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精品教案2(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里的生物》精品教案2(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表里的生物精品教案2-第 10 页表里的生物精品教案2文本分析本文是我国诗人、学者冯至写的一篇文章。文章语言平实易懂,透露着童趣,符合孩子的需求,很适合学生阅读体会。文章主要讲了小时候“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所以对父亲会发声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也让读者感受到“我”是一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文章表现了“我”童年时期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文本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从
2、生活中去探索、发现和思考。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重点理解“和谐、神秘、唯恐、洪亮”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抓住文中描写“我”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4.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中描写“我”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课时安排2课时1.会写“脆、拦、玻”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机器、钟楼、洪亮、清脆、单调”等词语。2.正确、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展示各种生物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表里的生物”的思考。导语: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这个星球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物,不管它们的形体是庞大还是渺小,不管它们是五彩斑斓还是色调单一,不管它们生活在陆地还是空中或大海中,它们的存在让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我们身边的生物千千万万,各有各的特点,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可是,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表里的生物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就坚信爸爸的表里藏着一个小生物,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想法啊!2.板书课
4、题,质疑问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1)学生自由发问,教师板书学生的问题。示例:表里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说表里会有生物呢?表里的生物有什么特点呢?(2)教师展示一块打开了表盖的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3.教师总结,引出课文。总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表里面有螺丝、齿轮、表针等。但是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去读课文,在文中找答案吧!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教师出示冯至的资料,简介作者。冯至(19051993) 原名冯承植,字君培,今河北涿州人,诗人、学者。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
5、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冯至的诗歌显现出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对他的深刻影响,他的散文在水光山色的描写中追求一种启示性的哲理。其代表作品有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昨日之歌伍子胥等。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本课中的生字新词。(1)自学生字,针对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写错的字形做标记。(2)分组交流,互相提醒读字音、写字形时的注意事项。交流示例:生:“脆 ”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chu”;“蟀”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sui”。生:“蟀”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率”,点画较多,不要漏写。生:“怖”的部首是“忄”,先写两点,再写一竖。3.出示词语卡,指名认读,检测学生自学情况。机器 钟楼
6、洪亮 街心 盲人 坚硬 清脆 单调 请求 加速齿轮 玻璃 唯恐 丑恶 恐怖 证实 蟋蟀4.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同学们,作者冯至小时候关于表里有生物的想法真是太有趣了!我们观察过表后发现表里其实只有一些机械零件,那么冯至为什么会产生表里有生物的想法呢?1.再读课文,联系课题想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表里有生物的想法。(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2)小组内探讨交流。明确:“我”小时候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而父亲的表里总是不停地发出清脆的“嘀嗒,嘀嗒”的声音,所以“我”猜测父亲的表里有一个小生物。2.围绕“表里的生物”这个中心梳理文章内容。思考:(1)为了
7、弄清楚“表里的生物”是什么,“我”是怎么做的?(2)从“我”的做法中你感受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预设:引导学生思考上面两个问题,理清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初步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明确:本文主要写了“我”认为表之所以能发出声音,是因为表里有生物,为了一探究竟,“我”缠着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一看。父亲满足了“我”,并骗“我”说表里有一只小蝎子,“我”相信了父亲的话。从“我”的做法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富有好奇心,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梳理:本文共2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小时候很幼稚,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
8、活的生物。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写“我”发现表里面有响声,猜测里面有生物。第三部分(第1119自然段):写父亲打开怀表,骗“我”说里面有蝎子,“我”对此深信不疑。第四部分(第2021自然段):写“我”一直认为父亲的表里有生物。4.教师小结。小结:作者冯至小时候真是太天真可爱了,因为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会发出声音,所以他就猜想会不断发出“嘀嗒”声音的表里一定有一个小生物。不仅如此,他还再三请求父亲打开表盖给自己看一看,而冯至的父亲不仅打开表盖,还巧妙地将表中的生物说成是蝎子,这就满足了小冯至的好奇心,对他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小结:同学们,今天这
9、节课,我们在初读课文时,通过自学的方式掌握了生字新词,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再读课文后,我们弄清楚了作者小时候认为表里有生物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到了作者小时候富有好奇心,善于观察、爱思考的特点。我们还划分了课文段落,理清了文章的层次,这样,下节课我们的学习将会更有条理地展开。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生字新词的方法。(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明白“我”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什么。2.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3.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
10、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受到情感熏陶,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小时候,“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会发声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住在里面的话。2.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初步感知,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明确: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过渡:在作者看来,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那么,表里真的有生物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孩子?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课
