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5页).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第 5 页 7 辛弃疾词两首 2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一)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二)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3)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三)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学习重点:知识目标(1)、(2)难点:知识目标(3)学习指津: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比较学习法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2、之情。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学
3、习过程: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一、预习感知1、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号,山东历城人。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背景: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辛弃疾通判建康,当时他正值壮年有为,但朝士都庸俗之辈。词人此时已南归八年,虽几番上书奏御敌之策,但都无下文。英雄失意,年华虚掷,难得一遂报国之愿。这年,他登临建康赏心亭,写下这首词,借以倾吐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2、注音:玉簪( )螺髻( )鲈鱼堪脍( )揾英雄泪( )3、写下你的疑问:二、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2)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2、分片讨论:(1
4、)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2)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3、总结整合:用简练的语言总结这首词。三、自测训练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运用了修辞。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3、“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态。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一、【基础知识梳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孙仲谋()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仓皇()可堪()佛狸祠()拓跋焘()张浚()王玄谟()2、解释
5、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风流: 寻常: 草草:北顾:可堪:二、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一)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二)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明确:上阙用了 、 两个典故,下阙用了 、 、 、三个典故。上阙:1. 分析研讨前两个用典。 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用此二人典,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辛弃疾词两首 高中语文 必修 导学案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