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感应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大学毕业论文(36页).doc
《中频感应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大学毕业论文(3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频感应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大学毕业论文(36页).doc(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频感应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大学毕业论文-第 30 页中频感应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摘 要:通过对中频感应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可以更精确的对温度进行控制,从而得到电源功率与温升的最佳方案,使电能得到最高效的利用,从而在最快的时间内达到所需要的最准确的温度,减少工件的废品率,并提高生产效率。本文运用电磁学及热学的知识,研究中频感应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电源输出功率与被加热材料电涡流的关系;电涡流与发热量的关系;发热量与温升的关系。从而得出电源的输出功率与被加热材料温升的电-热学模型。数学模型中运用金属材料学的知识考虑材料电阻、比热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影响,得出在这些条件影响下
2、的数学模型。简化得出的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为一阶惯性系统。以某中频感应加热炉为例,计算各环节的数学关系并建立其温度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这些研究工作为系统的仿真、技术培训及控制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关键词:中频感应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数学模型;感应线圈;涡流;发热量;温升The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about medium frequency induction heating furnaceAbstract:Based on the medium frequency induction heating furna
3、ce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modeling, can be more accurate temperature control, so as to obtain the power and temperature rise is the best solution, so that electricity can be the most efficient use, resulting in the fastest tim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ost accurate temperature, reduce the rejec
4、t rate, and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electromagnetic and thermal knowledge, study of the medium frequency induction heating furnace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power supply and the material to be heated electric eddy current; eddy current and heat; heat and temperature
5、relationship. Thus the power output and the material to be heated temperature electro thermal model. A mathematical model using metal material science knowledge considering material, heat resistance changes with temperature effects obtained in these conditions, mathematical model. Simplify the heati
6、ng furnace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as an inertial system. A medium frequency induction heating furnace as an example, the mathema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lculated to establish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The research on the system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
7、or simulation, technical training and Control optimization theoretical basis .Keywords:Medium frequency induction heating furnace;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Mathematic model;Induction coil;Eddy current;Calorific value目 录1 绪论11.1 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11.2 感应加热炉的作用11.3 数学模型和一般建模方法21.3.1 数学模型的定义及分类21.3.2 一般的建模方法31
8、.4 常规加热炉的数学模型41.4.1 简易的加热炉温度系统数学模型41.4.2 连续加热炉的数学模型5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61.6 论文安排72 中频感应加热炉系统结构分析82.1 中频感应加热炉系统总体结构82.2 中频电源的结构分析92.3 加热炉的结构分析102.4 被加热材料的输送装置113 中频感应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123.1 中频感应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的结构123.2 加热炉感应线圈的数学模型133.2.1 温度对加热炉感应线圈电阻的影响133.2.2 线圈电流与电源输出功率的关系153.2.3 电源输出功率与线圈磁感应强度的关系163.2.4 感应线圈数学模型
9、的简化173.3 被加热材料涡流的数学模型173.3.1 感应线圈与被加热材料涡流的关系173.2.2 被加热材料涡流的简化数学模型183.3 被加热材料涡流与热功率的关系模型183.4 被加热材料电阻率随温度变化对系统的影响193.4.1 材料被加热部分受温度影响下的电阻193.4.2 受温度影响下的的简化值203.4.3 电阻随温度变化对材料涡流的影响213.4.4 电阻随温度变化对材料自发热的影响213.5 热功率与发热量的关系223.5.1 传送速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223.5.2 材料发热量的数学模型223.5.3 传送速度为时材料发热量的数学模型233.6 被加热材料出口温度的数学模
10、型233.6.1 发热量与出口温度的关系233.6.2 出口温度的简化数学模型及传递函数243.6.3 材料比热随温度变化对材料导热的影响253.7 中频感应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73.7.1 温度控制系统的框图273.7.2 中频感应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83.7.3 中频感应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的S传递函数283.8 本章小结294 某型号的中频感应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数学模型304.1 某型号中频感应加热炉结构304.2 A加热炉各参数及说明304.3 A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24.3.1 A加热炉感应线圈的数学模型324.3.2 A加热炉材料涡流的数学模型324.3
