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全国百校联考新高考原创考前信息试卷(九)语文.pdf
《2020届全国百校联考新高考原创考前信息试卷(九)语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全国百校联考新高考原创考前信息试卷(九)语文.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0届全国百校联考新高考原创考前信息试卷(九) 语文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 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 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 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 后的方 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
2、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 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 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 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以前的中国和宋以后的中国有一个不
3、同,那就是从“贵族一士族”社会,变成了平民 社会。 在宋代以前,虽然中国人经常抱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事实是确实贵族有种。 高门大户往往能传递几百年,底层百姓也永远安于被剥削的命运。除了起兵造反,或者疆场 立功,一个人很难突破玻璃天花板,从底层社会爬到上层社会。直至唐代,门阀观念的影响 仍然十分严重。而到了宋代,这一切变了。“贫富无定势”“富儿更替做”(宋代谚语 )。下 层社会的人也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在短时期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即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 天子堂”,火箭式升入最高层,“骤得富贵”。 富家大族的传递因此变得极为困难,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富不过三代”“朝廷无世臣无百 年之家”。阶层
4、之间不再有明显界限。郑樵说:“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 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通志氏族略 ) 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开始融合,开创了 中国文化的新境界。 这一切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从中唐到五代一百多年的战乱,使得整个社会天翻地覆, 那些从汉代传到唐代的相沿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在这个空前的乱世中,终于被毁灭了。特别是 五代的极度混乱,如同一个炒锅一样,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贫富 易位。无数个积累了几百年建起的藏书楼被一把火烧掉,相守了无数世代的大家族分崩离 析,原来养尊处优的士族们或死或逃或成为乞丐奴仆,士族阶层连同他们创造的士族文化在 整体上被毁灭了,社会成了一
5、锅原子粥。 第二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科举制的成熟。虽然科举发明于隋,实行于唐,但科举在隋唐 两代都没能成为入仕的最主要途径。况且隋唐两代教育并不普及,只有上层社会才能获得较 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中举者也都是士族,因此,唐代基本还是一个半世袭的士族社会。 而到了宋代,科举制才真正成为入仕的最主要渠道。宋朝皇帝们的制度设计,是使全社 会通过文字而不是刀枪进行竞争。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其他功名利禄之途关闭,只留下 科举这一扇门。他们不仅废除了唐代由当朝显贵公荐举人的惯例,而且打破了唐代科举考试 的门第限制,让所有人都能走进考场。在宋代,只要不是残疾之人,皆可应举,甚至以屠牛 为业者,也能赴试。对于那
6、些拿不起路费的穷人家孩子,国家还给他们应试补贴。 从上古到中古,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一直是由国家严格控制的,即使是最开明的唐代也 是如此。然而有唐到宋,国家对民众生活的控制显著松弛,宋太祖于乾德三年颁布诏令废除 夜禁,里坊制也名存实亡。宋代城镇里面基本可以随处开设商铺,因此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 商业街,小商贩也可在各处叫卖,城市景观较以前大变。清明上河图就是里坊制消亡以 后城市面貌的反映。 这些现象都显示,从唐到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进步:由等级森严、阶层固化的 不自由的社会,向一个更自由、更平等因而也更合理的社会转变。 ( 选编自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平民的盛世:宋代) 1. 关于原文内
7、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以前的老百姓想要进入上层社会,只能选择起兵造反或是疆场立功的道路。 B.从中唐开始的战乱最终导致传承多代的世家分崩离析,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 C ,在宋代,社会上下阶层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主要体现在科举、婚姻等诸多方面。 D.宋代的平民社会比“贵族一士族”社会更自由和平等,这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宋代成为平民社会的两个原因:长期战乱和科举制成熟。 B.文章将唐宋两代科举进行了比较,突出了宋代科举是人仕最主要的制度性渠道。 C.文中引用宋代的谚语,是为了证明在宋代社会,门阀观念已经
8、发生了巨大变化。 D.文中“原子粥”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士族和士族文化整体毁灭后的社会混乱局面。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富不过三代”是说富贵家族传家不超过三代,其财富都转移到了平民手中。 B.里坊制有利于国家对城市的管制,体现了国家对城市平民生活的严格控制。 C.宋代重视科举教育,不提倡武力,因此宋代的城市比唐代更自由、更繁荣。 D.宋代以前包括唐朝都是属于世袭的贵族社会,宋以后才真正进人了平民社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
9、病 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 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 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 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 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 播。 (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 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
10、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 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 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 之后, 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 2003 年国 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 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 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 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
