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邓中甲讲稿(417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方剂学邓中甲讲稿(4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邓中甲讲稿(417页).doc(4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方剂学邓中甲讲稿-第 410 页目 录方剂学 01讲 绪言、总论5方剂学 02讲 发展简史8方剂学 03讲 方剂与治法 治法概述12方剂学 04讲 总论 方剂与治法18方剂学 05讲 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22方剂学 06讲 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27方剂学 07讲 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33方剂学 08讲 方剂的配伍38方剂学 09讲 方剂的配伍44方剂学 10讲 方剂的基本结构 君臣佐使49方剂学 11讲 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54方剂学 12讲 剂型更换的变化59方剂学 13讲 总论小结 各论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63方剂学 14 讲 麻黄汤 桂枝汤6
2、8方剂学 15讲 桂枝汤 九味羌活汤74方剂学 16讲 九味羌活汤 香苏散80方剂学 17讲 小青龙汤 射干麻黄汤 止嗽散85方剂学 18讲 止嗽散 辛凉解表 银翘散91方剂学 19讲 银翘散 桑菊饮 麻杏石甘汤97方剂学 20讲 麻杏石甘汤 越婢汤 柴葛解饥汤 扶正解表 败毒散102方剂学 21讲 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108方剂学 22讲 麻黄附子细辛汤 寒下:大承气汤113方剂学 23讲 各论 泻下剂 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117方剂学 24讲 温下法 温脾汤 大黄附子汤 润下法 麻子仁丸 济川煎122方剂学 25讲 济川煎 逐水 十枣汤 攻补兼施 黄龙汤128方剂学
3、 26讲 和解剂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133方剂学 27讲 大柴胡汤 蒿芩清胆汤 调和肝脾、四逆散139方剂学 28讲 四逆散 逍遥散145方剂学 29讲 逍遥散 痛泻要方150方剂学 30讲 痛泻要方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及附方 清热剂 清气分热 白虎汤155方剂学 31讲 竹叶石膏汤 消营凉血 消営汤及附方 犀角地黄汤161方剂学 32讲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凉隔散 普济消毒饮 仙方活命饮166方剂学 33讲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凉隔散 普济消毒饮 仙方活命饮172方剂学 34讲 龙胆泻肝汤 左金丸 苇茎汤 泻白散 清胃散178方剂学 35讲 清胃散 玉女煎 葛根芩连汤 芍药汤1
4、83方剂学 36讲 芍药汤 白头翁汤 小结 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 清骨散 当归六黄汤189方剂学 37讲 当归六黄汤 袪暑剂 治法特点 香薷散 新加香薷饮195方剂学 38讲 清暑益气汤 温里剂 温中袪寒 理中丸 小建中汤 吴茱萸汤200方剂学 39讲 吴茱萸汤 回阳救逆 四逆汤 参附汤207方剂学 40讲 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及附方 阳和汤212方剂学 41讲 补益剂 补气 四君子汤及附方 补中益气汤217方剂学 42讲 补中益气汤 生脉散 玉屏风散 完带汤223方剂学 43讲 完带汤 补血 四物汤及附方 当归补血汤及附方228方剂学 44讲 当归补血汤及附方 归脾汤233方剂学 45讲气血双
5、补 炙甘草汤剂附方 补阴 六味地黄丸及附方239方剂学 46讲 六味地黄丸 左归丸 大补阴丸及附方245方剂学 47讲 一贯煎 第五节 补阳、肾气丸(一)250方剂学 48讲 肾气丸及附方十补丸 右归丸 阴阳双补 地黄饮子 固涩剂255方剂学49讲 固表止汗 牡蛎散 敛肺止咳 敛肺散 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 四神丸260方剂学 50讲 涩精止遗 桑螵蛸散 固崩止带 固冲汤 固经丸 易黄汤265方剂学 51讲 易黄汤 安神剂 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 滋养安神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271方剂学 52讲 开窍剂 开窍剂 凉开 安宫牛黄丸 紫雪丹277方剂学 53讲 至宝丹 至宝丹 温开 苏合香丸282方剂学
