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75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二十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7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75页).doc(7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二十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第 74 页2016年中考文言文20篇必背复习资料2016年4月目 录1论语十二章 3-42、曹刿论战 4-83、3、孟子三则(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8-17 4、庄子一则(北冥有鱼亦若是则巳矣。) 17-175、礼记一则原文 17-196、邹忌讽齐王纳谏 19-227、出师表 22-258、桃花源记 25-289、答谢中书书 28-3110、马说 31-3311、三峡 33-3512、陋室铭 35-3613、小石潭记 36-3914、岳阳楼记 39-4815、醉翁亭记欧阳修 48-5116、爱莲说 51-5217、记承寺夜游原文: 52-54
2、18、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翻译 54-5619、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56-5620、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56-5921、与朱元思书 59-6122陈涉世家 61-6823、唐雎不辱使命 68-7024、道多助,失道寡助 70-731、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
3、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
4、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
5、云一样。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积
6、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理解背诵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
7、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
8、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
9、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如何参与呢?”曹刿说:“掌权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答:“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对神说实话。”(曹刿)答:“小小的信用,不能得到神灵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全部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处理。”曹刿说:“尽力(为人民)做好本
10、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从你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被打得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手扶横木望了望齐军,(然后)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殆尽而我方的士气高涨,所以打败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难以摸清(它的
11、情况),怕有埋伏,我看见他们的车轮印混乱,望见战旗倒下了,所以才追击(他们)。”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它是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共200多年间的历史,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2、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
12、,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二、背诵课文1、文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6、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 7、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8、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13、 9、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10、表明曹刿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原因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三、句读停顿1、可 / 以一战。战 / 则请从。2、夫 / 战,勇气也。一鼓 / 作气,再 / 而衰,三 / 而竭。3、夫 / 大国,难测 / 也,惧 / 有伏焉。吾 / 视其辙乱,望 / 其旗靡,故 / 逐之。4、小大/ 之狱,虽 / 不能察,必 / 以情。四、字词解释:1、通假字:“徧”同“遍”,遍及、普遍(小惠未徧,民弗从也)2、一词多义:故:故克之(因此,所以) 公问其故(缘故,原因)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请允许
14、我)从:战则请从(跟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信:必以信(实情)小信未孚(信用)何:何以战(什么) 又何间焉(为什么,何必)焉:又何间焉(语气词,相当于“呢”) 惧有伏焉(“于之”的合音,在那里)以 何以战 / 可以一战(凭,靠)必以分人(把) 必以信 / 必以情(根据,按照)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迎战齐军这件事)忠之属也(代词,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登轼而望之(代词,代齐军撤退的情况) 公与之乘 (代词,代他,指曹刿) 故克之 /故逐之(代词,代他们,指齐师) 小大之狱(助词,的) 公将鼓之 / 公将驰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其:公问其故 (这样,如此) 下视其
15、辙 / 吾视其辙乱 (他们,指齐师) 其乡人曰 ( 他的,指曹刿) 3、古今异义:小大之狱:案件(古);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今)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古);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今) 齐师伐我: 讨伐,攻打(古);今义:砍伐 又何间焉:参与(古);今义:隔开,不连接;时间或空间(今)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古);今义:轻视,看不起(今) 弗敢加也:虚报,以少报多(古);今义:增加(今)虽不能察:即使(古);今义:虽然(今)再而衰:第二次(古);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今) 必以信:实情(古);今义:书信(今)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古);今义
16、:忠诚(今)五、翻译课文(略)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 伐:进攻,攻打。 齐师:齐国的军队。 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当权者策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进入(宫殿)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
17、这些只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玉器,丝织品等,我从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汇报。”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给你的。”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能根据实情审理。”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了。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
18、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鲁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军。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曹刿说:“不可以。”在齐军击过了三次鼓之后。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准备驱车追赶齐军。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看齐国军队车轮辗过的痕迹。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登上战车,手扶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了。”于是鲁庄公就下令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已经战胜了,鲁庄公问(他)胜利的原因。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齐军)第一次击鼓
19、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士兵们的士气就低落了;等到第三次击鼓进军,士气就耗尽了。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师。齐国是大国,很难预测(他们的军事行动),我害怕他们有埋伏。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观察他们车轮的印子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齐军。”六、内容理解:1、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关于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作战中要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等。2、本文的特点是“记言”,剪裁得当。以
20、“远谋”为线索组织材料;并使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的“鄙”,突出了曹刿的“远谋”,从而塑造了军事家曹刿的形象。3、表明对话背景的句子是:齐师伐我;公将战。4、反映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态度的话语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表明全文线索(纲,文眼)的词语是:远谋。6、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取信于民”在文中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分析鲁庄公“鄙”的表现。战争前:“公将战”表现其轻率;前两次答语中,将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神灵保佑上,表现其目光短浅。战争中:“将鼓”“将驰”表现其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争后:“问其故”表现其胜不知因,平庸。8、分析曹刿“远谋”的表现。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十篇 文言文 原文 翻译 75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