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讲稿(92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温病学讲稿(9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学讲稿(92页).doc(9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温病学讲稿-第 92 页总 论第一讲 绪论序言:温病学: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因病理)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辩证论治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研究对象:外感疾病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温病或温热病。温病学学科性质和特点: 强调其基础性:对于临床各科的指导作用:皮肤病(寒湿理论与湿症)、变态反应病 淡化其临床性:把范围局限在传染病的弊病。参考文献:张文选.论温病学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5):9温病学是中医学发展史的第三次高潮第三个突变的产物第一次:内经理论第二次:张仲景的经方方症和理论第三次:叶天士时方方症和理论温病学的发展概况:一、战国到晋唐时期-萌芽阶段
2、(战国内经成书到秦汉晋隋唐)。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伤寒例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1.有关温病起源的论述:1)病名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病因的最早理论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伏气温病和素问热论。3)脉证特点的最早论述素问凭热病论。4)治疗的最早理论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5)对传染性流行性的最早认识素问刺法论。2.温病隶属于伤寒学说:素问热论伤寒杂病论。3.温病病因证治理论的发展。伤寒杂病论,伤寒例时行之气,诸病源候论。萌芽阶段的特点:1无温病专著。2尊奉“伤寒有五”之说,隶属于广义伤寒。二、宋到金元时期-成长阶段。1.宋朱肱类证活人书寓清热于发汗药中之蒿矢。庞安常伤
3、寒总病证首开清热解毒的先河。贡献:首先提出要灵活运用经方。2.金元刘河间首次提出以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温病(首开清热解毒先河)。3.元末王安道-首次明确区分伤寒与温病。成长阶段特点:1.理论上有了新进展,治疗上有了新突破;2.尚未完全摆脱伤寒论框框;3.仍没有全面论述温病的专著。三、明清时期-形成时期。1.明代:明汪石山首先提出“新感温病”的发病学学说。明末吴又可温疫论为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戴天章广温疫论,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师愚疫诊一得。2.清代温病学四大医家:(1)叶天士及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三时伏气外感篇):1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机理。2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方法。3丰富和发展了诊断学内容。4
4、制定了温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2)薛生白及湿热病篇(第一部湿热性温病的专著)。(3)吴鞠通及温病条辨(理法方药俱备的温病学专著):1创立了三焦辨证。2重视养阴治法。3丰富了温病学的治疗内容。(4)王孟英及温热经纬(文献汇编,集大成者)。明清特点:1温病病因学说新概念的建立。2创立了温病辩证论证的新体制。3丰富和发展了温热病的诊断方法。4制定了温病各个阶段的治疗原则。温病:渊源于内经,孕育于伤寒,发展于金元,形成于明清。陈平伯外感温病篇:第一部风温专著。雷少逸时病论。柳宝诒温热逢源。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四、民国时期-低谷阶段五、新中国成立后-提高阶段血液生成基础:1水谷精微。2营气,分秘津液。3
5、精髓:精血互生。第二讲第一章 温病的基本概念一、温病的概念: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理解要点:病因温邪;症状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病机易化燥伤阴(1津伤肺胃津伤;2真阴耗伤肝血肾精的损耗;3营阴损伤血中津液耗伤);范围一类急性外感热病。二、温病的特点:(一)致病因素的特异性:1从外侵入。2温热性质显著。3易消耗人体阴津。4不同的温邪大多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外袭 热性 特位)p7(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1传染性。多数温病具有程度不同的传染性。但必须明确:温病不等于传染性疾病。温病在某种意义上范围更广泛。如:“天受”“灭门”
6、“五疫之至,皆易相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2流行性。是指疾病发生后,温邪在人群中连续传播、广泛蔓延。流行性是指数量、规模、范围上而言;传染性是指疾病的性质而言。流行性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而传染性却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温病的流行程度分:爆发流行(epidemic outbreak)、大流行(pandemic)、流行(epidemic)、散发(sporadic occurrence)。禽流感呈点状散发特征。SAS呈流行和散发特征。西医: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A.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B.传播途径:空气、飞沫、尘埃(呼吸道);水、食物、苍蝇(消化道);手、用具、
