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导学案共三课时 - 答案、素材积累(6页).doc
《《苏武传》导学案共三课时 - 答案、素材积累(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武传》导学案共三课时 - 答案、素材积累(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武传导学案共三课时 - 答案、素材积累-第 6 页苏武传答案第一课时2、校正字音稍迁至栘中厩( ji )监; 数( shu )通使相窥( ku )观; 以状语( y )武; 既至匈奴,置币遗( wi )单于; 后随浞野侯没( m )胡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nzh )归汉; 置煴( yn )火,覆武其上 拥众数万,马畜( ch )弥山; 故使陵来说( shu )足下; 何以汝为( wi )见; 子卿尚复谁为( wi )乎。【合作探究】二、 同桌间讨论,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还运用插叙,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
2、事完整。三、朗读1-2段,注意以下重点词句(1)1、以:介词,表原因 2、丈人:对男子长辈的尊称 (判断句)3、归:使动用法,使归 4、以:以身份 (定语后置句)5、币:用作礼物的玉、马、皮、帛等;遗:赠送 6、会:刚好,适逢 (状语后置句)7、以:介词,把 货物:财物,古今异义 8、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亡:逃跑9、生得:被活捉(2)明确: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
3、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而匈奴内部也矛盾纷纷,缑王、虞常已经跟随卫律投降的人“项羽谋劫单于母阏氏”,结果失败,将苏武等人卷入匈奴内部政治纷争,这为单于扣留苏武一行又提供了借口。四、朗读第3段,注意以下重点词句加;(1)1、语:话 语:告诉 2、及:连累3、乃:才;重:更加;负:对不起(被动句,“见”表被动) 4、即:假使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5、舆:名词作动词,抬(另外两种说法:名词作动词,用车子送名词作状语,用车子)6、壮:以为壮,意动用法(2)明确: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刚烈难犯
4、、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苏武是将门之子,禀性刚烈,视死如归。他知道,自己是汉朝使臣,使臣受辱,就是国家受辱,所以当他听到张胜报告以后,立即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在严重关头,不是考虑个人的得失,而是立即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的重托。“重负国”三字含意很深。不能预先发现和劝阻张胜所干的错事,一负国;马上要受到敌国的审讯,给国家丢脸,二负国。这是严于责己之意。【随堂检测】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旃:通“毡”,毛织品) (去:通“弆(j)”,收藏) (亡:通“无”,没有) (亡:通“无”,没有) (亡:通“无”,没有) (亡:通“无”,没有) (见:通“
5、现”,显现) (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 以:通“已”,已经) 2、指出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 操持(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达标导练】1、答案:A。壮:意动用法,以为壮。其余都是使动用法。2、答案:C。上:
6、名字作状语,向上。其余都是名词作动词。第二课时一、朗读第4段,注意以下重点词句(1)1、益愈:逐渐痊愈 晓:使动,告知 2、论:定罪 因:趁3、无谋:没有参加谋划 4、弥:满(定语后置)5、膏:名词使动用法,使肥沃 6、因:顺着7、女:通“汝” 8、畔:通“叛”(状语后置、宾语前置)9、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10、县:通“悬” 11、若:你(状语后置)(2)明确:卫律可谓软硬兼施、方法用尽想迫使苏武投降。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鸡儆猴的“剑斩虞常”,结果吓到了张胜,但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复举剑拟之”,用死亡威胁苏武投降,谁知“武不为动”。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说自己“幸蒙大恩,赐号称
7、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二、朗读第56段,注意以下重点词句(1)1、以为:把当作 2、乳:名词作动词,生育 乃:才3、别:隔离 他:别的 4、去:通“弆”5、杖:名词作动词,手里拿着 6、檠:名词做动词,校正 7、厄:困苦(2)明确: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他“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来维持生命,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手握象征国
8、家民族的汉节,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体现出崇高的爱国气节。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三、朗读7-8段,注意以下重点词句(1)1、明年:第二年 2、求:访问 3、说:劝说4、亡:通“无”,“现”(宾语前置) 5、除:台阶 6、尚:还(宾语前置)7、成就:提拔 8、亲近:成为皇帝亲近之臣(被动句)9、壹:副词,一定,务必 10、分:料定 11、衿:通“襟”,“诀”(2) 明确:这一次匈奴派出了苏武曾经的故友李陵来劝降。这部分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
9、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只是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四、朗读9-10段,注意以下重点词句(1)1、求:寻求 2、让:责备 3、谢:道歉 实在:确实活着4、且:姑且 贳:赦免 5、奋:施展 6、宿:通“夙” 昔:“夕”7、壹:通“一” 8、奋:奋战 9、聩:通“颓”10、以:通“已” 凡:共 11、诏:皇帝下令 12、复:免除徭役 13、始:当初(2)明确: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
10、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随堂检测】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意动用法(1)(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2)(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使动用法(1)(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4)(斗:使动用法,使争斗)、名词活用(1)(雨:名词做动词,下) (2)(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
11、)(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舆:名词做动词,抬) (6)(上:名词做状语,向上)【达标导练】1、(1)(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4)(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7)(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2、答案:C。C是被动句,其他三句都是判断句。第三课时【知识建构】1、 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
12、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可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 明确: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武传 苏武传导学案共三课时 答案、素材积累6页 导学案共三 课时 答案 素材 积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