过殖民地部,而是通过专设的自治领部。1926年10月19日至11月18日,伦敦帝国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被称为巴尔福宣言,宣称英国和各自治领都是英帝国内的自治共同体,地位平等,在它们的内政和外交事务各方面互不从属,共同效忠英王,在英联邦中它
47、们是自愿联合的成员。巴尔福宣言在1931年12月11日获得议会通过,成为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确立英国和各自治领的关系。英国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爱尔兰均为英联邦内自由和平等的国家,它们与联合王国一起组成英联邦,共奉英王为国家元首;各自治领议会与帝国议会平等,英国议会的任何一项法律,未经自治领承认对自治领均不适用。自治领可以修改和废除过去帝国议会通过的任何法案,自治领颁布的任何法律无须经英国议会批准;各自治领内政外交自主。威斯敏斯特法案规定英联邦是一个自由、平等国家的松散联合,肯定了各自治领的独立地位和与宗主国的平等立法权,成为现代英联邦的法律基础,被称为英联邦的大宪章。田中奏折通指在1929年曝光,据称由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1927年7月25日呈给昭和天皇的秘密奏章,题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但实际上他是由参谋本部铃木贞一少佐应外务省次官森恪写的一个关于对中国问题的备忘录。虽然铃木贞一是昭和军阀的核心领袖,日后贵为企划院总裁,28个甲级战犯之一。但当时他还不为中国人所知,在中国发表的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