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案(7页).doc
《《杜甫诗三首》教案(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教案(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教案-第 7 页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成就。2、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重点:品味诗歌意境。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情感。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759年,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进入四川,寄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好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有离开成都,经重庆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此间,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作于这个时期。二、鉴赏秋兴1、了解背景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的杜甫,日夜盼望回
2、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55岁这一年,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感叹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2、诵读感悟聆听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读。4、研读诗意(1)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2)颔联想象远眺的巫峡景象:骇浪滔天,乌云滚滚。前句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下句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3)颈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
3、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4)尾联在一派秋风、一片捣衣声的环境中,抒发了无家可归的惆怅凄凉。紧承上文的“故园心”,暗扣题目,结束全诗。“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5、小结本诗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全诗
4、自始至终,情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整首诗就是这样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三、鉴赏登高1、背景介绍大历二年(767)的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尽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翻腾,急剧向前。凄冷的风中,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杜甫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郁闷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此时此事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2、诵读指导(1)理
5、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走进作者内心。(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3、赏析全诗(1)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2)颌联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诗人看到落叶飘零,想到自己像树一样,老了,已经到了生
6、命的晚秋。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3)颈联作者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登台,是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而且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家乡。杜甫呢?是独自一人,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双倍的愁。(4)尾联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只
7、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4、总结全诗这首诗“悲”是核心,贯穿全诗。诗的脉络是,内心伤悲:登高遣悲、触景生悲、借酒消悲、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四、诗歌鉴赏方法1、重现情景结合知人论世,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重建诗人写诗的情景,设身处地,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2、感知意象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组(个)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表现出来,这景物就是诗歌的意象。3、梳理意脉把握诗歌的情景语,以及诗句语言的相互照应关系,分析意象,理解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五、课外赏析咏怀古迹(其三)1、整体感知(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
8、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2、鉴赏要点(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引出歌咏对象:昭君。(3)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能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杜甫诗三首 杜甫 诗三首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