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论文:新课程理念下评体育课的视角(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体育论文:新课程理念下评体育课的视角(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学体育论文:新课程理念下评体育课的视角-第 5 页新课程理念下评体育课的视角摘要: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程主要强调健身和育人的功能和价值。因此,体育课评课的视角应转换为:让每一个学生实现在健康水平上的有效发展。它应从身育、心育、群育三个基点出发,这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身育与心育相关联,与群育相适应的,三者是密不可分,应该和谐发展。不断提高这三者的整体效应,切实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才是评体育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关键词:评课 身育 心育 群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初中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体育实践活动,增强体能、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
2、能,初步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整体健康水平,它主要强调健身和育人的功能和价值。在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评课的视角是否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化?传统的评课主要关注教师的行为,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课的密度和强度等,较少关注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哪种健康水平,是否提高体育运动兴趣或锻炼意识,等等。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评课的视角应相应地转换为:让每一个学生实现在健康水平上的有效发展。即学生身体健康的增进,科学健身方法的获得,终身体育能力、合作与交往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的培养都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质所在。评课视角的转换,可从根本上扭转体育教师多注重技
3、能训练而不太注重学生健康水平的有效发展的教学观念。但这并不否认技能的训练,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包括其运动技能的提高;这也不否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基本功、教学态度、教学个性等无不折射于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所达到的健康水平生成度上。那么如何从有利于学生整体健康水平发展角度评价体育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基点进行评价:1、 身育一一身体锻炼的实效性身育,是身体活动,是以身体为对象,身心并育为要求,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身心二者同在一个过程中同时实现的一种身体教育1。从体育学科的角度来看,“身体健康”是“三维健康”的基础。而我国青少年体质在下降,据统计,当前我国近视眼
4、的发病率居世界第二,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少年,其中小学生为40% ,初中生达到 60%,高中生达到 70%,人数为世界第一。中小学生在身体素质上凸显出不正常的胖、硬、软,即学生营养太好、体重超重者多;关节硬、身体的柔韧性差;耐力持续下降,不少学生一运动腿就发软。这都反映出中小学生的运动时间严重不足,身体素质在下降。因此,对体育课堂教学衡量的第一视角应是:通过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体质增强的效度是多少。具体的指标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设计、技能掌握、运动负荷等。(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即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超越或不及都不好。超
5、越了,学生完不成,甚至还可能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但选择的教学内容低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则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选择的教学内容,应是学生体育发展所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技术,能为学生未来的体育学习与终身体育打下一个良好的技能基础。(2)在教学设计上,首先要有严密的课堂教学组织。特别是班级人数多,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严密的课堂组织,教学就根本无法顺利进行,学生不仅学不到东西,而且还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其次,运动负荷要适宜。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的运动负荷安排不合理:运动负荷过大或者过小。合理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是锻炼学生身体、掌握运动技能和满足学生运动欲望的需要。教师应对各项练习的时间和数
6、量,作出合理、具体的安排。(3)技能目标的达成度,学生只有在攻克难度、掌握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与快乐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离开这些技能传习,学生的身体锻炼无法真正实现。以上这些不是我们评价体育课的最终目的,而是通过这些因素的分析评价来评定教师在体育课上可能对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会形成怎样的影响,学生的体育知识与技能的生成程度是多少。2、心育一一心理参与的主动性心育,是心理活动,体现心理领先,直接参与,让个体正视自身价值,体现主体位置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培养运动能力、施展个性,发挥自身的运动潜能2。也就是说体育课的心育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
7、运动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二是挖掘学生运动潜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根据如此视角,我们不妨对体育课可以如此评价。从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角度来看: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根据课的内容、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行因材施教;在练习方法上能否呈现多样化,富有趣味性、娱乐性;能否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直接体育需要;能否给学生提供充分展开想象的时间、空间,巧妙、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拓宽学生的思路,利用迁移规律,对运动技术动作进行详尽分析,使学生对动作、技术、技能的理解更为准确、完整,更好地让学生通过掌握技术、技能来感受运动之美;等等。如以发展反应速度和快速跑能力为主的
8、教学课中(七年级水平四),教师简单采用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教学模式,就运动负荷而言,能达到预定的生理负荷,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发展反应速度和快速跑能力的教学目的。显而易见,这枯燥、被动的练习会打击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但若在练习方法上采用男女生让距离跑等比赛游戏性的练习方法,将会极大激发学生运动参与的热情。运动的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源头。总之,教师能否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是进行有效心育的切入点。从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看:教师能否利用体育教学自身优势,抓住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的心理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能
9、从心理感受到需要,渴望获得良好的心理品质,特别是集体项目在较高水平教学管理中,学生不仅不会感到压抑,反而表现出一种自信和自豪,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和努力达到教学中的要求。使每一位参与者都可能受到挑战,遇到失败,既共享成功夺标的喜悦,又承受失败落后的痛苦,有顺境有逆境,这必然要求参与者要具有心理素质上的意志坚定性,较强的承受力,面对挫折,努力拼搏,永不气馁。这对于在甜水中长大的一代人来说,是相当好的锻炼。未来教育强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是决定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因素。在体育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行为、组织纪律、集体主义精神、克服困难的态度、竞争、进取与拼搏精神,以及他们的情趣、爱好、性
10、格、意志品质等心理状态与特征,如果在体育课堂学习活动中得到锻炼与培养,体育教学就会达到育体育心和谐自然的境界。3、群育互相合作的认同性等融于一身群育,是指在二人以上的合作活动中,协调相互间的关系,按群的指向规范自己的行为,它是以身心活动为对象,教育为内容,培养身心与群和谐发展的“健康人”为目标3。即群组体育活动有集体目标,目标认同使所有群组成员在基本自觉的情况下,受到集体观念的教育。活动目标性强的特性使它对每一位参与者均产生较强的凝聚力,而每一位参与者要实现个体目标,就必须认同集体目标,树立集体观念,因为只有集体目标实现了,个体目标才可能真正实现。集体的荣誉,好比一个强大的磁场,使每个参与者认
11、同,并为之协同努力。它使参与群体体育活动的学生,无意中会受到诸如“角色”分工,位置规范等一定价值观为导向的机制行为和社会内容的“感化”。如:体育教学中的球类运动,集体性的队列队形、舞蹈、体操和活动性游戏等内容上更为突出。因此,体育课上的群育活动,每个学生几乎都是在某种“角色”和“位置变化”中度过的。以篮球比赛为例:每个学生之间除了个人需具备的篮球技能以外,更主要的是要求参与者具有良好的协调意识与合作精神,。一方面,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施展自己的技艺;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不可能过分突出个人,以致不与其他成员融洽合作而造成失衡。体育的群体活动既能产生个体“社会化”的群育效果,又能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群育(合作活动):包括沟通、合作、社会交往,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社会的到来,学生自私脆弱,合作意识淡薄,心理问题突出、社会适应能力差。而事实上,体育活动基本上是群体活动,教师在体育课中是否注意运用体育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我们对体育课评价的基点之一。总之,体育课中的身育、心育、群育是一个有机整体,身育与心育相关联,与群育相适应的,三者是密不可分,应该和谐发展。这样,体育教育才能围绕教育目标良性循环,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才是体育评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参考文献:123张兵.从身心群三方面探讨体育课评课的标准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1期,283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