6、54讲 理气药 越鞠丸 枳实薤白桂枝汤287方剂学 55讲 半夏厚朴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 降气 苏子降气汤292方剂学 56讲 苏子降气汤 定喘汤 旋覆代赭汤 橘皮竹茹汤298方剂学 57讲 理血剂 活血祛瘀之桃核承气汤 气滞血瘀之血府逐瘀汤304方剂学 58讲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310方剂学 59讲温经汤 生化汤 失笑散314方剂学 60 讲桂枝茯苓丸十灰散咳血方319方剂学 61 讲 小蓟饮子 槐花散324方剂学 62 讲 治风剂 疏散外风 川芎茶调散 大秦艽汤 小活络丹330方剂学 63 讲 牵正散 玉真散 消风散 小结 平息内风概述336方剂学 64 讲 治风剂 羚角钩藤汤 镇肝熄风
7、汤341方剂学 65 讲 治风剂 镇肝熄风汤 天麻钩藤饮 大定风珠347方剂学 66 讲 治燥剂 轻宣外燥 杏苏散 桑杏汤352方剂学 67 讲 清燥救肺汤 滋阴润燥、增液汤、麦门冬汤356方剂学 68讲 麦门冬汤 养阴清肺汤 百合固金汤 袪湿剂 燥湿和胃 平胃散治燥剂362方剂学 69 讲 平胃散及附方 藿香正气散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367方剂学 70讲 茵陈蒿汤及附方 八正散 三仁汤374方剂学 71 讲 三仁汤 甘露消毒丹 连朴饮 当归拈痛汤380方剂学 72 讲 二妙散 利水渗湿 五苓散及附方 猪苓汤386方剂学 73 讲 猪苓汤 防己黄芪汤 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391方剂学 74 讲
8、 真武汤及附方 实脾散396方剂学 75讲 实脾散 萆薢分清饮 祛风燥湿、羌活胜湿汤及附方 独活寄生汤401方剂学 76 讲 独活寄生汤 祛痰剂 燥湿化痰 二陈汤及附方 温胆汤407方剂学 77 讲 温胆汤 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 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412方剂学 78 讲 贝母瓜蒌散 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三子养亲汤418方剂学 79 讲 治风化痰 半夏白术天麻汤 章结 消食剂 保和丸 枳实导滞丸423方剂学 80 讲 健脾丸 章结 驱虫剂 乌梅丸429方剂学 81 讲 总结方剂学的性质和任务 中西医对药理的认识之差别434方剂学 82 讲 中医用药量的特点 剂型举例 煎服方法
9、配伍特点 中医方药毒副作用分析及控制441方剂学 01讲 绪言、总论方剂学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特色,集中反映在它在临床上体现出整体动态的特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思想,动态的思想,在方剂学中反映得非常突出。 因此,它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在学科的重视上很大差别的一个方面。现代医学重药轻方,它是以药物为基本单元,即使有方,也把它还原为药。中医学有轻药重方的特点,有些人说,重药更重方。 第一部分:绪言讨论三个问题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与任务。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什么是方剂、方剂学?有些人误解为处方签上写上几味药,那个药物群体,就说“这个方剂怎么样”。把任何一个处方和方剂
10、等同。这是不恰当的。因方剂有很严格的规定性的。“方”有规定,规矩的意思。“以规成圆,以矩成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剂”字在战国以前与“齐”是相通的。工具书中解释“剂”为“排比而整齐谓之齐”,“ 参差而无杂谓之齐” “排比而整齐”指事物排列当中,不管它有的是高矮、有的是多少,它都有一定的整齐度。有一定的规矩,这叫“剂”。既使是高高低低的,参差不齐了,但是它符合一定的规定性,也叫“剂”。由此可见,方剂是以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成的。汉书 艺文志里,第一次提到了这个“方”的规定性,它涉及到组织方剂时要考虑到药物的寒温,也就是药性了,针对疾病的具体情况,经过一些炮制加工调配,水火之剂,达到“通闭
11、解结,反之于平”,达到治病目的。方剂应该是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的要求(君臣佐使),妥善配伍而成。方剂不是一个简单的药物拼凑或者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为符合要求的方剂。方剂学是一个学科的名称,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它强调两个问题:(1)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和方 剂的理论。中医药学历来用理法方药四个环节来概括它。理是理论,包括生理脏像学说为代表、病理病因病机学说为代表,以及 治法、方剂、中药。方剂学讨论的方面不仅仅是方,还在法。研究法与方这两个环节。(2)方剂学不仅研究理论,还非常强调临床运用。在理论与临床