7、玩具(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吸血节肢动物(虫媒传播);血液、体液、血制品;土壤。C.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易感者的比例在人群中达到一定水平时,如果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传染病的流行很容易发生。传染病的基本特征:A.有病原体(pathogen):微生物和寄生虫;B.有传染性(infectivity)C.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质的方面:外来性和地方性;量的方面:散发、流行、大流行和爆发流行。传染病发病率在时间上(季节分布)、空间上(地区分布)、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中
8、分布,即是流行病学特征。3季节性。指某一温病只发生或好发于某一季节。大多数温病具有这一特性。古人称为“四时温病”。4地域性。有2个方面含义:一是对邪:各地气候特点及自然环境不同-对温邪的形成和温病的发生有不同的影响;二是对人:各地气候特点及自然环境不同-使不同地域的人,其体质类型、生活习惯、卫生条件等均有一定的差异,导致对不同或相同温邪的感受性、传播、流行等产生影响。举例:见教材p8。(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1.层次性:表里;浅深;轻重;实虚; 2.阶段性:初期、极期、后期。前期以机体功能失常为主;后期以实质损害为主,主要是阴津的耗损及重要脏器的损害。主要病理变化是:温邪侵入人体后引起卫
9、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卫分初起;气分里热炽盛):涉及上中焦,表现为功能失调;(营分营热阴分;血分动血耗血):涉及上焦心包及下焦肝肾,表现实质损伤;(恢复期)。(四)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1起病急聚,来势猛,传变快,变化多。2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必备症状。最基本、最主要的特征。3易见险恶证候(动血斑疹,出血证;动风痉厥;闭窍神昏)。4易耗伤阴津。三、温病的范围及分类(一)温病的范围1.温病中医范围:外感热病中除外感风寒性质的急性热病皆为温病。2.温病西医范围:1)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A.病毒性传染病:流感、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
10、出血热、登革热等;B.细菌性传染病: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霍乱、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立克次体病如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等;螺旋体病中的钩端螺旋体病;原虫病中的疟疾等。2)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细菌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败血病、感染性休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等。3)具有温病特点的其他发热性疾病:如中暑、亚急性变应性败血症、急性白血病等。3.温病分类:风温(冬温),春温,暑温,暑湿,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湿热疫。命名方法:1依发病季节而命名:春温,冬温。2依据四时主气:风温,暑温,暑湿,湿温。3依据季节与主气:秋燥。4依据特殊症侯:大头瘟,烂喉痧。5依据
11、流行特点:温疫。(二)温病的分类目的:执简驭繁,把握规律,规范科学,指导临床。方法:1.依据病证性质(是否兼湿)而分类: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湿热类(暑湿,湿温,伏暑,霍乱);2.依据初起的发病类型:(即发表热证;迟发里热证)新感温病(风温,暑温,秋燥);伏气温病(春温,伏暑);3.依据发热部位分类:肺系(风温,秋燥,大,烂)。脾胃肠系(暑温,湿温,暑湿,霍乱)。不能单一归属某脏腑(春温,伏暑,疫疹,疟疾)。(三)温病与伤寒1.概念上的关系:温病与广义伤寒是从属关系;温病与狭义伤寒是并列关系2.证治上的区别:伤寒与风温初起症状鉴别* 病因病机 感受途径 初起症状 舌脉 风温: 风热
12、病邪 多从口鼻而入 发热恶寒口渴头身痛 舌边尖红, 肺卫失宣 上受于手太阴肺经 重 轻 微渴 轻 脉浮数伤寒: 风寒之邪 多从皮毛而入 轻 重 不渴 重 舌质正常郁闭卫阻 先袭足太阳膀胱经 脉浮紧辨证转归 治疗表证短暂传变较快 辛凉解表易化燥伤阴有卫气营血演变过程 银翘散,桑菊饮初起寒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 辛温解表易于伤阳,有六经传变过程 麻黄汤,桂枝汤(四)温病与温疫:温病:不传染,传染力小,小面积流行为温病;强烈传染,大流行为温疫。温疫: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五)温病与温毒:温毒:因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临床除具一般温病的见症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发斑疹等
13、独特表现的急性热病。第二章 病因与发病第一节 病因辩证求因,审因论治,内外因关系,贯串天人相应一、温病病因学说的内容及致病特点温邪: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暑湿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上为四时温邪),温热病邪(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温热毒邪,疠气共性:1温热性质显著。2从外感受。3与季节时令密切相关。4一定条件下可互相影响和转化。5病位有别。1.风热病邪:是在春季温暖多风,冬季应寒反暖的气候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温邪,其引起的温病,在春季称风温,冬季称冬温。致病特点:.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损伤肺胃阴津。.既易消退,又易逆传心包。(肺胃内陷心包)易退易陷。2.暑热病邪(包括暑湿病邪):是由夏季
14、火热之气化生的一种温邪,可引起暑温病。暑湿(暑热挟湿):感而即发-暑湿:伏而后发-伏暑。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伤人急速,径犯阳明(阳明胃热证)“夏暑发自阳明”叶天士。易耗气伤津(暑伤津气证,津气欲脱证)。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兼挟湿邪郁阻气分。暑湿病邪的致病特点:以暑热为主兼挟湿邪。易困阻脾胃,郁阻阳气,弥漫三焦。易兼挟寒邪为患。3.湿热病邪:多形成于长夏暑气犹盛,湿气偏重的气候条件下,可引起湿温病。四季均有,以长夏为多。致病特点:粘腻,淹滞,传变较慢,难以速祛。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氤氲清阳,闭阻气机。4.燥热病邪:是在早秋秋阳以曝的温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温邪,可引起秋燥病。致病特点:病变以肺为
