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虚词助词(91页).doc
《古代汉语虚词助词(9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虚词助词(91页).doc(8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汉语虚词助词-第 83 页古代汉语虚词助詞古代汉语的助词有“者” “所” “之” “是” 1、“者”字结构(动词形容词 数词+者=名词)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好德如好色者”意思是“好德如好色的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記淮阴侯列传)智者,有智慧的人。愚者,愚蠢的人。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往者,过去的事情。来者,将来的事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善之善者,好的当中更好的。此数者,皆用兵之忌也。2、“所”字结构(所+动词形容词=名词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所欲,想要的东西。夺其所憎而
2、与其所爱。(战国策赵策四)所憎,不喜欢的人。所爱,喜欢的人。 “所”字结构指称的对象有时也可以直接出現在“所”字结构的后边,构成“所动词之名词”式偏正结构。例如: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孟子滕文公下)“所”不仅可以与动词构成“所”字结构,也可以与介词构成“所”字结构,“所介詞”结构指称介词宾语所表达的事物。例如: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墨子公输)距,通“拒”。所以,凭借(使用)的方法。附所其他用法名词,处所。夜以火指鼓所。量词,套、座。离宫别院,三十六所。表示大概数目。父去里所,复还。所以:的
3、原因,用来的东西。为所所谓3、“是”作助词,用于动宾倒装结构中,起提宾作用,无实义。这种用法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中,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无乃与”是古汉语中一种表示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恐怕吧”。“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宫之奇谏假道)“将虢是灭”即“将灭虢”的倒装。(唇亡齿寒)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同上)诸君若有意,惟余马首是瞻可也。(冯婉贞)“惟
4、德是依”“惟德是辅”“惟余马首是瞻”分别是“惟依德”“惟辅德”“惟瞻余马首”的倒装,意思分别是“依据于有德者”“只是辅佐有德者”“只要大家看我的马头所向(听我的指挥)就行了”。4、“是”的这种用法,与“之”在下列句子中的用法相似:孔子云:何陋之有?何罪之有?主谓之间值得注意的是: 古代汉语里一个字形表达若干不同的词是很常见的现象,在虚词里尤其多见。代词“者”和助词“者”是两个不同的词。代词“者”的语法分布是“名词+者”,助词“者”的语法分布是“动词形容词数词+者”代词“之”和连词“之”是两个不同的词。连词“之”的语法分布是“定语+之+中心语”。助词“之”的语法分布是“主语+之+谓语”。 代词“
5、其”和助词“其”是两个不同的词。代词“其”和助词“其”是两个不同的词。代词“其”的语法分布基本上是“其+名词”,助词“其”相当于“名词+助词之”,因为这种用法的“其”包含了助词“之”,“其”本身也是谓词性结构指称化的标记,所以把它归入助词。助词“其”的语法分布是“其+动词”古代漢語的助詞有以下四類:(1)韻律助詞;(2)結構助詞;(3)構詞詞綴;(4)構形詞綴。一、韻律助詞漢語的節奏韻律是雙音節音步,這種節奏韻律傾向從很古的時候就有。受這種節奏韻律的影響,古代漢語不僅辭彙上産生了大量的同義連用和偏義複詞等韻律詞,而且也産生了一些主要起襯音或延聲作用的韻律助詞。所以人們通常將韻律助詞稱之爲襯字或
6、湊足音節。雙音節節奏傾向在韻文中表現得尤爲顯著,所以韻律助詞多見於詩經楚辭等韻文,散文中則比較少見。較常見的韻律助詞有“其”“之”“斯”“思”等。例如:(1)心之憂矣,其誰知之?(詩經魏風園有桃)(2)彼人是哉?子曰何其。(詩經魏風園有桃)(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楚辭離騷)以上三例中的“其”或位於句首,或位於句中,或位於句末,都起襯音作用。(4)今此下民,亦孔之哀。(詩經小雅十月之交)按:孔,副詞,很。(5)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孟子梁惠王上)(6)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楚辭離騷)以上三例中的“之”字或在狀語與謂語之間,或在動詞之後,或在兩個賓語之間
