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叙(原文+译文)(4页).doc
《《温病条辨》叙(原文+译文)(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条辨》叙(原文+译文)(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温病条辨叙(原文+译文)温病条辨叙译文从前淳于意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人们担忧的事情,是担忧疾病多;而医生担忧的事情,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病种多而治病的方法少的情况,没有比温病更突出的了。为什么呢?六气之中,君火和相火造成的疾病不用说了,风邪、湿邪和燥邪造成的疾病没有不兼有温热证候的,只有寒邪造成的疾病跟温热病相反,但是被寒邪所伤的病人一定患有温热的证候,那么,天下的疾病有哪一类比温病更多呢?!医方书是从张仲景开始有的。张仲景的书是专门论述被寒邪所伤的疾病的,这寒邪只是六气中的一种气罢了。其中有同时谈论风邪的内容,也有同时谈论温邪的内容,但是其中所谈的风邪,是寒邪中的风邪;所谈的温邪,是寒邪中的
2、温邪:因为该书本来就是论述被寒邪所伤的疾病的。其余五气,一概没有涉及它们,因此后世没有对它们的传述。即使这样,医方书的开创者张仲景被称为圣人,阐述张仲景书的人也被称为贤明之人。学医的人们如果真的能够研究该书的文字,弄通其中的意义,灵活地加减变通其中的方剂(理法?),推广并且实行它们,那么用来治疗六气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来治疗内伤造成的疾病也是可以的。无奈世上缺少才智超群的杰出人物和把医学的缺漏当作令人感到耻辱的精神,一般的医生又不能够举一反三,只是致力于像照着相马图经去寻求骏马的愚人那样套用该书,拘泥而不知变通。自从王叔和以后,医家们大体上都是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来通治六气造成的疾病的,这就犹如
3、用葛布抵挡风寒,方法实属不当;又好比指鹿为马,混淆了伤寒和温病的不同。等到一经使用就行不通时,也才知道了他们自己医术的浅陋。于是就仍然沿用旧有的方剂,只是稍微改变一下药物的组成,结果冲和汤、解肌汤等方剂就纷纷地被记载了下来。到了陶华的伤寒六书这部书问世以后,就竟然用臆造的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治疗天下的六气造成的疾病。不仅是张仲景的书中没有讲出的内涵没能被阐发明白,连张仲景已经写定的书也全都遭到了窜改。世上的俗医们喜欢它浅显易懂,一起尊奉它,可是百姓的灾祸就多了。又有吴又可,写有温疫论,其中的方剂本来是治疗一定时期的季节性流行病的,但世上的俗医们却错误地用以治疗任何一个时节中都会发生的温热病。最后象
4、方中行、喻嘉言等先生,虽然把温病列到了伤寒之外,但治法却最终没有脱离伤寒的范围。只有金朝的刘河间守真先生,独独通晓热病,超过了众多的医家。他所写成的河间六书,分为三焦论述治则,而不是死守六经辨证的纲领,差不多就像黑暗房间的一盏明灯,是一位中流砥柱般的堪当大任、独撑危局的人物。可惜他质朴而缺少文才,他的理论简略而且不够通畅,他的方剂有时也显得杂乱而不够精炼,继承他的学术的后世学者又不能阐明他的思想,弥补他的疏漏,同时下等智慧的人象张景岳之流的医生在听到了他的高明理论以后,还在责怪而且诋毁他。于是他的学说就不能发扬光大、也不能推行开来。至于世上的俗医们遇到了温热病,则是无不首先发汗解表,夹杂着用消
5、食导滞的方法治疗,接着就猛用攻下之药,或者乱用温补之药,轻病患者因此加重,重病患者因此死亡。侥幸避免了灾祸就自己吹嘘自己的功劳,造成了死亡却闭口不提自己的过错。即使病人也只知道自己已是病入膏肓难以挽救了,却不明白是药物害了人。这些欺世盗名的方法,父亲把它传给儿子,师傅把它传给徒弟,整个世上都是这种风气,牢固得不能打破。肺腑不会说话,被误治而死的冤鬼在夜半号哭,两千多年以来,大致走的就是这同一条路子,能够让人感慨得尽吗?!我们这个朝代政治和洽、学术昌明,高明的医家一批批地涌现,都知道从灵枢和素问中探求医学的本源,从张仲景的书中学习医道。自从吴县人叶天士先生写的温病论和温病绪论问世以后,然后才确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温病条辨 原文 译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