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课程教案(9页).doc
《《春江花月夜》课程教案(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江花月夜》课程教案(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春江花月夜课程教案-第 9 页大学语文 课程教案授课题目:第十一编 写景游记 第十三章 春江花月夜授课时间安排第16周周三5、6节课教学器材与工具多媒体授 课 类 型理论课 赏析课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双语课程 其他教学目的、要求:1要求了解春江花月夜的相关背景知识。2重点掌握春江花月夜的思想蕴含及艺术价值。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春江花月夜思想情感基调。难点: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教 学 基 本 内 容第一节 春江花月夜的相关背景知识介绍一、时代背景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峰,唐诗较之前代有了重大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诗人队伍的扩大和主导力量的改变。唐代上自帝王高官下至和尚
2、妓女都热情地从事诗歌创作,而且宫廷文学渐失主导地位。第二,由于诗人来自各阶层,经历的丰富、时代的变化及有所做为的信心勇气,使唐诗反映的生活层面得到显著拓展。第三,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在唐代,不仅雄浑悲壮、优美恬淡受到关注,某些前人不大可能承认为“美”的风格,如险怪、诡谲等,也各放异彩。第四,诗歌艺术形式的完善。唐人更自觉更强烈地意识到诗歌是美的构造,其文论中的“风骨”和“兴象”,代表着当时人们普遍的审美追求。人们一般将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期来观照。初唐诗人的主要贡献在于:开拓题材,贴近现实;逐步用刚健清新的文风取代六朝文风;确立律体。初唐前50年,诗坛主盟者多为隋之旧臣,主流仍是齐梁诗风。初
3、唐后50年,诗坛有两大潮流,一股以上官仪、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做出了贡献。另一股是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风,有意识拓展诗歌内容,开创新的风格。把诗的题材从宫廷移向市井边塞,从歌功颂德变为言志述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不脱六朝,刚健启迪盛唐。经过九十馀年的发展,初唐诗歌在题材范围的扩大、体物写景技巧的成熟、声律的完善和风骨的形成等诸多方面,已为唐诗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在诗歌意境的创造方面,张若虚和刘希夷的诗歌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大致与陈子昂等人同时登上
4、诗坛。二、文学背景春江花月夜本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最早见于陈朝。陈叔宝(陈后主)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春江花月夜和玉树后庭花是其中最艳丽的曲调。(旧唐书音乐志)隋及唐初犹有作者,然皆五言短篇,在题面上做文章而已。吴中诗人张若虚出,始扩为七长歌,且赋予之全新的内容,将如画的自然景物、现实人生与梦幻融为一炉,诗情哲理高度结合,使此艳曲发生质变,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对盛唐诗歌空明纯美的意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就了唐诗最早的典范之作,其功甚伟。第二节 春江花月夜的讲解一、作者生平经历及文学创作张若虚(生卒年不详,约在660-720年之间),其生平事迹,史传无确载,只知
5、是扬州人,曾官兖州(今属山东),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同以吴越之士驰名京都,开元初,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其所作诗篇多散佚,全唐诗仅录存二首,一首为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无甚创新;而另一首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却是千载传诵的抒情杰作,由于此诗在唐诗意境创造和表现艺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故仅此一首就奠定了其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二、作品讲解的要点难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惝恍,气氛朦胧,也可以说整首诗的情感就像一场梦幻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地展开。亦虚亦实,忽此忽彼,跳
6、动的、断续的,有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觉得有深邃的、丰富的内容蕴涵在其中,等待我们去挖掘、体味。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诗一开头先点出题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诗人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进来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诗人在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过是平时习见的景色,比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渗入诗人主观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这个“生”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三四
7、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水波溢满的样子。江海相通,春潮涣涣,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江来,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接下来“江流”四句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芳甸”,就是开满鲜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说江水绕着开满鲜花的郊野曲折流过,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空里流霜不觉飞”,是说月色洁白如霜,似霜而不飞,反复写月之晶莹可爱。古人以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好像雪一样,所以说“飞霜”。“汀上白沙看不见”,是说在洁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
8、分辨了。一句写天上,一句写地上,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这样的境界很自然地会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所以第三段便从这方面去描写了。“江天”四句,说江天一色,连一粒微尘也看不见,只有一轮明月高悬在空中,显得更加明亮。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她的光辉投向人间呢?这是一个天真而稚气的设问,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自从张若虚提出这个问题以后,李白、苏轼也发出过类似的疑问。李白说:“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而几乎是