11、文,来弄懂这些问题。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读第1自然段,了解“我”小时候幼稚的认知。(1)指名读课文,找出表明“我”幼稚的认知的句子。明确: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2)思考:“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预设:从第1自然段第三、四句话可以看出“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是有理有据的。作者具体列举了“活的生物”(鸟叫、狗吠、蝉叫、虫唱歌)和“死的东西”(钟老人在敲、三弦盲人在弹)发出声音这一系列的事实来证实自己的论断。(3)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一句反问句的作用。明确:用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表明死的东西不会自己走动,更不会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既强调了“凡
12、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认知,又为下文“我”猜想表里有生物做了铺垫。2.读第210自然段,了解父亲的表引发了“我”怎样的猜想。(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父亲的表为什么会引发“我”的猜想。预设:正是由于“我”坚信死的东西不会自己走动,更不会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所以当“我”发现父亲的表“会自己走动”,而且还会发出“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的声音时,自然会引起“我”的猜测。(2)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从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方面分析。预设:写两个方面体会人物的特点。这段对话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读来让人感觉非常亲切和感动。从“我”的语言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我”是一个有
13、着强烈好奇心的孩子,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兴趣。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这是一位严厉的父亲。(3)齐读第9自然段,了解“我”的猜想的具体内容,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明确:“我”由表“会自己走动”,而且还会发出“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的声音猜想到“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作者在这里通过对“我”的心理活动的呈现来引出“我”天真幼稚的猜想,从而由“我”对这块神秘的怀表的好奇表现了“我”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特点,也表现了“我”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4)指名读第10自然段,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我”的好奇心。教师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感受“我”的好奇心,与同桌交流。 越不许我动,
14、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学生在班级汇报交流结果。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类似的经历。3.读第1119自然段,了解父亲打开怀表证实“我”的猜测的过程。过渡:“我”对父亲的怀表如此感兴趣,急切地想看看表里边的世界。父亲终究还是满足了“我”,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表里找一找那个神秘的小生物吧!(1)表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句子: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学生结合上节课教师展示的表的图片想象这个“美丽的世界”。体会“我”看到表里的世界时的心情。示例
15、:在“我”的眼里,表里的世界真奇妙。“美丽的世界”充分表露出“我”对表的喜爱之情,以及见到表的内部构造时心中的欣喜和激动。(2)表里有生物吗?出示句子:“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思考:父亲为什么说表里边有一个小蝎子?明确:父亲为了不让“我”动表,故意吓唬“我”表里边有一个小蝎子。抓住关键词语“吓了一跳”体会“我”得知表里边有一个小蝎子时的反应。讨论:蝎子是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我”却“感到愉快”?明确:因为父亲的回答证实了“我”的
16、猜测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这是对“我”的思考和判断的最大肯定。(3)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父亲与“我”的对话,感受人物的特点。预设:这段对话同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情景表演。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体会父亲虽然严厉,但是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的特点;体会“我”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爱思考的特点。4.读第2021自然段,感受“我”发现表里的生物后自豪的心理。(1)引导学生从“见人就说”和“不知说了多久”中感受“我”自豪的心理。(2)讨论文章结尾的好处。明确:这样的结尾含蓄自然,“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既表现出了“我”儿时的幼稚、天真,也说明这
17、一段经历成了“我”一生中最美丽的珍藏。5.教师小结。小结:同学们,虽然表里的生物是不存在的,但作者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希望你们也能像作者一样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做生活的有心人,能从生活的点滴中引发一些奇思妙想,从而收获无穷的知识。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1.回顾课文,想一想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预设: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结合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的句子来体会人物的特点。示例:课文的开头讲“我”以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幼稚的孩子,对世界的了解很少;后来,父亲怀表里清脆的声音引起了“我”的关注,说明“我
18、”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通过“我”十分想动父亲的表,甚至因此很痛苦,以及看了表里美丽的世界后常常请求父亲把表打开给“我”看等事例,体现了“我”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也说明“我”有不把事情弄清楚决不罢休的科学精神。2.总结写法。(1)写法呈现: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表现人物的特点。(2)引导学生读句子,指出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交流体会其作用。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动作描写)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心理描写)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语言描写)预设:教师先以以上三个句子为范例,引导学生交
19、流体会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自主交流。3.拓展训练。过渡:本文在刻画人物时,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很好地将我们带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我们在写写人或记事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请同学们模仿文中的写法,动笔写一写自己类似的经历。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文章语言自然、朴实,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要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本课教学中,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教师讲得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在边读边思、边读边想象、相互讨论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