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物的家园教学设计》(14页).doc
《《寻找生物的家园教学设计》(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找生物的家园教学设计》(14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寻找生物的家园教学设计-第 12 页2012年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寻找生物的家园教学设计作 者:夏业云性 别:女职 称:小学一级学 历:本科单 位:马鞍山市雨山区向山小学地 址:马鞍山市雨山区向山小学邮 箱: 邮 编: 243000寻找生物的家园教学设计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向山小学夏业云一、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基础学科,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和技术的总称。它旨在培养全体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生命科学作为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与“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这两部分共同构成了标准知识部分内容。而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科学课程
2、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还指出: “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要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寻找生物的家园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第一课。共同的家园是依据标准中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部分内容来进行建构的。这一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从寻找生物的家园入手,去认
3、识生物的栖息地,动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在形态和习性上的特征,同一栖息地上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生物和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物要适应环境,同时又作用于环境,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态系统,只有生态平衡,生物和环境才能共生共长。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二、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一)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生命世界”的内容标准的确定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 ,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多样的生物”、“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
4、”、“健康生活”这四部分。“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进化现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中的寻找生物的家园一课是属于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中“生物与环境”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是:1.3列举同类生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的具体事例。1.6 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1.8 能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二)生命科学领域教学方法梳理基于科学课程标准理论的指导,在设计寻找生物的家园一课教学时,紧紧围绕这册技能训练重点“拓展与应用”这条主线,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安排各种探究
5、活动,高效及时地进行探究。在教学设计中循着本课的脉络“从存在到分析”,逐渐深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而理解“生物栖息地”这一概念。同时对生活在同一生物栖息地的生物生存关系的探究,了解生物间的合作与敌对关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行探究知识的能力,本节课内容采用“活动点拨式”教学法,学生通过看录像、教师提问、自主学习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开展一系列的观察、比较等活动,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自行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物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把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有机结合,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既掌握了知识,又获得了掌握知识的方
6、法。 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激趣导入初识生物与环境探究生物栖息地了解生物间关系巩固应用总结评价。三、教学资源分析(一)教材分析寻找生物的家园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里的首课。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部分内容来进行构建的,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本课将学生的视角引入生物与环境的研究,借助剖析每种动物必须生活在合适的环境里这一基本事实,使学生发现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揭示环境对生物的意义,并突出了同一环境中生物之间的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从大处着眼,从具体现象入手,把地球生态这一比较复杂的概念化为一个个具体事例来研究
7、,以小见大,让学生在对具体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它在本单元起着重要的统领作用,又可为本单元其它课的深入研究做好了铺垫。 本课将学生的视角引入生物与环境的研究中来。抓住“寻找”这一动词,讨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研讨同一栖息地上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科学概念“生物栖息地”并理解其意义。从这一主概念的学习中熏染学生环保与爱护、保护生物的意识,提高对其存在的重要性。本课的教学内容编排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大出着眼,从具体对象入手”,把地球生态这一复杂的概念化为一个个具体的事例来研究,以小见大,让学生在对具体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大处着眼,从具体对象入手”首先体
8、现在以一段文字指出地球是生物共同的家园,概括说明生物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环境。接下来,教材引导学生将讨论的视角集中在某些具体的生物,如企鹅、狮子、小鸟、海龟上,启发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讨论动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引导学生把动物和它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在通过对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列举,去推想生物为什么要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处着眼,从具体对象入手”还体现在引导学生掌握“生物栖息地”的概念上。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识别草原场景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动植物,分析思考这些生物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了解它们是如何依赖这个环境的,揭示出它们的依赖关系,使学生初步形成栖息地的概念。然后,又将研究落实在具体对
9、象上,让学生汇报课前对校园生物的调查,学生在汇报中,巩固了对“生物栖息地”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说明栖息地就在我们身边,某一个具体的环境就是一个生物栖息地。在引导学生了解同一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时,也是从大处着眼,然后再从具体对象入手。在教材中,先从大处概要地指出同一栖息地里的生物存在着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然后,再依次从对具体生物之间的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之间是怎样合作和 怎样敌对的,加深了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大处着眼,具体对象入手”的理念,巧妙地借助视频、课件等辅助手段,精心设计,力求使每个环节连贯、自如地串起来,将这
