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上)(31页).doc
《五年制(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上)(3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制(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上)(31页).doc(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年制(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上)-第 30 页中医内科学(上)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编码:1050101A 学时与学分:3学分/90学时 先修课程:适用专业(方向):五年制(中医)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本课程
2、内容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证的治疗法则。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篇 总论第一章 导言目的要求【熟悉】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了解】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教学内容1、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2、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纲要 自学第一节 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目的要求【掌握】中医内科疾病总的辨证和治疗原则。教学内容1、辨证原则: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证病机特点、辨证与辨病相
3、结合。2、治疗原则:调节整体平衡、审证求机论治、明辨标本缓急、把握动态变化、顺应异法方宜、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疗未病、重视调摄互利。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第二节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目的要求【熟悉】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病证特点及治法方药。教学内容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病证特点及治法方药。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自学目的要求【熟悉】内生五气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病证特点及治法方药。教学内容内生五气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病证特点及治法方药。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自学目的要求【熟悉】肺、心、肾、肝、脾五脏的病证特点
4、、辨治原则及证治分类。【了解】胆、胃、大肠、小肠及膀胱的病证特点、辨治原则及证治分类。教学内容1、肺、心、肾、肝、脾五脏的病证特点、辨治原则及证治分类。2、胆、胃、大肠、小肠及膀胱的病证特点、辨治原则及证治分类。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第五节 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自学目的要求【熟悉】气病、血病、痰病及饮病的病证特点及证治分类。教学内容气病、血病、痰病及饮病的病证特点及证治分类。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下篇 各论第一章 肺系病证第一节 感冒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感冒的病因病机;风寒束表、风热犯表、暑湿伤表三个常见证型的证治方药。【熟悉】感冒属外感疾病,明确临床主要特征。【了解】治疗虚体感冒的方法。教
5、学内容1、讲解感冒的特征,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并明确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2、讲解感冒病因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多属暑湿致病,病机重点为卫表不和。3、讲解感冒的诊断要点,与某些温病早期的区别。4、强调本病辨证属实证,治疗原则为解表达邪。5、强调感冒常见三证的症状特点。风寒束表证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散加减。风热犯表证用辛凉解表法,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暑湿伤表证用清暑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6、强调虚体感冒当扶正达邪,区别气虚、阴虚等不同表现,治以益气解表或滋阴解表。7、讲解感冒的治疗禁忌,以及并发症和夹杂症的处理要点。教学方式课堂
6、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幻灯,结合病例分析。第二节 咳嗽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且关系到它脏;外感咳嗽治疗应祛邪利肺;内伤咳嗽治疗应祛邪止咳,扶正补虚,分别主次处理。【熟悉】常见各类咳嗽的辨证论治。【了解】咳嗽的一般概念及诊察要点。教学内容1、 讲解咳嗽的概念,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2、 强调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内伤多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以痰湿蕴肺、痰热郁肺为多。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他脏器有关。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3、讲解咳嗽的诊断要点,提示相关辨病知识
7、。4、强调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数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5、强调咳嗽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宣肺法,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风热犯肺证,用疏风清热宣肺法,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法,桑杏汤加减;若属凉燥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用燥湿化痰理气法,二陈平胃汤、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热肃肺豁痰法,清金化痰汤加减。肝火犯肺证,用清肺泻肝顺气降火法,用黛蛤散和加减泻白散。肺阴亏耗证,用滋阴润肺化痰法,沙参麦冬汤加减。6、提示咳嗽治脾、治肝、治肾的整体疗法,以及外
8、感忌用敛涩、内伤忌用宣肺散邪等治疗要点。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幻灯,结合病例分析。第三节 哮病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哮病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道,肺失宣降。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治疗原则。发作时区别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缓解期着眼肺脾气虚、肺肾两虚的具体辨证及治法用药。【熟悉】哮病的发生是痰伏于肺,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而诱发。病理性质有虚实之不同,而实多虚少,邪实正虚。【了解】哮病的概念和特征。教学内容1、 讲解哮病的概念是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2、讲解古代医家对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
