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常见病中医护理方案(193页).doc





《内科常见病中医护理方案(19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常见病中医护理方案(193页).doc(19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内科常见病中医护理方案-第 193 页内科常见病中医护理方案.中 医 护 理 方 案 目 录 1.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01 2.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03 3.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06 4.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10 5. 肺癌中医护理方案 13 6.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17 7.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21 8.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25 9.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 27 10.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31 11.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34
2、12.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38 13.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40 14.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44 15.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46 16.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49 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52 17.胃18.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55 19.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 56 20.胃癌中医护理方案 58 21.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61 22.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64 23.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66 24.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68 25.肾风(局灶节
3、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71 26.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74 27.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 77 28.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 80 29.蛇窜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82 30.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84 31.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86 32.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88 33.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90 34.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92 35.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 96 36.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98 中医护理方案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100 中医护理
4、方案附录2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101 中医护理方案附录3“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109 1 中 医 护 理 方 案 一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
5、,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恶寒、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等穴。 (三)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
6、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 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1 中 医 护 理 方 案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或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三)特
7、色技术 1.刮痧(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年老体弱、反复外感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操,以增强体质。 (二)饮食指导 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1.风寒束表证:宜食解表散寒的食品,如生姜、葱白、红糖等。食疗方:红糖生姜饮等。 2.风热犯表证:宜食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的食品,如西瓜汁、荸荠汁、金银花茶等。 3.暑湿袭表证:宜食清热解暑、理气化湿的食品,如丝瓜、冬瓜、绿豆汤等。 4.卫气同病证:宜食养阴透热、益肺生津的食品,
8、如藕汁、梨汁、荸荠汁等。 (三)情志调理 1.加强与患者沟通,避免不良情绪。 2.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2 中 医 护 理 方 案 二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肺脾气虚证:咳嗽,喘息,气短,动则加重;神疲、乏力或自汗;恶风,易感冒;纳呆或食少;胃脘胀满或腹胀或便溏;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腻。 (二)肺肾气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乏力或自汗;易感冒,恶风;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面目虚浮;小便频数、夜尿多,或咳而遗尿;舌质淡、舌苔白。 (三)肺肾气阴两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自汗或乏力;易感冒;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头晕;干咳
9、或少痰、咳嗽不爽;盗汗;手足心热;舌质淡或红、舌苔薄少或花剥。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取舒适体位,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拍背,痰液无力咳出者,予胸部叩击或振动排痰。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 3.遵医嘱拔火罐,取大椎、定喘、肺俞、风门、膏盲等穴。 4.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离子导入的部位为背部湿罗音最明显处。 5.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 6.遵医嘱中药雾化。 (二)喘息、气短 1.观察喘息气短的程度及有无紫绀,遵医嘱给予氧疗,观察吸氧效果。 2.取合适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指导采用放松术,如缓慢呼吸、全身
10、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3.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常用的锻炼方式有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大椎、定喘、肺俞、脾俞、天突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列缺、内关、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艾灸,取大椎、肺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穴,用补法。 (三)自汗、盗汗 1.衣着柔软、透气,便于穿脱;汗出时及时擦干汗液、更衣,避免汗出当风。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肺、内分泌、肾上腺等穴。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 (四)腹胀、纳呆 1.病室整洁,避免刺激性气味,咳痰后及时用温水漱口。 2.顺时针按摩