10、一理念隐含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在“寻找”中,不断探究,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深入,进而激起一波又一波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在探究中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方法观,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同时让学生尝试着用客观的、辩证的思想去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息息相关、唇齿相依的辩证关系,渗透保护环境教育。(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生物本身感兴趣,但对它们之间的关联缺乏应有的关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辨证思维有待提高,学习中需要形象化材料进行辅助。学生具有模糊意识,但缺乏自觉性行为。同时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片段知识,有待进一步建构。基于对学生这一学情的分析,在教学时,我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
11、愉悦的氛围,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尊重个体差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生活着不同的生物,同一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时,设计了“送动物回家”的环节,激活学生的已知,重在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具体对象背后隐含的实质为什么这些动物、植物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这样的环境为这些生物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在一步一步地引导中,学生一点一点的思考中,激烈地思辨中,学生渐渐发现了“这些环境为生物的生存、生长乃至繁殖提供了食物、水等条件。”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生物栖息地”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就有栖息地,让学生汇报校园内的动植物,在汇报中,学生渐渐明了生物栖息地并不神秘,
12、它就在身边。再次将“生物栖息地”这一概念“生活化”,解开了科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皆科学。学生也更加有深切的感受那就是保护环境要从身边做起,要从小事做起,要从我做起。认识同一栖息地上生物生存的关系,学生在已知的认识中,借助阅读和观看科教频道,可能有一些模糊认识,但不够清晰全面。所以在处理这一难点时,充分利用生物生存关系的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清楚地认识到生物间的合作关系与敌对关系。接着让学生说说知道的一些生物间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在交流与汇报中,具体了解了生物间的合作与敌对关系,达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并认识到生物这种合作和敌对关系,都是为了生存,为后面的食
13、物链、生态平衡的教学作了铺垫,埋下伏笔,引领学生建立大自然观。四、教学目标1.能列举生物依赖环境的事例。2.理解生物栖息地的含义。3.了解生物间存在着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能够列举事例解释生物间的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4.感受到生物世界的神奇;发觉生物间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的合理性。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生物离不开合适的栖息地。难点:理解在在同一栖息地中生物的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有关地球生态环境、生物之间生存及生物栖息地等视频资料2. 课件3. 实验记录单及评价表学生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生物生存的环境资料。2.注意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并做一定的记录。七、教学过程设计
14、(一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地球生态环境的视频,通过这段视频,你了解到什么?出示填空: 是小鸟的家, 是牛羊的家, 鱼虾的家, 植物的家 是所有生物的家。2.谈话:是呀:树林是小鸟的家,草原是牛羊的家,池塘是鱼虾的家,泥土是植物的家蓝色的地球是生物共同的家,每一种生物的家园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寻找生物的家园。(板书课题寻找生物的家园【设计意图:采用播放视频的形式导入新课,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课亦始,趣已生,并将学生迅速带进了知识大门的台阶前,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学生在观看视频时,都被那些生动的画面所深深吸引。看完视频,学生在教师的稍许点拨下,顺利
15、完成填空题,快速进入新课的学习。】(二)了解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1.(出示企鹅、狮子、小鸟、海龟及它们生存环境的图片)问:这些动物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里,请你们送它们回家。2.生活动、汇报师:为什么把企鹅送到南极?南极除了企鹅,还有没有别的生物?3.讨论:这些环境中还应该有哪些生物?为什么生活在哪里?4.小结:通过活动,我们发现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同一种环境里,除了图片上的动物,还有其他的生物存在。【设计意图:“送动物回家”的环节遵从教材安排的理念“从大处着眼,从具体现象入手”。此设计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对动物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非常了解,但他们可能
16、没有思考过它们为什么生活在这里。因此学生所叙述的理由,仅仅是基于原有的观察或生活经验,并不是根据观察或思考的结果。而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已经慢慢意识到每一种生物生活在自己所喜欢的环境里,必定是这样的环境为这种生物提供了一些条件,才使得这种生物能够生存下来。这就为开展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基础。同时“送动物回家”有效地激发学生“爱护小动物”的天性。因为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是源自内心,发自肺腑的。因而在教学这一环节中,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学习,实现了高效的课堂。】(三)了解生物和它们的栖息地1.播放影响生物生存的生态因素视频。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为什么?【设计意图:播放生物生存的生态因素
17、视频,了解非生物与生物的区别,为后面的活动做好铺设。同时为学生建立初步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概念,增加了课外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从更高层次建立了关联,为学生今后学习生物与环境复杂的知识作了适当地延伸,让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学习不止于此,还拓展到更高、更广的层面。】2.出示图片,仔细看图,请各组找出图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记录。3.学生活动、记录4.生汇报。师:图中有哪些生物?又有哪些非生物?5.讨论这些生物为什么愿意长期生活在这里?这些自然环境为这些生物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5.小结:像这样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生活在这儿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生长、繁殖所需
18、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设计意图:探究、记录草原上的生物和非生物,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片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通过探究,理解栖息地的涵义;通过记录,发展收集证据的能力;通过交流,发展语言表达的能力。学生对栖息地的认识不仅仅基于观察,还基于思考,基于经验和推理。在这样的探究中,学生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经验相互配合,使自己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学生在思考、观察、推理中,发现了生物生存依赖于环境,而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适时抛出“栖息地”的概念,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栖息地”的概念。】6.认识身边的栖息地(1)问:其实呀,在我们的周围,愉
19、快地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居民”。美丽的地球是生物共同的家园,它们分布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那么,你们在校园考察中有什么有趣的发现?(2)生汇报:蚯蚓、香樟树、枇杷树、桃树(3)问:你在什么地方找到的?哪儿是什么样的?(4)小结:这些可爱的动植物,它们在这里享受着阳光的照射、雨露的滋润,这里也有让植物生根发芽的土壤、勤快松土的蚯蚓,它们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安家,在这里繁衍后代,这里就是它们的栖息地。【设计意图:学生初步认识了“栖息地”的概念后,让学生汇报课前对校园中生物的考察,引导学生发现校园就是这些生物的家园,就是它们的栖息地。此环节的设计,一方面巩固“栖息地”概念;另一方面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生物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寻找生物的家园教学设计 寻找 生物 家园 教学 设计 1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