11、速透明地传播。这一 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 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 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 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 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 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 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
12、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 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 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 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 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 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
13、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 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 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 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 式、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 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
14、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 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2009 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 生产了 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 应急能力才能够
15、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 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 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6 分) (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 本题共 3 小题, 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 题。 丢失的脚步 王开岭 大,正让城市削掉双足,脚步日渐枯萎。点与点之间的遥远,让我们望而却步,不得不 折叠起双足,换之以轮胎和轨道。现代人的日常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 北京城,已套上了第6 个大呼拉圈,且环距越来越
16、大。 没人再敢把城市当棋秤、视自己为棋子了。城市的态势只能用涟漪来形容,且是巨石 “扑嗵”激起的那种。面对急剧的放扩,没人敢吹嘘熟悉每一条波纹了,连的士司机都像片 警那样,专挑熟悉的“片”跑。 由于太大,任何人都只能消费极小一部分,无法从整体上参与它、拥有它。 这是一盘谁也下不完的棋。人只能在上面流浪,胡乱移动。某种意义上,已无真正的 “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无边无际、日夜更新的城市,所有人都变成了它的陌生 客。据说,法国学者皮埃尔卡蓝默访问了几座中国城市后感叹:“它们太大了,每一次进 入我都忍不住发抖。” 在无界的大面前,脚力是渺小的,所有的腿都会恐惧、自卑、抽搐。 由于“脚”和“历
17、程”之间的逻辑驰散了,“人生脚步”一词,正丧失其象征性。城市 无法用脚来丈量,人生也不再用脚来记录。我的办公室同事,人均每日乘车3 小时,那是一 种天天出差的感觉。一家伙恶狠狠道:“天天三小时! 三小时 ! 他妈的” 是的,我们最有效的生命时间,虚掷在了路上。 而且,这是纯物理、纯机械的“赶路”,绝无精神活动和审美可能:堵、挤、抢、操、刮 擦、焦灼、噪音、污染整个一皱眉和不断骂娘的过程。 我一直深以为 美好的地方一定是养脚的地方。诗意的城市应该是漫步的城市。 在一座美好之城里,道路系统应在细节上处处体现对行人的体恤,人行道应享有特殊的荣 誉和尊严。 那天,我要到马路对面去,一个外地来的朋友正拼
18、命挥手,可附近既无天桥亦无路口,我 想了半天,也不知如何跨越几十米天蜇,最后招了辆车,到一桥底再绕回来,跋涉了几公 里,才和朋友握上手,真可谓咫尺天涯。 丹尼贝尔说:城市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选择一座城市,就是投奔一种生活。 规划一座城市,就是设计一种生活。 柳永有过一篇望海潮,写宋朝杭州市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 家” 读罢,我真有股冲动,恨不得即刻动身,奔赴那座伟大的城池。那样的户外,你想不挪 步都难,会觉得呆屋里是犯罪,走得太急也是犯罪。 不可否认,长安街乃京城最伟大的街。但真正对漫步发出邀请的是胡同。其一砖一木都 有体温,元素鲜活、细节密集
19、,最具酵母气息和微生物色彩,所遇之人也有趣重要的 是,你能与它对话,一副门礅、春联,一棵槐树和一窝喜鹊,一丛墙头草或一只流浪猫,都 是一个有趣的信息体。而长安街,你就没法交流,它根本不打算和你平等。那些威风凛凛的 建筑体,阴郁僵冷,拒绝握手,拒绝攀谈,只接受瞻仰、服从。 胡同街区的枯萎、市井活性的夭折、“步行街”的出世,皆意味着漫步文化渐行渐远。 “这样的城市非常乏味,它显示的是技术能量,没有灵魂。”皮埃尔卡蓝默说。 给双足一块有力量的落点吧。 脚,是要用来走路的。否则,从肉体到精神皆有“失足”感。 那年,崔永元拉一帮人去搞“新长征”,红旗飘飘,走了趟物非人非的老路。央视栏目 做了期纪录片,讲
20、这群好事者如何折磨自己,如何痛并快乐着。还发明了个词:“精神足 疗”。在我看来,不过是一帮废足已久、萎靡不振的现代人做了次“足底按摩”罢了。 据说疗效不错,很多脚激动得热泪盈眶。足底穴位那么多,通着那么多的经络和神经 元,不治百病才怪呢。 (有删改 )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引用法国学者皮埃尔卡蓝默访问中国城市后发出的“忍不住发抖”的感慨,表达了 自己对城市不断扩建、无边无际的否定。 B.作者从“同事的抱怨”“和朋友咫尺无法相聚”等生活琐事人手,反思城市发展带来的问 题,由表及里,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C.文章善用修辞,语言生动形象
21、,如“巨石激起的涟漪”比喻了城市猛烈扩张的态势;“威 风凛凛”形容出长安街建筑的高大和傲慢。 D.对所谓的“精神足疗”法,作者认为其精神价值实际上相当有限,不过是一帮废足已久、 萎靡不振的现代人为自己所做的“足底按摩”。 8. 综合全文,作者认为“丢失的脚步”是怎样造成的?(6 分) 9. 文中倒数第三段画线句中“失足”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 ( 本题共 4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 ,京师诸儒称述焉。是时,大将军霍光 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
22、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两吏挟 持。望之独不肯听,自引出阁。光闻之,告吏勿持。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 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 意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三岁间,仲翁至光禄大夫,望之以射策 甲科为郎。仲翁谓望之曰: “不肯录录,反抱关为 ?”望之曰:“各从其志。”地节三年夏,京师雨雹,望之因是上疏, 口陈灾异之意,以为:“今陛下思政求贤,然而善祥未臻,是大臣任政,一姓擅势之所致 也。唯明主躬万机,举贤材,与参政谋,令公卿大臣朝见奏事。如是则奸邪塞,私权废 矣。”天子拜望之为谒者。时上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全国 联考 高考 原创 考前 信息 试卷 语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