15、主(肺卫证候津液燥象干燥证)。易燥伤津液(多伤肺胃阴津,少数可深入下焦,伤肝肾阴精)。易从火化(燥干清窍)。发病季节(引发温病)病邪特点发病特点证候特点风热病邪春(风温)冬(冬温)-来势急,发病快,易逆传心包。初起肺卫证症,后期肺胃阴伤。暑热病邪夏(夏至之后暑温)-发热急骤、传变迅速、卒发昏厥(直中心包)初起阳明胃热证。易见暑伤津气,津气欲脱证。暑湿病邪夏(夏秋之交)(暑湿)或秋冬(伏暑)-发热急骤,病势缠绵。暑热证为主,兼湿邪郁阻证。湿热病邪长夏(湿温)-发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以脾胃证候为中心,后期可见湿盛阳微。燥热病邪早(初)秋(秋燥)-病情较轻,传变较少。肺经证状为中心
16、,必伴有津液干燥证,少数深入下焦。5.温热病邪:是根据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而归纳出的春季发生的病邪,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春温。致病特点:邪气内伏,病自内发(初起见里热炽盛证,分为气分证,营分证)里热炽盛,易动风动血(闭窍)。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6.温毒病邪:是大淫邪气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湿热性的一类致病因素。毒说文:毒厚也,引申为聚集,偏胜(亢),邪气的聚集偏亢(风热时毒大火瘟;温热时毒烂喉病致病特点:攻窜流走。蕴结壅滞(毒瘀互结)7.疠气(戾气):是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因其致病暴戾。致病特点:致病力强。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传染性强。病
17、重多变。(暑燥疫:多侵犯阳明;湿热疫:多侵犯膜原)第二节 发病及类型发病因素:体质因素:正气强弱 内因:正虚(正气本虚;相对正虚邪气强弱与邪正力量的对比)。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感染途径:1空气相染,从呼吸道入侵。“天受”吴又可瘟疫论,肺系。2饮食相染,从口入侵,脾胃肠。3接触相染,从皮毛而入。“传染”吴又可瘟疫论。发病类型:1新感温病。2伏邪温病。新感伏邪成因感邪后立即发病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病机传变初起病邪在表,或自表入里由浅至深传变。伏邪自里而发,或由里达表,或进一步内陷深入,若伏邪不能外达,或邪透不尽,则病难速愈。证候特点初起即现表证,而无里热证。初起即现里热证,如无外感引发,则无
18、表证。治疗初起以解表透邪为主。初起以直清里热为主。临床意义:阐明了温病初起不同的发病类型。区分病势的浅深轻重。提示了病机的传变趋势(新感:从表解或表入里。伏邪:由里达表,继续深入)。确立治疗方法。第三章 温病的辨证掌握纲要卫气营血辨证 掌握:辨证要点(讲义45页) 来源:叶天士温热论讲义257页 温热论第1条:(259页)(1) 温热论第2条:(261页)(8) 温热论第3条:(263页)(2)卫分辨治 温热论第5条:(265页)(4)营血分辨治 应用:辨病分期审证参考文献:张文选.温病辨病分期审证论治体系初探.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2):8三焦辨证辨证要点(讲义49)温热:辨析
19、三焦所属脏腑辨热与阴伤程度湿热:辨湿与热之孰多孰少辨上中下之偏轻偏重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证(一)内经中关于营卫气血的论述。 1.营与卫营: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行于脉内,濡养五脏六腑(内注)。卫:水谷化生的忄票悍之气,是阳气的一部分,行于脉外,布散于肌表,有温养肌肤,司汗孔开合,抵御外邪的作用(卫外)。 2.气与血气: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脏腑组织各种不同的功能;血:与营气同居脉中,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内注)。卫,气行于脉外,气之表者为卫外浅表。营,血行于脉内,营之深者为血内深里。卫分证:卫外功能障碍;气分证:脏腑气机失常。卫为气之浅层,均为功能失常。营分证:营阴损伤;血分
20、证:耗血动血。营为血之浅层(前身),均为实质损害。(二)卫气营血辨证:卫分证:概念: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导致卫气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种证侯类型。 证侯分析:发热微恶风寒:邪正交争,卫阳被遏。头痛:头为诸阳之会,阳热上扰清空。无汗或少汗:汗孔开阖,功能失常。咳嗽:肺气失于宣降。口微渴:津液初伤。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表热之证。 病理:邪郁卫表,肺气失宣,正气抗邪,邪正相争。 辩证特点:发热重恶寒轻,口微渴。 转归:从表解。深入:顺传气分,逆传心包。气分证:概念:凡温邪不在卫分,又未传入营(血)分,以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热炽津伤为主要病机特点的一种证候类型。 来路:1由卫分传入;2直入气分:径入阳
21、明(暑热);湿热直趋中道;伏热内发于气分;营热转出气分(透热转气)。 证侯分析:最常见热盛阳明为例;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大渴,喜凉饮;尿赤,脉洪大(数有力)舌质红,苔黄。 病理: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热炽津伤。 辨证要点: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转归:邪退病愈。深陷营血分。营分证:概念:温邪入营,从实质损害为主要病机变化,从营热阴伤,扰神窜络为主要特点的一种证候类型。 来路:1气分传来(包括湿热化燥);2伏热内发于营分;3表邪乘虚内陷(肺卫递传心包)。 证候分析:1身热夜甚:营热炽盛,营阴损伤。2口干,反不甚渴饮:营阴蒸腾,上潮于口。3心烦不寐,时有谵语:营热扰神(心主血属营,营气通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温病学 讲稿 92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