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产生途径及其量的概念(11页).doc
《二氧化碳产生途径及其量的概念(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氧化碳产生途径及其量的概念(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二氧化碳产生途径及其量的概念-第 11 页CO2的排放概况及其减排措施IPCC的第三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中提出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比例分别是:CO2为60%,CH4为20%,N2O为6%,CF11、CFC12等为14%,可见二氧化碳对气候变暖的“贡献”最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最主要气体。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全球的二氧化碳正以每年约6 Gt的数量增加,这使得温室气体浓度增速有所提高。国外CO2排放状况:由WRI所得数据可知,从1850年至今,全球共排放二氧化碳1000 Gt以上,大部分是由发达国家产生的,其中美国累计排放则超过了300 Gt,是中国的三倍以
2、上,工业化国家的累计排放达到了75%以上;中国人均历史累计排放不足80 t,还不到世界平均值的一半,而美国和英国的人均历史累计排放都超过了1000 t,远远超过中国。中国CO2排放概况: 我国CO2排放总量排放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 1990 1994年):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大型建设项目的全面启动、第二产业的迅猛发展导致能源需求大幅攀升, 能源消耗结构中煤炭消耗比重均保持在75%以上, 各类因素共同作用促使CO2 排放量高速增加。由LMDI分解结果所示: 单位能源消耗排放CO2 量(排放强度效应)对CO2 排放总量变动的影响由初始年份的负向影响转变为
3、正向影响, 即排放强度由1990 1992年间减缓CO2 排放总量增加逐渐转变为促进CO2 排放总量增加, 这种现象是由煤炭消耗量的持续增长造成的;单位GDP能源消耗量(能源强度效应)对CO2 排放总量变动一直保持负向影响, 虽然能源消耗量大幅提高, 但这一时期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能源消耗增长速度, 因而能源强度在这一时期逐年下降, 缓解了CO2 排放总量的增加;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会带来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高碳消费量的增加, 因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效应)会促进CO2 排放总量的增加; 人口数量的增加显然会在交通、建筑、生活领域带来CO2 排放总量的增加, 因而人口效应对CO2 排放总量变
4、动一直保持正向影响。第二阶段( 1995 1997年): 受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影响,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以温和速度平稳增长, CO2 排放总量增加速度缓慢, 一次能源消费量也较第一阶段有所下降, 能源强度效应在1994 1996年间发挥了降低CO2 排放量的作用;受第一阶段工业发展空前过热局面的影响, 国务院下达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十五小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能源消耗量, 因而能源强度在这一时期逐年下降, 抑制了CO2 排放量增加; 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在这一时期依然保持促进CO2 排放量增长的强劲效应, 拉动CO2 排放总量在1997年跨越平缓期转而急
5、速增长。第三阶段( 1998 2000年): 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国内洪水灾害的影响, 国内出口需求明显下降, 工业经济增长速度被迫放缓, 主要耗能部门的生产活动经历短暂的休眠期, CO2排放总量出现逐年降低的局面。随着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天然气、水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 单位能源消费排放的CO2 量降低, 即排放强度效应促进CO2 排放总量下降;1998年节能法颁布实施后,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单位GDP消耗能源量逐渐降低, 即能源强度效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CO2 排放总量下降; 尽管这一阶段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仍旧拉动CO2 排放量增长, 但受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影响, 拉动效应
6、较前两个阶段相比有所减弱。第四阶段( 2001 2004年): 随着中国加入WTO 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 中国经济又步入一个高速增长时期。重工业部门的急速恢复发展造成能源需求量随之高速增加, 工业化进程的整体加快造成产业结构出现比例失衡, 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CO2 排放总量在这一时期出现倍数性激增。尽管这一时期国家鼓励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但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刺激CO2 排放总量增加; 与此同时, 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CO2 排放总量增加。总而言之, 这一时期CO2 排放总量的增加主要源于能源需求增加和不合理的产业耗能结构。第五阶段( 2005 2
7、008年): CO2 排放总量在这一阶段呈现出平稳放缓增加的趋势, 这与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倡发展低碳经济密切相关。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以后,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 煤炭消耗比重逐渐降低, 从LMD I分解结果可见, 排放强度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在这一阶段促进CO2 排放总量降低; 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促进CO2 排放总量持续增长, 但这种正向效应被来自于能源效率提升和低碳减排压力所带来的负向效应所减弱, 因而这一时期CO2 排放量增加速度明显放缓。各影响因素对CO2排放贡献的变化趋势:由图2可知, 总体看来, 排放强度效应贡献率和能源强度效应贡献率在1990 2008年间呈现出先波动下
8、降、后波动上升、最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 经济效应贡献率在1990 2008年间呈现出先波动上升、后波动下降、最后趋于平缓上涨趋势; 人口效应贡献率在1990 2008 年间基本保持稳定、平缓的变动趋势。结合具体年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分析如下: 排放强度效应贡献率和能源强度效应贡献率均在1994 1995年间出现负贡献率最低值, 原因在于受国家宏观调控和环境治理影响, 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单位能源消耗排放CO2 量较低, 在CO2 排放总量增加的基础上, 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的影响作用表现为负向影响, 并且在整个CO2 排放总量变动中占有较大份额, 因而负贡献率较其他年份相比
9、达到最低点; 1999 2000年间, 排放强度效应贡献率和能源强度效应贡献率均达到正贡献率最高值, 原因在于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过后,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一次能源消耗量的减少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促使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降低,在CO2 排放总量整体降低的基础上, 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的下降对减排拉动作用尤为突出。经济效应在1990 1997年间均保持正向贡献率, CO2 排放总量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源于人均GDP的刺激作用。此外,1994 1995年间正向贡献率最高值的出现主要在于以更高的经济效应贡献率来抵消排放强度、能源强度二者拉动减排效应的负向贡献率。由此可见, 排放强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氧化碳 产生 途径 及其 概念 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