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其历史特征总结(5页).doc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其历史特征总结(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其历史特征总结(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其历史特征总结-第 5 页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其历史特征总结1、赋税制度的沿革春秋时期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 、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客观上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秦汉赋税: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和口赋(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徭役、兵役。汉初统治者
2、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北魏租调制: 均田制下的受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租:田租,缴纳谷物调:户税,缴纳布或者帛隋唐: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3、指导思想:轻徭薄赋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庸”, 纳绢代役即为庸,也叫输庸代役。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作用:A、以庸代役,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开垦大量荒地,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D、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唐中后期:两税法。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
4、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实施两税法。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内容:A、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B、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C、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D、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E、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两税法提出,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
5、量出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这次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作用:A两税法统一了税制,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B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惟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D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赋税 制度 沿革 及其 历史 特征 总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