9、方药的特点。3、强调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是关键,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病理变化是内伏之痰遇诱因触发,以致气因痰阻,痰随气升,气道狭窄而致喘息哮鸣有声。病位主要在肺,而关系到脾、肾、心。4、讲解哮病的诊断要点,注意与喘证、支饮相鉴别,提示辨病诊察知识。5、强调哮病的辨证属邪实正虚,发时以邪实为主,一般多见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五类,而未发时以正虚为主,应辨阴阳之偏虚,肺脾肾三脏之所属。若久发正虚,虚实错杂者,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辨别其主次。6、强调哮病发时当治标顾本,平时当治本顾标。邪实为主者,治当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寒哮证宜宣肺散寒,化痰平喘,用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热哮证
10、当清热宣肺,化痰平喘,用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寒包热哮证当解表散寒,清化痰热,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风痰哮证当祛风涤痰,降气平喘,用三子养亲汤加味;虚哮当补肺纳肾,降气化痰,用平喘固本汤加减。平时以正虚为主者应扶正治本。肺脾气虚者,健脾益气,补土生金,以六君子汤加减进治;肺肾两虚者,当肺肾双补,以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7、讲解喘脱危证的处理。8、提示哮病寒热、虚实相兼转化和风痰为病的治疗,以及有关哮病夹瘀血的认识。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幻灯,结合病例分析。第四节 喘证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喘证的主要成因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所致。病理机制,实
11、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证治。【熟悉】喘证与哮病的鉴别,寒热互见及虚实夹杂的临证治疗。【了解】喘证的概念和临床特征。教学内容1、 讲解喘证的特征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介绍历代医家对喘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2、强调喘证病因为外感风寒和风热,内伤可因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及劳欲、久病所致。3、强调病位主要在肺和肾,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虚喘因阳气不足,阴精亏耗,肺肾出纳失常,且由以气虚为主,反复发作可致喘脱。3、 讲解喘证要注意与气短、哮病相鉴别,喘证主在呼吸困难,气短主在呼吸浅促,哮病必见喉中
12、哮鸣有声。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察知识。5、强调喘证的辨证要点当分清虚实。实喘者又当辨别外感内伤,虚喘则应辨清病变脏器。治疗原则实证宜祛邪利气,虚证当培补摄纳。6、强调喘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实喘: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味;痰热郁肺证,清化热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加减;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虚喘: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7、 提示喘证寒热互见、虚
13、实夹杂、虚喘尤重治肾的治疗要点。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幻灯,结合病例分析。第五节 肺痈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肺痈的分期及各个不同阶段的具体治法。肺痈当重视排脓解毒,不能早投补敛,以免留邪。【熟悉】各个阶段的辨证要点,掌握治疗本病的主法。【了解】本病特征,病因为感受风热或痰热素盛,蒸灼肺脏,以致热壅血瘀,酝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教学内容1、讲解肺痈是肺叶生疮的病证。介绍历代医家对肺痈的认识。2、强调病因以外感风热为主,或因痰热素盛所致。病机为邪热蕴肺,热壅血瘀成痈,血败肉腐而化脓。3、讲解肺痈的诊断方法,要注意与肺系病痰热蕴肺证、风温相鉴别等诊察知识。4、强调肺痈的辨证主要分初期、成
14、痈期、溃脓期、恢复期四个阶段,治疗以祛邪为原则,以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为大法。4、 强调肺痈各个病期的辨证论治。初期:用疏风散热,清肺化痰法,以银翘散加减。成痈期:用清肺解毒、化瘀消痈法,以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溃脓期:用排脓解毒法,加味桔梗汤加减。恢复期:用清养补肺法,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5、 强调肺痈当重视排脓解毒的原则,避免过早补敛,闭门留寇。提示防止并发大咳血、脓胸等临证要点。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幻灯,结合病例分析。第六节 肺痨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本病主要病机为阴虚火旺,以及气阴两虚、阴伤及阳的病理变化。肺痨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虚中夹实的临床处理。【熟悉
15、】本病病位在肺,但可传及其他脏腑,尤以脾肾为主的特点。本病的治疗原则,补虚培元与抗痨杀虫的意义。【了解】痨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发病的相互关系。教学内容1、 讲解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形体明显消瘦五大主症为特点,并简述历代对本病的认识。2、强调病因为“痨虫”,病位在肺,并与脾、肾有关,病理性质以阴虚为主,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伤及阳。3、讲解肺痨的症状、体征等诊断要点,与虚劳、肺痿的区别以及辨病方面的知识。4、强调治疗以补虚杀虫为原则以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肺阴亏损证,用滋阴润肺法,月华丸加减。虚火灼肺证,用滋阴降火法,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气阴耗伤证
16、,用益气养阴法,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阴阳两虚者又当滋阴补阳,用补天大造丸加减。5、讲解肺痨的预后转归及禁烟酒、慎房事、怡情志等预防调护知识。6、提示肺痨当掌握虚中夹实的处理方法,扶正要重视培土生金等临证要点。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幻灯,结合病例分析。第七节 肺胀 3学时目的要求【掌握】肺胀的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熟悉】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病位首先在肺,涉及脾、肾,后期病及于心,可出现痰迷心包、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了解】肺胀的临床表现,并与有关病证的联系。教学内容1、 讲解肺胀的临床表现是以胸闷气短,心悸,喘咳,痰多,甚则脘腹胀满,
