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元代小令四首》学案1(6页).doc
《【北京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元代小令四首》学案1(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元代小令四首》学案1(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京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元代小令四首学案1-第 6 页元代小令四首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一、知识解读1字飞鸿(hng) 枯藤(k) 天涯(y)思量(liang) 宫阙(qu)峰峦(lun) 波涛(b) 潼关(tng) 踟蹰(ch ch)经行(xng)2词飞鸿:飞雁昏鸦:黄昏时的乌鸦表里:内外山河:河,指黄河二、内容理解来源:学_科_网(一)天净沙 秋1作者简介:白朴(1226-约1306),字仁甫,原籍山西河曲,后移居河北正
2、定,元朝戏曲家。著有梧桐雨等杂剧。2背景解说:天净沙 秋,白朴散曲常用本色的、直抒胸臆的写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却用一些文采斐然的曲子咏物写景,追求含蓄的意境。3写作特色:天净沙 秋这首小令的突出特点是意象的构成和语言的运用。前三句描写了“落日残霞”下的孤村、轻烟、老树、寒鸦,天空中飞翔的“一点飞鸿”,景色比较暗淡。后两句描写青山绿水、黄花白草,景色比较明朗。秋景中没有人,只有一种动态生物“飞鸿”,基本上是静景。(二)天净沙 秋思1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0-约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朝戏曲家。他的散曲豪放洒脱,语言清俊,意境深,韵味足,对散曲由俗到雅的发展,有很大影
3、响。著有演绎王昭君出塞故事的汉宫秋等杂剧。2背景解说:天净沙 秋思,不同心境的人对于同一景物有迥乎不同的反映。志得意满的人即使看见萧条秋景,内心里仍然充满春天的阳光。所以要写好秋思,还得选好抒情主人公。这个小令就选择了秋思满腹的主人公流落“天涯”的“断肠人”。3写作特色:来源:Zxxk.Com天净沙 秋思中写的是秋景中的人,突现一个“思”字。前三句写景。首句写“枯藤老树昏鸦”,第二句写“小桥流水人家”,色调明朗;第三句是“古道西风瘦马”,色调暗淡;形成明暗对照。后两句写人,写夕阳映照下,在天涯孤岛上赶路的断肠人,色调更暗淡。(三)四块玉 闲适1作者简介:关汉卿(约1240-约1310),号已斋
4、叟,大都(今北京)人,元朝戏曲家。他的散曲最能表现曲的本色与精神。1958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评为“世界文化名人”。所作杂剧今知有六十余种,现存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单刀会等全剧十三种。他的戏剧创作比英国的莎士比亚(1564-1616)还早三百多年。2背景解说:来源:Zxxk.Com关汉卿四块玉 闲适,在元代,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元代法律规定:“诸蒙古人与汉人之争,汉人误还报。”(元史 刑法志四 斗殴)汉人受到歧视,受到压迫,无理可争。这是作者创作这首小令的社会背景。3语句理解: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陶渊明弃官归田,谢安据召高卧,洁身自保,高风亮节。作者用典,也就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版 元代小令四首 北京 年级 下册 语文 22 元代 小令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