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生理学练习题(34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3、生理学练习题(3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生理学练习题(34页).doc(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3、生理学练习题-第 33 页生理学练习题第一章 绪论(一)A型题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反射 B反应 C适应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2神经调节的特点是:A调节幅度小 B作用广泛而持久 C作用迅速、准确和短暂D反应速度慢 E调节的敏感性差3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A排尿反射 B排便反射 C血液凝固 D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 E分娩4维持机体稳态的最重要的调节过程是: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5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A体温调节 B排尿反射 C肺牵张反射D血糖浓度的调节 E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6机体中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A细胞外液
2、B细胞内液 C脑脊液 D组织液 E血浆7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绝对平衡的状态B由机体内部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动态平衡过程C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状态D机体一切调节活动最终的生物学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的相对恒定E负反馈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8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A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B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C细胞内液化学成分保持恒定 D细胞外液化学成分保持恒定E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9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比,下述各项中错误的是:A神经调节的速度快 B神经调节的作用持续时间短 C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小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应 E神经调节是机体生
3、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之一10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相比,下述各项中错误的是:A体液调节的速度慢 B体液调节的作用持续时间长 C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广D体液调节不参与维持机体的稳态 E体液调节是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之一(二)名词解释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2稳态(homeostasis)3反射(reflex)4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5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参 考 答 案(一)A型题:1 A 2 C 3 D 4 E 5 B 6 A 7 A 8 E 9 D 10 D(二)名词解释: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
4、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2稳态(homeostasis):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3反射(reflex):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4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5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继续加强向原来方向的活动。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一)A型题1人体内O2、CO2进出细胞膜主要是通过:A单纯扩散 B经载体易化扩散 C经通道易化扩散D原发性主动转运 E继发性主动转
5、运2. 人体内能以单纯扩散的形式进出细胞的物质主要是:ANa+和K+ BCl-和HCO3- CO2和CO2 D葡萄糖 ECa2+和Mg2+ 3. 人体内葡萄糖和氨基酸进入细胞内主要是通过:A单纯扩散 B经载体易化扩散 C经通道易化扩散D原发性主动转运 E入胞作用4. 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主要是通过:A单纯扩散 B经载体易化扩散 C经通道易化扩散D原发性主动转运 E继发性主动转运5. 细胞安静(未受刺激)时,膜内K+向膜外移动主要是通过:A单纯扩散 B经载体易化扩散 C经通道易化扩散D原发性主动转运 E继发性主动转运6. 在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中,Na+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主要是通过
6、:A单纯扩散 B经载体易化扩散 C经通道易化扩散D原发性主动转运 E继发性主动转运7. 在动作电位的复极化过程中,K+由细胞内向细胞外移动主要是通过:A单纯扩散 B经载体易化扩散 C经通道易化扩散D原发性主动转运 E继发性主动转运8. 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变化过程中,复极化后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的恢复主要是通过:A单纯扩散 B经载体易化扩散 C经通道易化扩散D原发性主动转运 E继发性主动转运9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A膜在安静时对K+ 通透性大 B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CNa+ 、K+ 易化扩散的结果 D膜上钠-钾泵的作用E膜上ATP的作用10以下关于钠泵生理作
7、用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钠泵能逆着浓度差将进入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B钠泵可顺着浓度差使细胞外的K+转入膜内C由于从膜内移出Na+,可防止水分子进入细胞内D钠泵的活动造成细胞内高K+,使许多代谢反应得以进行E钠泵的活动可建立膜两侧的离子势能贮备11. 以下关于细胞静息电位形成过程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细胞内高K+浓度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前提B细胞在安静(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较高C细胞膜两侧形成的电场所产生的电场力是K+进一步外流的阻力D静息电位在数值上接近于K+平衡电位E降低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可使静息电位的数值增大12. 在细胞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当达到K+平衡电位时:A膜
8、内外K+的浓度差为零 B膜内外的电位差为零 C膜内K+的浓度低于膜外D膜内Na+的浓度高于膜外 EK+的净通透量为零13安静时细胞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的稳定状态称为:A极化 B超极化 C反极化 D复极化 E去极化14所谓细胞膜的去极化表现为:A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膜内带负电、膜外带正电的状态B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C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D经历C项变化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E经历B项变化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15. 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变化过程中,由静息电位向0电位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A极化 B超极化 C反极化 D复极化 E去极
9、化16. 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变化过程中,由锋电位顶点向静息电位水平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A极化 B超极化 C反极化 D复极化 E去极化17. 在动作电位变化过程中,由正后电位最低点向静息电位水平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A极化 B超极化 C反极化 D复极化 E去极化18. 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变化过程中, 从0电位到锋电位顶点的部分称为A极化 B超极化 C反极化 D复极化 E去极化19. 关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产生机制的描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刺激使静息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时,即可产生动作电位B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是由Na+内流形成的C动作电位的复极化过程是由Na+外流形成的D动作电位复极化后,需要通过Na+
