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礼与仁(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中的礼与仁(3页).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语中的礼与仁-第 3 页论语中的礼与仁1、克己复礼: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列在最前沿,因此而构成以“礼义”亦即“仁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成为儒家的旗帜、儒学的灵魂。在孔子看来,能否“复礼”亦即回归周礼的关键,是能否克服人的私欲。只有克制住私欲,才能回归周礼。“克己”是“复礼”的必要条件。礼无处不在,大至国家庙堂之上,小及家庭琐事、饮食男女。“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9)孔子初仕,入周公庙助祭,每遇一事,总要问主祭者。知礼而仍问,这是助祭对主祭的尊重,是一种礼。旁人以为孔子不知礼而问,才是不知礼的表现。孔子虽然一举一
2、动都讲究礼,很注重礼的形式,甚至于坐一张板凳、吃一块肉、挟一筷菜都要讲究礼,就象他对颜渊讲的那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视、听、言、动等四个方面遵守礼的规范。但是,他更看重礼的实质。心诚为礼之本,贯穿于孔子一生。礼是衡量人的行为举止的一把尺子,也是衡量国家政治秩序的一把尺子。礼的回归,既是规范人的需要,也是规范国家秩序的需要。孔子的“克己复礼”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的规范,最终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2、为仁:礼的补充如果说,“礼”是孔子继前人之说,“仁”则是对“礼”的补充和深入,是孔子对周礼的一种“损益”即发展。礼是关于人的行为规范的一系列准则,是可以看得清说得明的规章制度,
3、用现代语言表述,是一种形式。所以,礼如同一把尺子,可以度量人的行为是否与之相符。仁则是人的一种内在品性,一种特殊的内涵;相对于礼,仁是一种内容。说仁是人的一种特殊内涵,因为它是人经过努力之后达到最高境界的道德品性。所以,仁存在于人,虽然可以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得以体现,却不同于礼之于人那样可以直截了当地确认和表达。对于一个人的仁的认定,是极其困难的。 孔子讲仁,是讲“为仁”,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为仁”基础,二是“为仁”的方法,三是“为仁”的作用。1、“为仁”的基础。“为仁”的基础,在人的品质。根据人的品质差异,大致分为“近仁”与“鲜仁”两种类型。近仁,亦即与仁的距离近,这是“为仁”的基础,是
4、通过“为仁”最终成仁的必要条件。“近仁”的品质,未必一定能“成仁”,但是若无“近仁”的品性,就一定不会“为仁”而至“成仁”。人性的真实,便是“为仁”的基础。2、“为仁”的方法。孔子谈“仁”,最多的是关于“为仁”的方法。“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譬式推理,即由已知类推未知的方法,是夏华思维的主要方法。“为仁”,也理所当然要采用“譬”式方法;取譬的材料,是从最近处着手由近及远的“为仁”方法,包括向身边的人学习,从切近的事情中磨砺自己。帮助他人为仁,不强加人也是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经常向学生讲的一句话。有了“为仁”的方法,便要实践“为仁”的内容。孔子曾告诉学生子张,怎样才能达到
5、“仁”的境界:“恭、宽、信、敏、惠。”恭敬,不会招致耻辱;宽厚,便能获得众人拥护;诚实,便能获得别人的信任;敏捷,做事便能成功;慈惠,便能获得别人的鼎立相助。子张是一位勇武之人,孔子针对他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希望他从五个方面作“为仁”的实践:“能行五者于天下”,成为一个仁人。从切近处着手的“为仁”方法和“为仁”内容,上升到“礼”的高度,便是“克己复礼”。“克己”的“克”,不是压抑,而是去除;“克己”的“己”,不是自己的所有欲念,而是“非礼”即不符合礼的欲念。所以,孔子在颜渊追问“为仁”的要目时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3、“为仁”的作用。“为仁”的作用,首先是有益于社会的
6、稳定。社会能否稳定,取决于能否“复礼”。“为仁”的第二作用,是能够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是孔子讲“仁”的话语中最简明扼要的一次。爱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一种表里一致的行为,仁者爱人,爱谁?孔子要求学生“泛爱众”,即广泛爱大众,而这“泛爱众”的仁心,首先要落实在自己的亲人和自己周围的人身上。例如对父母的爱,不仅是要落实在奉养他们,而且要始终对他们和颜悦色,让他们真正能感觉到儿子对父母关爱的温暖。孔子的仁者爱人,虽有“泛爱众”之说,但也不是无原则的爱人,更不是爱所有的人。他的爱人是有原则的爱,如同他的恨人,也是有原则的恨。所以,“为仁”的另一个作用,是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爱人和恨人
7、。而且在孔子看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讲“仁”,不仅讲“爱”,也讲“恶”。有原则的爱是“仁”,有原则的“恶”同样是“仁”。这一点,实为孔子思想的精彩之处,论语中着墨不多,我们却不应忽视。论语中礼与仁的关系 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礼是外部规范、行为准则;仁是内心自觉,成德的志愿.仁固然是实质,礼却是一个先验(先于个人体验、知识、意愿)的尺度,在礼仁关系中,不仅有仁体现礼的本质(人而不仁如礼何),而且有礼规定仁的方向(克己复礼为仁).仁是一种内在的态度,是一种成德的意愿.与礼相对照来看,就是我愿意或立志按礼的规范尺度做人.到了礼仪虚浮化形式化的风气下,这个态度和意愿具有决定性意义,它使得礼仪内在价值直接地呈现出来.仁是遵礼而行的内在意愿,同时也是拒绝礼仪虚文和把握礼仪本质的实践态态度。仁者,立人达人之心 “仁”是内在的,敏感的。 “仁”是淡化自我,超然的,坦然的。“仁”是博爱,是施惠于人。仁就是自己要站立起来,帮助别人站立;自己要开拓发展,先帮助别人开拓发展。当然,“仁”是一个很难到达的境界。一个人想要坚持“仁”很困难。纵观孔子所有弟子,只有颜回,最得“仁心”。综上所述,“仁”是一种内在的修为,在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中,注重惠于他人,淡化自己得失。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