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设计(9页).doc
《《木兰诗》教学设计(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木兰诗》教学设计(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木兰诗教学设计-第 9 页18木兰诗教学设计 莱芜市实验中学 王沁雪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民歌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情感。2、通过探究讨论,了解人物的形象,领悟民歌的精髓。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第十八课木兰诗。主人公“花木兰”,这是一个凝聚了千年传说的情感丰富的名字,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几乎遍布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那么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人们喜爱她的原因是什么呢?请一起到木兰诗这个流传千古的代父从军的故事中去感受一个奇女子的传奇人生。 二、查一查,积累一点民歌素材。1、介绍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
2、,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2、关于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三、读一读,找回一点民歌的“味道”。( 一)读准字音机杼Zh(织布梭子) 可汗k hn 鞍鞯nji
3、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i(缰绳) 燕山:yn 胡骑j(战马) 戎机rng(军事)朔气Shu(北方) 金柝tu(打更用的梆子)红妆zhung(装饰,打扮)著我旧时裳Zhu(穿) 傍地走b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二)读出感情(1)学生分步朗诵,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感情,互评得失优劣,并讨论归纳朗诵技巧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语调轻语速缓,体现忧心忡忡。问者急切,答者沉稳。语速语调逐渐加快加高,由沉思到下定决心,由轻缓到重快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由沉
4、思到下定决心,由轻缓到重快。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由轻缓到重急,既紧张又有序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暮”“不闻”“但闻”重读。读出对亲人的眷念之情和悲壮豪迈的气氛。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的,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这段“战地速写”,应
5、读出“悲壮之情”,读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豪迈,读出“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凉,读出“金戈铁马”的壮烈。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凯旋归来”应读出“豪情”。豪情的背后是对名利的淡泊,对亲情的眷恋。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
6、,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应读得欢快如歌,酣畅淋漓;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木兰在“开”、“坐”、“脱”中想急切找到回家的感觉;后来要慢吟,在“理”、“贴”中细细体味恢复女儿的温柔。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应读出惊叹之情,犹如平地惊雷,那不仅是惊艳,更是惊智和惊勇,英雄竟是女儿身。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由轻到重,赞美自豪(2)再读欣赏:再听课文配乐朗诵,使学生在再次的比较欣赏中,体会录音中朗诵者高超的朗读技巧和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由朗读,自己体会本诗所表达的思想
7、感情。(三)读出特点1、巧加“衬字”读民歌。我国民歌多有加衬字的习惯,比如:“一道道地那个山来喲,一道道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的眼睛挡住了”、“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等等,句中的“那个”、“呀”等就是衬字,它起到了丰富语气、增强节奏感的作用。木兰诗是北朝的一首民歌,在当时是可以唱的,遗憾的是今天我们无法欣赏到那美妙的原生态乐曲,但我们可以借鉴民族的一些做法,在朗读中嵌入衬字,找回一点民族的味。示例:东市(那个)买骏马,西市(那个)买鞍鞯 旦辞(哟)爷娘去,暮宿(哟)黄河边 万里(呀)赴戎机,关山(呀)度若飞 请同学们仿照示例自由朗读全诗。 2、结合刚才的朗读,请用“我发
8、现民歌-的特点,表现在-”这一句式进行表述。 运用口语,明白如话,朗朗上口。表现如“唧唧复唧唧”、“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不知木兰是女郎”、“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磨刀霍霍向猪羊”这些诗句简直就是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口头语言。其中“磨刀霍霍”从此凝固为一个成语流传开来。气势豪迈,粗犷雄浑。运用排比、夸张等手法,大刀阔斧地表现北方民族的豪迈气概。通过排比和夸张,我们能感受到:军情之急、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赏赐之重、团聚之欢描摹声音如临其境。如有:织布的唧唧声、流水的溅溅声、战马的啾啾声、磨刀的霍霍生运用诙谐俏皮的比喻,使故事在欢快喜庆的气氛中结束。“扑朔
9、迷离”从此凝固为一个成语。(四)读出层次 停机叹息 决定从军 木兰征途思亲 征战沙场 凯旋归来还家团聚设喻作答 四、改一改,感受一点民歌的“优美”。经过朗读,我们初步了解到木兰替父从军的感人故事,感受到木兰的伟大和可爱。可是我觉得作为一首诗歌,有许多地方还欠推敲,我想把它改得更好!(一)师改第三段,便详为略师:我觉得第三段太罗嗦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现在把它改为“各市买鞍马,飞速奔边关”,真是言简意明,惜墨如金,你是否同意?用了四个重复的句式,内容无非是买战马及乘马用具。骏马、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马的嚼子、笼头、缰绳)和长鞭
10、要分别从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几个地方买齐,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而又周密,同时这四句诗和上面“问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样正是民歌的特点。正如明代谢榛所说:“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二)生改第四段,变略为详可是沙场征战中木兰如何英勇善战、机智超群,课文却惜墨如金,这部分内容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十几年的军旅生活只在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就结束了,可谓简而又简。请你结合本诗的语言,试描写一二句。把你们写的插入诗中
1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后,朗读一下,看是不是更能表现木兰的武艺高强,战功赫赫。A、剑出敌胆破,弓响胡骑惊。 B、白日杀敌急,夜晚攻城忙。C、斩敌辕门下,劫粮树丛中。 D、东城斩敌首,西城夺敌马。南城缴敌械,北城烧敌粮。E、旷野尸相望,大漠血横流。 是啊,“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马前悬男头,马后载妇女”,战争是残酷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实是本诗的主旨之一。这首诗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作者在文章中处理详略是为文章的主旨(中心)服务的,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以下“原则”:突出中心-详写 有关中心-略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木兰诗 木兰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