10、泵的活动来恢复细胞膜两侧的离子分布E降低细胞外Na+浓度,可使动作电位的幅度降低20以下关于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A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B在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膜电位由膜内正电、膜外负电变为膜内负电、膜外正电C在同一细胞,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D在同一细胞,动作电位的大小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E不同的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值都相同21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A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B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Na+有通透往C细胞内高Na+浓度和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D
11、细胞内高Na+浓度和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E细胞外高K+浓度和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22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中,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AK+ BNa+ CCl- DCa2+ EMg2+23下列哪项是动作电位的特点?A刺激强度小于阈值时,出现低幅度的动作电位B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再增加刺激强度能使动作电位幅度增大C动作电位一经产生,便可沿细胞膜作电紧张性扩布D动作电位的大小随着传导距离增加而变小E各种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可以不相同24阈电位是指:A造成细胞膜对K+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B造成细胞膜对K+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C超极化到刚能引起动作电
12、位时的临界膜电位D造成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E造成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25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氨基丁酸 D乙酰胆碱 E5-羟色胺26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可引起接头前膜的:AK+通道关闭 BCa2+通道开放 CK+通道开放 DCl-通道开放 ECl-通道关闭27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A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B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C仅对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D仅对Ca2+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E对乙酰胆碱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28在神经
13、-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中,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A磷酸二酯酶 B腺苷酸环化酶 C胆碱酯酶 DATP酶 E胆碱乙酰化酶29神经-骨骼肌接头传递的阻断剂是:A阿托品 B胆碱酯酶 C筒箭毒 D六烃季铵 E四乙基铵30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上升支的形成是由于:AK+内流 BK+外流 CNa+内流 DNa+外流 ECl-外流31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简便指标是:A阈电位 B刺激的持续时间 C阈强度 D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E刺激的频率32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是:A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B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C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D绝对
14、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E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33骨骼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A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B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池 C横管、纵管和肌质网D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 E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34骨骼肌细胞发生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是:A横管 B纵管 C三联管 D肌凝蛋白 E肌纤蛋白35在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ANa+ BK+ CCl- DH+ ECa2+36在下列物质的跨膜转运中,属于原发性主动转运的是:ACO2由细胞内到细胞外 BO2由细胞外到细胞内 CNa+由细胞外到细胞内DK+ 由细胞外到细胞内 ECa2+由细胞外到
15、细胞内37在下列物质的跨膜转运中,属于被动转运的是:ANa+由细胞内到细胞外 BK+ 由细胞外到细胞内 CCa2+ 由细胞内到细胞外DO2 由细胞外到细胞内 E运动神经末稍释放ACh38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重吸收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是通过:A单纯扩散 B经通道易化扩散 C原发性主动转运D继发性主动转运 E入胞作用(二)名词解释1.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2.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3.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TP)4. 兴奋性(excitability)参 考 答 案(一)A型题:1 A 2 C 3 B 4 E 5
16、 C 6 C 7 C 8 D 9 D 10 B 11 B 12 E 13 A 14 C 15 E 16 D 17 D 18 C 19 C 20 C 21 A 22 B 23 E 24 D 25 D 26 B 27 B 28 C 29 C 30 C 31 C 32 D 33 B 34 C 35 E 36 D 37 D 38 D (二)名词解释1.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一般为90mV。2.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细胞受到一
17、个适当的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短暂、可逆、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3.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TP):能引起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形成正反馈性Na+内流的临界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4. 兴奋性(excitability):是指活的细胞、组织或机体对刺激发生兴奋的能力或特性。(三) 问答题:局部兴奋的特征及其与动作电位的区别。(1)局部电位呈等级性,无“全或无”现象,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电位变化的幅度也随之增大。而动作电位则表现为“全或无”的特点,即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其幅度不随刺激强度的改变而改变。(2)局部电位在局部形成电
18、紧张传播,随传播距离的延长,电位变化的幅度逐渐降低直至消失。而动作电位的传播则是不衰减的,表现为“全或无”的特点,即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传导时,其幅度不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改变。(3)局部电位无不应期,可以总和(即叠加)。局部电位的总和有两种形式,即空间性总和与时间性总和。当局部电位的幅度通过总和而达到阈电位时,也可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而动作电位有不应期,呈脉冲式,不能总和。第三章 血 液(一)A型题1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A纤维蛋白原 B1-球蛋白 C2-球蛋白 D-球蛋白 E白蛋白2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A葡萄糖 BNa+ CK+ D球蛋白 E白蛋白3正常人血浆pH值为:A6.356.4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学 练习题 34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