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语文古诗赏析选择题(22页).doc
《七年级下语文古诗赏析选择题(2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语文古诗赏析选择题(22页).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下语文古诗赏析选择题-第 22 页七年级下古诗赏析选择题一、期中之前的古诗赏析:竹里馆、逢入京使、春夜洛城闻笛、晚春、木兰诗。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B.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C.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D.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
2、法。C.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D.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 ( )A.独坐幽篁里B.弹琴复长啸C.深林人不知D.明月来相照、竹里馆中,诗人描述的景色甚是优美,赏析诗句,正确的是 ( )A.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吹着口哨。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B.后两句写诗人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显示了诗人新颖独到的想
3、象力。C.“幽”、“深”、“明”三字,在诗歌中都作为形容词运用。D.这首诗体现诗人热爱隐居生活,“幽篁”、“弹琴”、“明月”等景物陪伴着诗人,诗人日子过得舒适,并无烦忧。4、逢入京使中,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B.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C.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很矛盾,写出作者矛盾的心情。D.“凭君传语报平安”,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5、逢入京使中,关于“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一句,不正确的理解是(
4、 )A.诗中“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B.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C.诗写作者归家途中邂逅京使,虽然不久后将会见到家人,但是思乡心切,于是托京使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D.这句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真挚
5、而又不需要添加任何修饰的表现出来,使得诗歌更具表现意义。6、逢入京使中,诗句处处流露思乡之情,以下赏析,不正确的是 ( )A.“故园东望路漫漫”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B.“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寓意作者离家太久,归来时已年华逝去。“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C.“马上相逢无纸笔”一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
6、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D.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7、对诗歌逢入京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D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B.“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C.展开联想与想象,诗歌描绘了离开长安日久,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的情景。D.
7、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仅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将生活中充满的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用朴素的语言真挚的表现出来。8、逢入京使,正确的是 ( )A.“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写的是诗人从故园回望来时的路,不仅感叹路途遥远艰辛。诗人即将再次离开“故园”,去往西域,回望走过的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B.“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诗人年老色衰似龙钟,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C.“马上相逢无纸笔”,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仕途
8、落魄,处境艰难,难以纸笔书写家书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D.“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9、春夜洛城闻笛,诗句赏析,不正确的是 ( )A.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B.“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C.“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D.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
9、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10、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关于“笛”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是洛阳,“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B.诗歌起句即从笛声落笔。诗人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续的笛声触动离了诗人的羁旅情怀。C.诗中,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主体为客体。“暗”字为一句关键。 D.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笛声,可能是诗人睡梦中的情景。11、诗歌春夜
10、洛城闻笛表现手法生动,结合诗歌分析,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B.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同时也侧面说明了洛阳城很小。C.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却又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D.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
11、故乡的思念,借景生情,由物及人,情景交融,可谓绝句。12、欣赏诗歌木兰诗,关于诗歌创作背景,理解正确的是 ( )A.木兰诗最初流传于北宋时期,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B.诗歌主人公(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军期间,战友均不知其为女子,可见木兰与战友交流不多,而且很善于伪装。C.诗歌以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D.全诗以战事连绵,民不聊生为主题,构思创作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13、对
12、木兰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诗中最能体现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B.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C.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D.诗中“将军壮士”一句,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的描写了战争况日持久,激烈悲壮。14、结合诗歌木兰诗,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比 对偶 互文 对偶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
13、复 对偶 比喻15、欣赏木兰诗,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6、下列对诗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竹里馆表达了作者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B、春夜洛城闻笛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伤离惜别的曲调,勾起诗人无尽的乡思。C、逢入京使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使者,思乡之情奔涌而出,不可遏
14、制。诗中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D、晚春一诗中诗人对“杨花榆荚”的揶揄,认为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却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诗人用比喻手法从花草树木的角度来写对春天的留恋,寄寓着珍惜最后的美好时光,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 17. 下列对诗文知识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竹里馆一诗中“相照”与“独坐”相应,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写出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B、春夜洛城闻笛诗中“折柳”是指折一柳枝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全诗清新流畅、抑扬
15、错落的韵味,此诗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C、逢入京使一诗中“龙钟”是指相遇听到悲伤的钟声,思念亲人,泪雨磅礴,此诗语言自然质朴,含蓄凝练,不假雕琢,清新隽永,耐人寻味。D、晚春诗中“杨花”指柳絮,“榆荚”指榆钱。用“无才思”来嘲笑杨花和榆荚,在暮春季节,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二、期中之后古诗赏析。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泊秦淮、贾生、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约客。18、对望岳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岱宗即东岳泰山。B第五句的意思是诗
16、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曾”通“层”。C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D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19、下列对望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紧扣诗题“望岳”,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意境开阔。 B首联以设问提起,表达了作者看见泰山时的惊喜和仰慕之情。 C颈联写了望山的人和归林的鸟。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 D尾联由望岳而生登岳之志,表现了诗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决心。20、对己亥杂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古诗 赏析 选择题 2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