12、运用方面探讨治法和方剂的本质,探讨它的运用规律。 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与任务从这个学科的性质来讲,划为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往往也把它叫做主干课。中医方剂学在传统学习中是个桥梁课。是以前面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作为它的基础,后面紧接着是临床课程即中医内、外、妇、儿各科,是使学员从基础跨越到临床的一个过渡。过去师带徒往往先读本草,后背汤头,就上临床。学汤头、学方剂是随师上临床过程当中学习。传统中医的教学没有象现代的大生产式的教育体制,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临床课这样一个比较系统的过程。所以从传统学习当中来看,中医学的方剂学是一个桥梁课。学习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
13、讲授和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为以后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教材里根据方剂的不同性质把方剂分为三类 : 基础方 、代表方、 常用方。基础方是历代方剂学发展过程当中,总结的一些针对基础病机、基础证型所确立的方剂。临床较少单独以那几味药使用,它反映了病机共性。代表方是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一些医学流派或者一些医学大家,在理论上创新的同时,相应临床上产生的,代表这种理论的典型的方剂。 象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集中反映了李东垣“甘温除热”治法。又比如象朱丹溪的大补阴丸。集中反映了他学术思想方面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补阴学派的思想。 代表
14、方的学习要结合它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来理解它。 常用方是经过很多年临床运用中被公认的,确定有效的方剂。 这三类方剂可以互相兼跨,很多的常用方本身就是代表方,有些基础方也具有代表方的特点,也可以兼跨,也可以集中单独反映哪一个方面的方剂。每一类的方剂在学习的要求上是不同的。总之,通过学习,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分析、运用方剂的能力,特别是在临床组方的能力,能够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紧密连系已学各科知识 正确处理理解与记忆的关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课堂实际上只进行了一半,更主要的是要在临床上学习,今后工作过程当中,还要不断地通过实践去反复深化、理解。 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方歌类
15、型有三:(a) 以汤头歌诀为代表的(即是以)汪昂的汤头歌诀的编写方法为代表的这一类方歌,它有方名,功用,主治,药物组成,简明扼要比较全面、比较实用。成为人们首选。(b) 以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为代表的方歌编写方式。它把药物的用量比例,或者是绝对用量,都编在里面。 对于深入研究经方,研究张仲景的方,以在临床运用中深入体会,是比较有效的。很多人在初步学习以后提高的阶段,喜欢背陈修园的这类方歌。它没有方名,时间久,方背得多了以后,就互相混淆起来。比如有的方还好说,酸枣仁汤,按照长沙方歌括酸枣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佐之良,芎二甘一相调剂,服后恬然入梦乡”。药量比例都有,安神方面的功能也反映出来了
16、。幸好第一味药君药酸枣仁,大家容易背出来。但是换一个方,“泽胶猪茯滑相连,咳呕心烦渴不眠”,时间久了,这是个什么方呀。就想不起来猪苓汤这个方名了。(c) 趣味方歌类,只适用应付考试,后面的效果很差的。例:暖肝煎“乌龟狗肉香又香,加点茯苓和生姜”。到后来香又香都是什么香呀,早就不知道了。加强预习和及时复习。 总论 第一章 方剂学的发展简史在中国古代的医籍当中,方书占得最多。每一个时期有每一个时期的特点,教学要求突出两个方面:(1)了解每一个时代特点;(2) 在每一个时代选择有代表性的方书作为重点学习了解的内容。从先秦开始,到近五十年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到清为止选出14本方书。应该掌握是什么时代,历
17、史意义,它的特点、作者;(1) 先秦时期方剂学的产生和初步的发展阶段。方是后于药产生的,对远古的先民来讲,首先是跟药食同源有关系,发现了中药,发现了药物的治疗作用,随后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了解了药物之间相配,结合运用效果更好,逐渐在相配中认识到药物的多种功效,这就形成了初步的方的用法,配方这种用法,我们把它叫复方。从古代的医着中看,描述两味药相结合的用药是比较晚的,现在只能界定于春秋战国这个时候最早什么时候产生的现在很难界定。但作为先秦时期来说,包括秦和秦以前,叫先秦。这时候的方书,主要是反映在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方书。把它的方所治的病划分为五十二类。就这个书产生现在看是在战