17、浮肿,面唇紫绀等症为主,并阐述与痰饮、咳喘、心悸、水肿、厥脱的关系。2、讲解古代医家对肺胀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3、强调本病多因久病体虚,复加感受外邪而诱发。4、强调肺胀的病位在肺,影响脾肾,后期及心。病理因素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致痰浊、血瘀、水饮交错为患。病理性质由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虚实之间常常夹杂,表现上实下虚之证。重证可见气不摄血、痰迷心窍、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5、讲解肺胀与哮病、喘证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察要点。6、强调本病辨证总属标实本虚证,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偏实者需分清痰浊、水饮、痰热;偏虚者当分清气(阳)虚、阴虚的性质,肺、心、
18、脾、肾病位主次所在。治疗应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标实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辛温或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温阳利水(通阳、淡渗),甚或开窍、熄风、止血等法;本虚则以补养心扉、益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6、 强调肺胀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痰浊壅肺证,用化痰降气、健脾益肺法,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肺化痰、降逆平喘法,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痰蒙神窍证,用涤痰、开窍、熄风法,涤痰汤加减。阳虚水泛证,用温肾健脾、化饮利水法,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肺肾气虚证,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法,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喘脱
19、者,用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7、 讲解防止感冒、咳嗽迁延成为慢性咳喘是预防本病的关键以及避免感受外邪诱发等护理知识。9、讲解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幻灯,结合病例分析。第八节 肺痿 自学目的要求【掌握】治疗原则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熟悉】本病病位在肺及其病理转归。【了解】本病发生的机理及与肺痨、肺痈的异同。教学内容1、了解肺痿是由于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2、强调肺痿病因可分为久病损肺和误治津伤,病机为肺虚津气失于濡养。3、了解肺痿与肺痈、肺痨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必要的诊察知识。4、强调本病的辨证多属虚证,当分寒、热的不同,治疗总以补肺生津为
20、主的原则。5、强调肺痿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虚热肺痿,治以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加味。虚寒肺痿,治以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6、提示肺痿当注意顾护津液,重视调理脾胃等治疗要点。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幻灯,结合病例分析。第二章 心系病证第一节 心悸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诊断要点,心悸与怔忡、奔豚的鉴别。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熟悉】心悸辨证应分辨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当区分痰、饮、火、瘀的偏盛及阴虚、阳虚、血虚、气虚之不同;心悸的轻重危急证候的辨别及治疗。【了解】心悸的一般概念和特征;心悸的病因及病机。教学内容1、 讲解心悸的概念是指心中悸动,不能自控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
21、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2、 强调说明心悸的病位在心,病因为体弱病后、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3、 强调心悸病理变化为心气扰乱,心主不安。虚证为阴阳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引起。实证因痰、饮、火、瘀扰乱心气所致。4、 讲解心悸的诊断要点,注意心悸与怔忡、奔豚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轻、重、危、急症的转归。 5、 讲解心悸辨证应分辨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原则为:虚证宜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宜化瘀、行水、活血、清火。虚实兼夹者,分清主次缓急,相应兼顾。6、 强调说明心悸心虚胆怯、心血不足、虚火扰心、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脉、痰火内扰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
22、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7、 强调说明心悸各证的治疗。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定神,安神定志丸加减。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丸加减。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苓桂术甘汤加减。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脉,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8、 讲解预防调护知识。9、 提示脉率快速型心悸、脉率过缓型心悸及脉律不整型心悸的处理原则。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第二节 胸 痹(附:真心痛) 3学时目的要求【掌握
23、】胸痹的病因和病机,诊断要点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熟悉】胸痹的辨证及治疗原则。【了解】胸痹的一般概念和特征。教学内容1、 讲解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胸痹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2、 讲解胸痹病因多由寒邪内侵、饮食无度、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有关。3、 强调胸痹的病位在心,与脾、肝、肾相关。病机总属胸阳不振,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阴伤、阳衰,标实为瘀血、阴寒、气滞、痰浊。4、 讲解胸痹的诊断要点,注意胸痹与悬饮、胃脘痛、真心痛等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5、 胸痹的辨证应分辨标本虚实。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或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五年制 中医学 中医 内科学 3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