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9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第 8 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亦是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设计合理、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最终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小学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是知识传授、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它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认为,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有效提问的含义:一
2、是从学生方面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其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等;二是从教师方面看,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案例,提出有效提问的策略。一、课堂提问要有计划、有明确目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总要经历导入、展开、总结几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的、任务。如导入阶段主要目的是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学习任务,激兴启思,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展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形成知识与经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而总结阶段则主要引导学生疏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提升思维方法。因此
3、提问时要紧扣教学各阶段环节目标,明确所提的问题预计要达到怎样的目的,这样才使提问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然而有的课堂提问往往目的不明,随意性大,偏面强调开放性,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先出示信息:“六(一)班共60人,女生占”。问看到这些信息,你想到什么?生:男生占全班人数几分之几?生:女生多少人?生:男生多少人?以上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前两个刚好是本节新知的基础,教师如顺势而导先让学生解决前两个问题,为新知教学作好铺垫,进而集中精力引导学生探究解决第三个问题,即本节的新知,目的就明确了。可教师偏偏还不断的追问:还有吗?还有吗?于是学生又提出“
4、男生是女生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几分之几?”有的学生确实提不出了,只好说:“本地学生有多少人?”“三好生有多少人?”试想,教师的“还有吗?”“还有吗?”这样的随意提问严重偏离了预定的目标,使学生模糊了学习方向,且浪费了大量的有效时间,造成了教学的失败。因此,提问首先要明确所提问题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目标是什么,这样才使提问更具针对性。二、课堂提问要适时适量适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提问要注意“适时”“适度”、“适量”,给学生提供思维、探索的空间。“适时”。 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提问的时机有关。提问的时机一般来说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教师的教学视角,发问时机应与教学需要相吻合
5、,如教学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思维提升处、教学反思处等,二是根据学生心理状态,在学生新旧知识冲突处、思维受阻处、知识模糊处。同时,提问要与学生的认知进程相吻合,要在学生有疑、有思、欲问、欲解而又苦于不知如何表达的时候提问。如我们在引导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时“学校把360 本故事书分别放在上、中、下的书架上,上层的1/4等于中层的1/5等于下层的1/6求下层书架上放多少本书?”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思维发生了障碍,这时教师点拨提问“这三层书架中每一层书各有多少份每一份的本数都相等吗?为什么?这三层共有多少份?”经这样一问学生思路顿开:上层有4份,中层有5份,下层有 6份。所以一共有15
6、份。下层占故事书总本数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这道难题就这样被解决了。可见教师这个问正是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既疏导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解决了疑难,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加减小数后,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先计算2+1.4得3.4,再从被减数5中减去3.4。结果在退位过程中又出现了问题得2.4。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存在着片面性有些模糊不清。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适时引问:“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2.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
7、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加减小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度”。是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的关键。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近况来设计问题,让学生利用己有知识经验,经过认真思考分析后,能够积极回答,所谓“跳一跳,够得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提问难易适度,选择不同的对象,对基础知识内容提问时,可面对中、差生,而对知识难度较高的提问应对优、良生。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止心理。难度的大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它取
8、决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教材的难度。当学生探究问题有困难时,老师可给予引导。具体策略是:一提供学习背景,给予学习方法与策略上的指导,如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可转化为哪些已学过的几何图形?”。二采用分层探究的方法,将大问题分解成层层递进的小问题,以降低探究的难度。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促使学生通过努力取得的成果,学生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数学的兴趣。“适量”。指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课堂提问尽量做到少而精。“少”就是可问可不问的问题尽量不问, “精”就是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引发学生思维,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9、提升思想方法的问题。只有“少而精”,问题才有一定的开放度,才能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才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的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反复推敲,做到精益求精。如教学“三角面积计算”,一位教师先组织学生复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问:你们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吗?生答:知道,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呢?老师这里有三组材料,(出示材料: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3个三角形,其中2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一个一般三角形),每个小组商量一下根据自己小组能力任选一组材料去操作验证。并要求操作时思考:三角形与已学过的几
10、何图形有什么联系?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接着各小组开展操作验证。有的通过剪,有的通过拼,有的通过折,各组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且说得头头是道。纵观这节课,老师第一问了解了认知基础,第二问引发了学生思考,第三问给学生以解决策略上引导,第四问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推理。问题少而精,给了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想出了多种方法解决了问题,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三、课堂提问要多角度多层次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具有层次性,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在表面上看似热闹的课堂气氛,反而会使学生养成浅尝辄
11、止的不良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层次分明的课堂提问,才能有效拨动学生思维之弦,引领学生进行有序思考。一个个问题像上台阶一样,一个高似一个地拾级而上。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引领下,逐步获取新知。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中秋节那晚,妈妈把一块月饼平均切成了10块,小明迟了其中的4块,。小明吃了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学生很快答出是4/10。学生回答后我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剩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和妈妈分别吃了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议论,争相回答,得出爸爸和妈妈各
12、吃了这块月饼的爸爸和妈妈分别吃了这块月饼的。正当学生享受思维成功的时候,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小明吃了这块月饼的4/10,爸爸和妈妈各吃了这块月饼的爸爸和妈妈分别吃了这块月饼的,谁吃的多?(小明吃得多)谁吃得少?(爸爸妈妈吃得少)如果你是小明,你是自己多吃些,还是让爸爸、妈妈多吃些呢?(学生齐答:让爸爸妈妈多吃些)那么,你认为小明应吃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就能让爸爸妈妈既吃得一样多,又吃得比小明多呢?”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都帮小明办法,得出该怎样做。有的学生回答出小明应吃着块月饼的2/10,爸爸妈妈都吃着块月饼的4/10,积极、投入的学生们获得了思维成功的愉悦。通过两次巧妙的设问,真
13、正挖掘了教材的智力因素,为学生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思维水平。其间还渗透了分数的的意义,分数与单位“1”的关系,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和大小比较等知识。学生在这样的提问的启发下才能进行思考、探索,从而不断地迸发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四、课堂提问要形象、有趣数学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提问来创造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各种抽象的数学知识。好教师非常注意选用那些表现具体事物的直观形象语言,运用比喻、摹状、转换、形示等形象化的教学方式来增强教学语言的形象性,来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确保学生建立清晰的思维表象。并根据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向学生提出
14、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在总结了全课内容的基础上,可以给学生出一道抢答题:小明今年12岁,却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引人入深,扣人心弦,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五、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逻辑性教学语言的启发性,首先表现在提问语言上,能够启发思维是高质量提问的标志之一。陶行知先生说过:“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这巧和笨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启发思维,提问得巧。设计提问内容要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
15、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或学生完全不加思索就可以回答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根据这一条件,可提出如下问题:(1)乙数与甲数的比为几比几?(2)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3)乙数是甲数
16、的几倍?(4)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5)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 (6)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7)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 (8)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9)乙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这样对于同一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六、课堂提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课堂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
17、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我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