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应力状态概念及其表示方法(34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一点应力状态概念及其表示方法(3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点应力状态概念及其表示方法(34页).doc(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点应力状态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第 41 页一点应力状态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凡提到“应力”,必须指明作用在哪一点,哪个(方向)截面上。因为受力构件内同一截面上不同点的应力一般是不同的,通过同一点不同(方向)截面上应力也是不同的。例如,图8-1弯曲梁横截面上各点具有不同的正应力与剪应力;图8-2通过轴向拉伸杆件同一点的不同(方向)截面上具有不同的应力。一点处的应力状态是指通过一点不同截面上的应力情况,或指所有方位截面上应力的集合。应力分析就是研究这些不同方位截面上应力随截面方向的变化规律。如图8-3是通过轴向拉伸杆件内点不同(方向)截面上的应力情况(集合)一点处的应力状态可用围绕该点截取的微单元体(
2、微正六面体)上三对互相垂直微面上的应力情况来表示。如图8-4(a,b)为轴向拉伸杆件内围绕 点截取的两种微元体。特点:根据材料的均匀连续假设,微元体(代表一个材料点)各微面上的应力均匀分布,相互平行的两个侧面上应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垂直的两个侧面上剪应力服从剪切互等关系。8-平面应力状态的工程实例 薄壁圆筒压力容器为平均直径,为壁厚由平衡条件得轴向应力: (8-1a)图8-5c(-,-为相距为 的横截面,H-H为水平径向面)由平衡条件或, 得环向应力: (8-1b)2球形贮气罐(图8-6)由球对称知径向应力与纬向应力相同,设为 对半球写平衡条件:得 (8-2)3弯曲与扭转组合作用下的圆轴
3、4受横向载荷作用的深梁8-3平面一般应力状态分析解析法空间一般应力状态如图8-9a所示,共有9个应力分量: 面上的,; 面上的,;面上的, 。1)应力分量的下标记法:第一个下标指作用面(以其外法线方向表示),第二个下标指作用方向。由剪应力互等定理,有:2)平面一般应力状态如图8-9b所示,即空间应力状态中, 方向的应力分量全部为零();或只存在作用于x-y平面内的应力分量 ,其中,分别为,的简写,而 = 。3)正负号规定:正应力以拉应力为正,压为负;剪应力以对微元体内任意一点取矩为顺时针者为正,反之为负。2平面一般应力状态斜截面上应力如图8-10所示,斜截面平行于 轴且与 面成倾角 ,由力的平
4、衡条件: 和 可求得斜截面上应力,:(8-3a)(8-3b)注意到:1)图8-10b中应力均为正值,并规定倾角 自 轴开始逆时针转动者为正,反之为负。2)式中均为 面上剪应力,且已按剪应力互等定理将 换成。3正应力极值主应力根据(8-3a)式,由求极值条件,得即有 (8-4a)为取极值时的角,应有,两个解。将相应值,分别代入(8-3a),(8-3b)即得: (8-4b) ; (8-4c)说明:1)当倾角转到和面时,对应有,其中有一个为极大值,另一个为极小值;而此时,均为零。可见在正应力取极值的截面上剪应力为零(如图8-11a)。2)定义:正应力取极值的面(或剪应力为零的面)为主平面,主平面的外
5、法线方向称主方向,正应力的极值称主应力,对平面一般应力状态通常有两个非零主应力:,故也称平面应力状态为二向应力状态。4剪应力极值主剪应力根据(8-3b)式及取极值条件,可得: (8-5a)为取极值时的角,应有,两个解。将相应值,分别代入(8-3b),(8-3a)即得:(8-5b) ; 说明: 1)当倾角转到和面时,对应有,且二者大小均为,方向相反,体现了剪应力互等定理,而此两面上正应力大小均取平均值(如图8-11b)。 2)定义:剪应力取极值的面称主剪平面,该剪应力称主剪应力。注意到: ; 或 因而主剪平面与主平面成夹角。平面一般应力状态分析应力圆法1应力圆方程由式(8-3a)和(8-3b)消
6、去,得到 (8-6)此为以,为变量的圆方程,以为横坐标轴,为纵坐标轴,则此圆圆心 坐标为,半径为,此圆称应力圆或莫尔(Mohr)圆。2应力圆的作法应力圆法也称应力分析的图解法。作图8-12a所示已知平面一般应力状态的应力圆及求倾角为的斜截面上应力,的步骤如下:1)根据已知应力,值选取适当比例尺;2)在坐标平面上,由图8-12a中微元体的1-1,2-2面上已知应力作1(,),2(,-)两点;3)过1,2两点作直线交 轴于 点,以 为圆心,为半径作应力圆;4)半径逆时针(与微元体上 转向一致)转过圆心角得3点,则3点的横坐标值即为,纵坐标值即为 。3微元体中面上应力与应力圆上点的坐标的对应关系1)