18、国时期,这个方书还是处于一种民间医学水平,因为没有反映出辨证论治的东西。过去都把黄帝内经的内经十三方看作是历史最早的方书。实际上内经最后成书是汉代。七篇大论一直是是唐代经整理才完全形成的。(2) 两汉时期这个时代的特点:对方剂学的形成和理论基础的奠基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前面是一种复方的出现,而且成一定规模了,方剂学这个学科,不管从实践的运用到理论来说都是不够的。到东汉、西汉,两汉这个时期,方剂学基本形成了,这个学科奠基了。主要是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对方剂学形成中在理论基础方面,主要是它的一个贡献,起到了方剂学理论的奠基工作:我们现在统帅治法的是治则,治疗原则,不管是扶正祛邪或者平调阴阳
19、,调和气血津液,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等等适合于一切病症所需要的一种指导思想,那这个治则基本上都是黄帝内经里面建立的。 黄帝内经归纳了非常多的治法,不论后世总结的哪类治法,如程钟龄归纳的“八法”,或者张景岳归纳的治法“新方八阵”,“古方八阵”里面体现的治法,或者“十剂”里面的一些治法,几乎在内经里都已经提到了,都总结了。 黄帝内经的十三方过去认为也是属于经方范围的。认为是最早的方剂。十三方里从剂型、服法以及到它临床使用针对的主治和后世医学运用的意义上看来,都有一定的基础,一定的价值。虽然方量不多反映出这个时候的用方从剂型、服法上,比五十二病方时期是有进步的。都是经方范围的。 在方剂配伍的基本结构方面
20、,内经开始提出“君臣佐使”的理论。提出以 “君臣佐使” 作为组织方剂基本结构的要求。 黄帝内经为整个中医理论奠基,此处仅分析对方剂学的联系与贡献。 伤寒杂病论的贡献:在黄帝内经对方剂学奠定理论基础的同时,汉代伤寒杂病论也在医学内部以及外在环境相互的促进下产生了。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当时的内经的很多思想有关。中医藏象学说完全形成也是在西汉后期,阴阳五行学说用到医学上完全成熟也是西汉。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全球性的那场流行病,在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总结了大量经验基础上产生了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自己承认“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习了灵、素。在这个前提下,才产生了伤寒杂病论。那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
21、那更加直接了,首先它建立了治法,辨证。证候的本质是病机,针对病机,产生治法,治法指导下组织方剂。他说“融理法方药为一体”。就是指治法方剂在临床实践中,和理论、药物结合,形成理法方药体系,这是一大贡献。 产生了一大批多少年来临床验证行之有效的名方。所以把仲景方称为“经方”。它重方并不多,伤寒杂病论后来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合起来去掉重复的才323方,但绝大多数长期临床运用行之有效,直到现在中医界都非常推崇。同时,仲景制定了很多基础方,对后世方剂学的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这些基础方里反映了很多配伍的基本结构。我们不光说这些方面临床疗效好,它配伍的基本结构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就象白朮、茯苓的配伍
22、。到宋元时代,产生的以白朮、茯苓配伍的方,仅仅从比较有名一点的医籍里面来看,就有几百个。都以此为基本结构。从基础的方剂,针对基础的病机,体现基础的治法,然后是基本的配伍单元。而且,从它的精炼的用药,准确的用量,也反映出对后世组方配伍规律有很大的影响 。可以说,这个时代,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出现是个大的飞跃。对方剂学的形成和后世的发展起很大的作用,因此人们才把它叫做“方书之祖”。不是没有道理的。 到这个阶段是达到了一个很高点,但并不等于一切都不用发展。实际上宋元时期产生 “古方不能治今病”的思想、口号,说得是太过了一点,但也有它的道理。当然这句话出来以后形成的时方派,经方派是在方剂学运用研究中的两大
23、流派,在运用中甚至有一种互相对峙的情况。应该怎样很好地处理这两方面的关系,这也是我们后面在讨论到具体的方剂时,一个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说,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也是“方书之祖”,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产生了一批对后世影响很大,到现在运用仍卓然有成效的方剂。日本人对中国古代医家最推崇的就是张仲景,朱丹溪。他们甚至于用仲景原方药都不变,这也太过,他们和我们交流时,说“你们怎么把张仲景的方改来改去的呀,加加减减,对张仲景不尊重。我们开的小柴胡汤一剂,小柴胡汤两剂”。我说张仲景自己就加减,仲景方里很多基础方都有加减方法。 所以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学习、研究还应该很好地深入。这是两汉时期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方剂学 邓中甲 讲稿 417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