7、,都起襯音作用。像“亦孔之哀”“蘭之九畹”這樣的句法形式祗見於詩經楚辭的詩句,不見於散文中,所以這裏的“之”主要起韻律襯音作用。(7)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詩經小雅甫田)(8)彼路斯何?君子之車。(詩經小雅采薇)(9)鹿斯之奔,維足伎伎。(詩經小雅小弁)按:伎(q)伎,行走舒緩的樣子。(10)朱芾斯皇。(詩經小雅采芑)按:芾(f),皮製蔽膝。皇,鮮豔明亮。以上四例中的“斯”或位於定語與中心語之間,或位於主語與謂語FS:PAGE之間,都是起襯音作用。(1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12)思皇多士,生此王國。(詩經大雅文王以上兩例中的“思”或位於句首,或位於句
8、末,都起襯音作用。二、結構助詞結構助詞是在句法結構中起結構標記作用的助詞。古代漢語的結構助詞有兩類,一類是領屬結構助詞,分佈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起標記領屬或限制關係的名詞性向心結構的作用,另一類是凸顯結構助詞,分佈在前置賓語之後或主語之後,起標記並凸顯前置賓語或主語的作用。領屬結構助詞最常見的是“之”。例如:(1)麟之角,振振公族。(詩經周南麟之趾)(2)疾不可爲也,在肓之上,膏之下。(左傳成公十年)(3)齊景公有馬千乘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論語季氏)“斯”偶爾也有這種用法。例如:(4)螽斯羽,詵詵兮。(詩經周南螽斯)按:螽(zhng),蝗蟲。詵詵(shn),衆多的樣子。在古代漢語裏,主謂
9、結構如果在句子中充當一個句法成分,比如主語、賓語、判斷句的謂語或時間狀語,或者在一個複句中充當不能自足的分句,那麽這個主謂結構的主語和謂語之間要加一個領屬助詞“之”,使原來的主謂結構變成一個領屬性的偏正結構。通常人們管這種用法的“之”叫做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例如:(5)汝忘君之爲孺子牛而折其齒乎?(左傳哀公六年)按:此例加“之”的主謂結構作句子的賓語。(6)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論語雍也)按:赤,公西華。孔子的學生。此例加“之”的主謂結構作時間狀語從句。(7)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已。(孟子梁惠王上)按:此例加“之”的主謂結構作句子的主語。(8)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左傳宣公十五年)按:
10、此例加“之”的主謂結構作讓步複句的分句。下面各例中的“之”字也是結構助詞,其作用與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是一樣的,但是句子卻是自足的,獨立的: (9)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詩經鄭風褰裳(10)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詩經周頌維天之命)(11)子西曰:“勝如卵,余翼而長之。”勝聞之,曰:“令尹之狂也!得死乃非我。”(左傳哀公十六年)(12)(伊尹)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孟子萬章下)(13)虞卿聞之,又入見王曰:“危矣,樓子之爲秦也!”(戰國策趙策三)這些例子顯示:“之”所在的句子都是感歎句,“之”的作用就是使所在的感歎句在形式上
11、變成一個不自足的句子,以此來凸顯句子的感歎語氣。凸顯結構助詞有“之”“是”“寔(實)”“斯”“茲”“彼”“焉”等,“之”“斯”“茲”“彼”“焉”起標記並凸顯前置賓語的作用,“寔(實)”起標記並凸顯主語的作用,“是”則既可以標記和凸顯賓語,也可以標記和凸顯主語。“之”用來標記和凸顯前置賓語,最爲常見。例如:(1)吾斯之未能信。(論語公冶長)(2)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論語陽貨)(3)我,周之自出,至於今是賴。(FS:PAGE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按:此例介詞“自”的賓語“周”前置。也常常與語氣副詞“唯(惟)”配合使用,構成“唯(惟)賓語之動詞”格式,或與疑問代詞“何”配合構成“何賓語之動詞
12、”格式凸顯結構。例如:(4)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尚書無逸)按:從,通“縱”。(5)是夫也,將不唯衛國之敗,其必始於未亡人。(左傳成公十四年)(6)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7)虢多涼德,其何土之能得?(左傳莊公三十二年)按:涼,薄。“斯”標記和凸顯前置賓語比較少見,“茲”“彼”“焉”都偶爾一見。例如:(8)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尚書金縢)(9)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啓行。(詩經大雅公劉)(10)苟有履衛地、食衛粟者,昧雉彼視。(公羊傳襄公二十七年)按:昧,割也。“昧雉彼視”猶“昧雉是視”。(11)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左傳隱公六年)“寔(實)”標記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虚词 助词 9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