7、=, = 的证明:已知: 则 , 让,对照上式与式(8-3a),可知= 。对照上式与式(8-3b),可知 = 。2)几个重要的对应关系 ; (即式(8-5b)主平面位置:应力圆上由1点顺时针转过到 点。,(即式(8-4a),对应微元体内从 面顺时针转过角(面)。应力圆上继续从点转过到 ,对应微元体上从 面继续转过 到面,此时(即式(8-4c)建议读者对,点(对应主剪应力)作同样讨论。空间应力状态的主应力与最大剪应力1主应力对于空间一般应力状态(如图8-9a),可以证明,总可将微元体转到某一方位,此时三对微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无剪应力作用(如图8-13)。此三对微面即主平面,三个正应力即主应力(正应
8、力极值)。空间一般应力状态一般具有三个非零的主应力,故也称三向应力状态。约定:三个主应力按代数值从大到小排列,即。例8-1 式(8-1a),(8-1b)所示薄壁圆筒为二向应力状态,有两个主应力内壁有内压 工程上略去不计,则有: ,。例8-2 图8-7所示受弯曲与扭转组合作用圆轴中的1点,可用图8-14所示应力圆求其主应力:, 二向应力状态。所以,2主剪应力,最大剪应力若已知(或已求得)三个 主应力,可求:1)平行方向的任意斜截面 上应力(如图8-15a)。由于 不参加图8-15b所示微元体的力平衡。可利用式(8-3a)、(8-3b):相应于图8-15c中 ,构成的应力圆,此时主剪应力:,(图8
9、-15c上的点)。2)平行 方向斜截面上的主剪应力(见图8-16a,b,c)主剪应力: 。(见图8-15c中 , 构成的应力圆上 点)。 3)求平行方向斜截面上的主剪应力(见图8-15c中点)。结论:在按约定排列的三个非零主应力 ,作出的两两相切的三个应力圆中,可以找到三个相应的主剪应力 ,其中最大剪应力值为:处在与,作用面成的面上。例8-1中: , 而非。例8-2中:3任意斜截面上应力已知主应力,设斜截面法线 的方向余弦为 , , 。求任意斜截面上应力。设斜面面积,则三个侧面面积:三个方向余弦满足关系: (a)由平衡条件,和有: , (b)由总应力的三个分量可得总应力: (c)也可分解为法线
10、方向的正应力和面上剪应力(图8-17c),则有 (d)由式(d),(c)得: (e),在斜面法线上投影之代数和为,注意到式(b),则有: (f)由式(a),(e),(f)可解得:(8-7)讨论:1)在以为横坐标, 为纵坐标的坐标平面内,以上三式分别表示三个应力圆,且交于一点,此点坐标即为斜截面上的应力( , )。2)由于、,在约定条件下,可由以上三式证明任意斜截面上应力均落在图8-14c所示三个主应力圆包围的阴影线面积内。3)当,式(8-7)第一式即为图8-14c中 ,组成的应力圆方程,在所有平行方向的斜截面中,与 ,成的斜面上具有主剪应力,同理,当,和时,对应有 ,及 ,组成的应力圆方程,分
11、别可得主剪应力:和,可见,。建立强度理论的基本思想不同材料在同一环境及加载条件下对“破坏”(或称为失效)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抗力)。例1 常温、静载条件下,低碳钢的拉伸破坏表现为塑性屈服失效,具有屈服极限,铸铁破坏表现为脆性断裂失效,具有抗拉强度 。图9-1a,b同一材料在不同环境及加载条件下也表现出对失效的不同抗力。例2 常温静载条件下,带有环形深切槽的圆柱形低碳钢试件受拉时,不再出现塑性变形,而沿切槽根部发生脆断,切槽导致的应力集中使根部附近出现两向和三向拉伸型应力状态。图(9-2a,b)例3 常温静载条件下,圆柱形铸铁试件受压时,不再出现脆性断口,而出现塑性变形,此时材料处于压缩型应力状
12、态。图(9-3a)例4 常温静载条件下,圆柱形大理石试件在轴向压力和围压作用下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此时材料处于三向压缩应力状态下。图b根据常温静力拉伸和压缩试验,已建立起单向应力状态下的弹性失效准则,考虑安全系数后,其强度条件为 ,根据薄壁圆筒扭转实验,可建立起纯剪应力状态下的弹性失效准则,考虑安全系数后,强度条件为 。建立常温静载一般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弹性失效准则强度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确认引起材料失效存在共同的力学原因,提出关于这一共同力学原因的假设;)根据实验室中标准试件在简单受力情况下的破坏实验(如拉伸),建立起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共同遵循的弹性失效准则和强度条件。)实际上,当前工程上常