11、腹部10,20分钟,鼓励患者适当运动,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气海、关元、神阙等穴。 3 中 医 护 理 方 案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三焦、胰、交感、神门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足三里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膏方:宜早晨和晚上睡前空腹温水调服,服药期间避免油腻、海鲜、辛辣之品,戒烟、限酒,忌食萝卜、忌饮浓茶。感冒、咳嗽痰多或其他急性疾病时应暂停服用。膏方开启后应冷藏(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
12、详见附录2)。 3.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4.拔火罐(详见附录2)。 5.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6.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 7.艾灸(详见附录28.中药雾化(详见附录2)。 (三)五音疗法 宜选用商调、羽调音乐,于15时,19时欣赏阳春白雪、黄河、金蛇狂舞等曲目可助长肺气;于7时,11时欣赏梅花三弄、船歌、梁祝等曲目,可促使肾气隆盛。 (四)物理治疗 1.胸部叩击(详见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2.有效咳嗽(详见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3.振动排痰。 (五)呼吸功能锻炼 1.缩唇呼吸及腹式呼吸(详见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2.全身呼吸操练习:以缩唇呼气配合肢体动作为主,吸气用鼻,呼气
13、用嘴。第一节:双手上举吸气,放下呼气,10,20次;第二节:双手放于身体侧面,交替沿体侧上移下滑,10,20次;第三节:双肘屈曲握拳,交替向斜前方击拳,出拳吸气,还原呼气,10,20次;第四节:双腿交替抬起,屈曲90?,抬起吸气,放下呼气;第五节:吹悬挂的小纸球训练。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室内勿摆放鲜花。 2.顺应四时,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勿汗出当风。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避免去公共场所,防4 中 医 护 理 方 案 止感受外邪诱发或加重病情。 (二)饮食指导 1.肺脾气虚证: 宜食健脾补肺的食品,如山药、百合、薏苡仁、核桃、胡萝卜、鸡肉等。
14、 2.肺肾气虚证:宜食补益肺气、肾气的食品,如枸杞子、黑芝麻、核桃、木耳、山药、杏仁、桂圆、牛肉 、猪心、羊肉等。 3.肺肾气阴两虚证:宜食益气养阴的食品,如莲子、牛乳、蛋类、百合、荸荠、鲜藕、雪梨、银耳、老鸭等。 4.汗出较多者,可多饮淡盐水,进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如橘子、香蕉等;腹胀纳呆者可用山楂、炒麦芽少许代茶饮。 5.饮食宜少量多餐,每餐不宜过饱,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为主,烹调方式以炖、蒸、煮为宜,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之品。 (三)情志调理 1.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问题,及时予心理疏导。 2.采取说理开导、顺情解郁、移情易性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情志护理,并注意
15、充分发挥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四)康复指导 1.呼吸功能锻炼: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和全身呼吸操锻炼,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 2.病情较轻者鼓励下床活动,可每日散步20,30分钟或打太极拳等。病情较重者指导其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主动运动,或予四肢被动运动, 3.自我按摩印堂、迎香、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位,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 4.进行耐寒训练,如入秋后开始用凉水洗脸等。 五、护理难点 患者对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向患者讲解呼吸功能锻炼对改善肺功能,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 2.为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方案,采取多种指导和教育的方
16、法,使患者易于接受和掌握。 3.提供病友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分享锻炼体会,提高患者锻炼的信心。 4.定期随访,鼓励坚持锻炼。 5 中 医 护 理 方 案 三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二)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三)痰浊雍肺证:咳嗽喘息,咯唾痰涎,量多色灰白,心胸憋闷,气短,不得平卧,脘痞纳少。苔白腻,脉弦滑。 (四)肺气郁闭证:常因情志刺激
17、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
18、,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10.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位。 11.拔火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脾俞、肾俞等穴位。 12.饮食宜清淡
19、、易消化,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可适当食用化痰止咳的食疗方,如杏仁、梨、陈皮粥等。 (二)喘息气短 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一般给予鼻导管、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12L/分钟,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式和浓度,以免引起二氧化碳潴留,氧疗时间每天不少于15小时。 3.根据喘息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取适宜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呼吸困难。 4.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评价缺氧的程
20、度。观察有无皮6 中 医 护 理 方 案 肤红润、温暖多汗、球结膜充血、搏动性头痛等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 5.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常用的锻炼方式有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 6.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位。 7.穴位按摩: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列缺、内关、气海、足三里等穴位。 8.艾灸疗法:遵医嘱艾灸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大椎、肺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9.指导患者进食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忌食辛辣、煎炸之品。 (三)发热 1.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清新流通,温湿度适
21、宜。 2.体温37.5?以上者,每6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体温39.0?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3.采用温水擦浴、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患者汗出时,及时协助擦拭和更换衣服、被服,避免汗出当风。 4.做好口腔护理,鼓励患者经常漱口,可用金银花液等漱口,每日饮水?2000ml。 5.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原则。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苦瓜、冬瓜、绿豆、荸荠等,忌煎炸、肥腻、辛辣之品。 6.遵医嘱使用发汗解表药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 7.刮痧疗法:感受外邪引起的发热,遵医嘱刮痧疗法,可选择大椎、风池、肺腧、脾腧等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科 常见病 中医 护理 方案 19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