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与思考.doc
《初中物理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与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与思考.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物理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研究方法;又能提高教师的探究热情、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教师应注重在知识点的建立、扩展以及知识点间的连接中渗透科学方法。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将无形渗透式和直授式两种科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实现高效教学。关键词:科学方法 实验 收获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动手实验、査阅文献等,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2、、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在物理实验中,还应在发展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在物理课堂上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我结合教学实践,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为例,谈谈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一、科学方法因素分析第一步: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点。本节课有两大知识点要掌握,一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声音的产生是源于发声体的振动;二是认识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第二步:按照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通过丰富的自然现象和课堂实验自主得出声音的产生原因,并由情境自然过渡到认识声音的传播,从而建构本节课的知识脉络。第三步:研究知识点建立及扩展中的科学方法因素,知识点和知识点连接处的
3、科学方法因素。1.知识点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对于新课的引入,采用幻灯片形式将大量有关声音产生的信息反复多次地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学生在观察图片时能提出课堂可供探究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图片展示法。实验1:在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实验中,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应用小鼓、竖笛模型、扬琴模型、音叉、烧杯、水、纸片等进行有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研究。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听声音”到“看声音”到“触摸声音”这三个环节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去发现微小量放大法和细微观察法。实验2:每组学生通过自身操作发声实验后,小组交换器材,再操作,再发现,做到每组学生操作并观察两组
4、实验,组与组之间再讨论交流搜集信息归纳总结法。实验3: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是“认识声音的传播”,进行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真空”在现实条件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在用抽气机往外抽气过程中,仅减少了罩内的空气数量,但达不到真空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空气的减少,发现了闹钟声音的减弱,从而进行了科学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推理法。实验4:在研究“声音传播的条件”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形象的“土电话”的实验,通过一段长长的棉线,师生进行了远距离对话。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同样的距离,通过空气传声,声音听不清楚,但通过“土电话”的装置可以清晰地听到声音,进而说明固体能传声观察法和比较法。2.知识点引申和扩展中的科学
5、方法为了分析“不同介质传声速度”这个问题,展示不同物质的传声速度表图示法。对于回声的介绍,通过幻灯播放各种图片,认识回声形成的原因图片展示法。3.知识点与知识点连接处的科学方法在第一个知识点和第二个知识点的过渡中都采用了设疑提问的方法。如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否一定都能听得到?第二个知识点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声,在介质中可以传声,介质传声的速度是否都一样设疑提问法。二、科学方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科学方法多达十余种,在一节课中不可能面面倶到,教师应适时抓住教育机会,有的放矢地教学,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1.教学过程中的无形渗透在知识引入过程中,教师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物理 渗透 科学 方法 教育 实践 思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