9、在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发端了。第四段由疑问转为感慨: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人,可是总没等到。长江的水不停地流着,什么时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来呢?诗人这番想象是从“孤月轮”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联系到思妇的期待上来,接入“白云”四句。“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白云一片悠悠飘去,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浦口,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触景生情,更增添了许多愁绪。“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飘荡呢?哪家的思妇又是在哪座楼
10、上想念着他呢?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从第六段以下专就思妇方面来写。曹植的七哀诗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若虚化用这句的意思,对月光作了更细致的描写:“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的闺楼上徘徊着不步离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妆台了。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却又来。她是那样地依人,却又那样地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的亲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一轮明月同照两
11、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样,你一定也在望着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镜子似地悬在中间,我们互相望着,但彼此的呼唤是听不到的。我愿随着月光投入你的怀抱,但我们相距太远了。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随月光飞度到你的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够和你相见呢?“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思妇回想昨夜的梦境:闲潭落花,春已过半,可惜丈夫还不回来。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结合在一起写,是梦是醒,思妇自己也分辨不清了。最后一
12、段,天已快亮,斜月沉沉,渐渐淹没在海雾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渐渐隐去了,好像一幕戏完了以后合上幕布一样。这整夜的相思,这如梦的相思,怎样排遣呢?游子思妇,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几人趁着月华归来?看那落月的余辉晃动着照遍春江和倒映在江里的树木,仿佛怀着无限的同情呢!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据说是陈后主创制的。隋炀帝也曾写过这个题目,那都是浮华艳丽的宫体诗。张若虚的这首诗虽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旧题,题材又是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游子思妇的离愁,但张若虚还是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开拓出新的意境,表现了新的情趣,使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而张若虚也就以这一首诗确立了文学史上永不磨灭的地位。诗人把游子思妇
13、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出离愁之苦;以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也有着深长的意味。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为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这首
14、诗对景物的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斓的色彩,很能引人入胜。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也在统一之中出现了变化,取得斑斓多彩的效果。第三节 春江花月夜的深入分析一、思想内容分析春江花月夜虽也用旧题,题材亦为传统的游子思归,但作者却能别出新意,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创造出情、景、理水乳交溶的令人心弛神往的奇妙艺术境界,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
15、自赎)。诗人将江南春江花月夜清幽恬静的自然美景、人间缠绵悱恻的离愁别恨与对人生哲理的探求结合在一起。诗人首先描绘了一幅在月光照耀下,烟波浩淼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示出大自然的神奇美妙,面对如此清明澄彻的太空,作者感到神秘而亲切,从而引发了宇宙无限的哲理思索,进而抒写人生别离,渲染了高楼思妇难以排解的相思之情与江湖游子辗转反侧的思归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同时又把这种同情心扩大开去,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收尾,显得余味无穷。全诗以月亮升起、降落的运行过程为线索,极有层次、极其细腻地展开了对自然和人生的这番描写,它精细美妙地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种种美景,不愧是一首自然美的
16、赞歌;同时又以自然美为背景抒发了委婉缠绵的相思离别之情,又是对人间真挚爱情的讴歌;在对自然美、爱情美的描写中,又处处体现出对人生哲理、宇宙奥秘的思索与探求。虽然它有时迷茫,有时感伤,但反映出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化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真谛的追寻,总的情调是健康向上的。诗歌情调哀而不伤。其中虽有青春苦短的伤感,但笔调轻盈,交织着对生命的留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的哲理思索;虽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悠悠相思中饱含着脉脉温情,充满着对重逢的企盼和对幸福的憧憬。同时作者善于巧妙地把情怀揉入清丽鲜明、意趣盎然的美景中,从而使忧伤被优美所笼罩,显得徐缓迷人,柔婉平和。二、艺术特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春江花月夜 课程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