13、用的经典强度理论都按脆性断裂和塑性屈服两类失效形式,分别提出共同力学原因的假设。关于脆性断裂的强度理论最大拉应力准则(第一强度理论)基本观点:材料中的最大拉应力到达材料的正断抗力时,即产生脆性断裂。表达式:复杂应力状态, 当, 简单拉伸破坏试验中材料的正断抗力最大拉应力脆断准则: (9-1a) 相应的强度条件: (9-1b)适用范围:虽然只突出 而未考虑 的影响,它与铸铁,工具钢,工业陶瓷等多数脆性材料的实验结果较符合。特别适用于拉伸型应力状态(如),混合型应力状态中拉应力占优者( 但 )。2最大伸长线应变准则(第二强度理论)基本观点:材料中最大伸长线应变到达材料的脆断伸长线应变 时,即产生脆
14、性断裂。表达式: 。 复杂应力状态:,当;简单拉伸破坏试验中材料的脆断伸长线应变最大伸长线应变准则: (9-2a)相应的强度条件: (9-2b)适用范围:虽然考虑了,的影响,它只与石料、混凝土等少数脆性材料的实验结果较符合(如图9-4所示),铸铁在混合型压应力占优应力状态下()的实验结果也较符合,但上述材料的脆断实验不支持本理论描写的,对材料强度的影响规律。关于塑性屈服的强度理论1最大剪应力准则(第三强度理论)基本观点:材料中的最大剪应力到达该材料的剪切抗力时,即产生塑性屈服。表达式:复杂应力状态,简单拉伸屈服试验中的剪切抗力最大剪应力屈服准则: (9-3a)相应的强度条件: (9-3b)适用
15、范围:虽然只考虑了最大主剪应力 ,而未考虑其它两个主剪应力 , 的影响,但与低碳钢、铜、软铝等塑性较好材料的屈服试验结果符合较好;并可用于像硬铝那样塑性变形较小,无颈缩材料的剪切破坏,此准则也称特雷斯卡(Tresca)屈服准则。2形状改变比能准则(第四强度理论)基本观点:材料中形状改变比能到达该材料的临界值 时,即产生塑性屈服。表达式:复杂应力状态简单拉伸屈服试验中的相应临界值形状改变比能准则: (9-4a)相应的强度条件: (9-4b)适用范围:它既突出了最大主剪应力对塑性屈服的作用,又适当考虑了其它两个主剪应力的影响,它与塑性较好材料的试验结果比第三强度理论符合得更好。此准则也称为米泽斯(
16、Mises )屈服准则,由于机械、动力行业遇到的载荷往往较不稳定,因而较多地采用偏于安全的第三强度理论;土建行业的载荷往往较为稳定,因而较多地采用第四强度理论。*附:泰勒奎尼(TaylorQuinney)薄壁圆筒屈服试验(1931)。米泽斯与特雷斯卡屈服准则的试验验证。薄壁圆筒承受拉伸与扭转组合作用时,应力状态如图9-5a。主应力: ,代入第三强度理论: 或 (a) ; 代入第四强度理论: 或 (b)(a),(b)式在以为坐标轴的平面内为两条具有不同短轴的理论椭圆曲线(图9-5b)。结果:试验点基本上落于两条理论曲线之间,大多数试验点更接近于第四强度理论曲线。莫尔强度理论1不同于四个经典强度理
17、论,莫尔理论不致力于寻找(假设)引起材料失效的共同力学原因,而致力于尽可能地多占有不同应力状态下材料失效的试验资料,用宏观唯象的处理方法力图建立对该材料普遍适用(不同应力状态)的失效条件。2自相似应力圆与材料的极限包络线自相似应力圆:如果一点应力状态中所有应力分量随各个外载荷增加成同一比例同步增加,则表现为最大应力圆自相似地扩大。材料的极限包络线:随着外载荷成比例增加,应力圆自相似地扩大,到达该材料出现塑性屈服或脆性断裂时的极限应力圆。只要试验技术许可,务求得到尽可能多的对应不同应力状态的极限应力圆,这些应力圆的包络线即该材料的极限(状态)包络线。图9-6a所示即包含拉伸、圆轴扭转、压缩三种应
18、力状态的极限包络线。3对拉伸与压缩极限应力圆所作的公切线是相应材料实际包络线的良好近似(图9-6b)。实际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圆落在此公切线之内,则材料不会失效,到达此公切线即失效。由图示几何关系可推得莫尔强度失效准则。对于抗压屈服极限大于抗拉屈服极限的材料(即) (9-5a)对于抗压强度极限大于抗拉强度极限的材料(即) (9-5b)强度条件具有同一形式: 或 (9-5c)相应于式(9-5a),;相应于式(9-5b),, 对铸铁 ,陶瓷材料 ,对大多数金属, ,此时莫尔强度条件退化为最大剪应力强度条件。4适用范围:1)适用于从拉伸型到压缩型应力状态的广阔范围,可以描述从脆性断裂向塑性屈服失效形式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点 应力 状态 概念 及其 表示 方法 34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