11、.3 A加热炉材料涡流与热功率的关系334.3.4 A加热炉I材料(自发热)环节的传递函数334.3.5 A加热炉材料(热导)环节模型334.3.6 A加热炉的数学模型335 总结与展望35参考文献361 绪论1.1 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感应加热的基础是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即交变的电流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使导体周围产生感应磁场,被加热的材料(即坯料)的内部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电涡流,依靠这些涡流的能量达到加热目的。感应加热的过程实际上是电磁感应过程和热传导过程的综合体现。其中,电磁感应过程具有主导作用,它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热传导过程。热传导过程中所需要的热能量实际上是由电磁感应过程中
12、所产生的涡流功率所提供。感应加热所遵循的主要依据是电磁感应、“趋肤效应”、和热传导这3项基本原理1。任一导体通过电流时,在其周围都会同时产生磁场。当线圈中的电流是交变电流时,在线圈内部和周围就产生一个交变的磁场。在感应加热时,置于感应线圈内的工件就被这个交变磁场的磁力线所切割。在工件的内部产生电涡流(工程上规定从导体表面到电流密度为导体表面的1/e0.368的距离为趋肤深度2,即电涡流只产生在距导体表面深度为的区域),使工件表面温度升高,达到加热的效果。而工件内部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进行加热的,表面温度高于内部的温度,所以他们之间进行温度的融合而使工件表芯温度近似相等。中频感应加热炉温度控制系
13、统的工作原理是,系统根据设定的加热温度、生产的线速度等参数,把加热材料所需的热能换算成电能,根据所需的电功率设定整流电压,然后由电压电流双闭环系统控制晶闸管完成直流电压的调节。逆变器为自激系统,不可调。这样系统就把电能转变成热能,使材料加热到所需的温度。1.2 感应加热炉的作用其主要应用有1:有色金属的冶炼,金属材料的热处理,锻造、挤压、轧制等型材生产的透热,焊管生产的焊缝;各种机械零件的淬火,以及淬火后的回火、退火和正火等热处理的加热;罐头以及其他包装的封口;电子管真空除气的加热。因此感应加热的应用十分广泛,它最大的特点是将工件直接加热,优点是工人劳动条件好、工件加热速度快、温度容易控制、加
14、热过程中不会混入金属杂质及金属损耗小、易于实现自动化和在线生产、生产效率高等。感应加热属非接触加热方式,能提供高的功率密度,在加热温度和深度上有高度灵活的选择性,能在各种载气(空气、保护气、真空)中工作 ,损耗极低,不产生任何物理污染,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针,是绿色环保型加热工艺之一。加热炉的种类很多,其中感应电炉按结构分,有坩埚式(通常称无芯感应电炉)和沟槽式(通常称有芯感应电炉)两大类。沟槽式又可分为卧式和立式。感应加热炉有工频、中频和高频之分,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中频感应加热炉。感应电源按频率范围可分为以下等级:500Hz以下为低频,110KHz为中频,20KHz以上为超音频和高频。中频感
15、应加热炉一般采用的频率范围为0.58KHz。我们所研究的感应加热炉为有芯中频感应加热炉,其额定功率为400KW。目前感应加热制造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汽车制造业,今后现代冶金工业将对感应加热有较大需求。尤其是现在国内感应淬火工艺装备制造业也日益扩大,产品品种多,原来需要进口的装备,逐步被国产品所取代,在为国家节省外汇的同时,发展了国内的相关企业。如今,感应加热与可控气氛热处理、真空热处理少无氧化技术已成为热处理技术的发展主流。1.3 数学模型和一般建模方法1.3.1 数学模型的定义及分类所谓数学模型3(Mathematical Model)是指通过抽象和简化,使用数学语言对实际现象的一个近似刻画,
16、以便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所研究的对象。数学模型也不是对现实系统的简单模拟,它是人们用以认识现实系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数学模型是对现实对象的信息通过提炼、分析、归纳、翻译的结果。它使用数学语言精确地表达了对象的内在特征。通过数学上的演绎推理和分析求解,使得深化对所研究的的实际问题的认识。 例如,描述人口随时间的增长过程的数学模型,尽管由于它忽略了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和自然界的约束条件等许多与人口增长有关的因素,相对于实际人口的动态来说大大的被简化了,虽然这个数学模型有一定的偏差,但是他所揭示出的人口指数增长的结论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严酷事实。这种应用知识从实际课题中抽象、提炼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就称
17、为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不论是用数学方法在科技和生产领域解决哪类实际问题,还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形成交叉学科,首要的和关键的一步是建立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并加以计算求解。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可谓是如虎添翼。 数学模型主要是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一个好的模型不在于它使用了多么高深的数学,而是要用较强的实际背景,最好是直接针对某个实际问题。模型应该经过实际检验表明是可以接受的,他应该能让我们对所研究的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应该是尽可能的简单以利于使用者理解和接受。数学模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分类。按照模型的应用领域可以分为数量经济模型、医学
18、模型、地质模型、社会模型等,更具体有人口模型、交通模型、环境模型、生态模型等。数学模型的初衷是洞察源于数学之外的事物或系统。通过选择数学系统,建立原系统的各个部分与描述其行为的数学部分之间的对应,达到发现事物运行的基本过程的目的。因此,通常也有如下的分类。1. 观察模型和决策模型;2. 确定型模型和随机型模型;3. 连续模型和离散模型;4. 解析模型和仿真模型。1.3.2 一般的建模方法建立一个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实验归纳的方法,即根据测试或计算数据,按照一定的数学方法,归纳出问题的数学模型;另一种是理论分析的方法,即根据客观事物的本身性质分析因果关系,在适当的假设下用数
19、学工具描述其数量特征。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为: 1. 建模准备 首先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的目的搜集建模必需的各种信息如现象、数据等,尽量弄清对象的特征,由此初步确定用哪一类模型,总之是做好建模的准备工作情况明才能方法对,这一步一定不能忽视,碰到问题要虚心向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请教,尽量掌握第一手资料. 2. 建模假设 根据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合理的简化,用精确的语言做出假设,可以说是建模的关键一步一般地说,一个实际问题不经过简化假设就很难翻译成数学问题,即使可能,也很难求解不同的简化假设会得到不同的模型假设作得不合理或过份简单,会导致模型失败或部分失败,于是应该
20、修改和补充假设;假设作得过分详细,试图把复杂对象的各方面因素都考虑进去,可能使你很难甚至无法继续下一步的工作通常,作假设的依据,一是出于对问题内在规律的认识,二是来自对数据或现象的分析,也可以是二者的综合作假设时既要运用与问题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又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善于辨别问题的主次,果断地抓住主要因素,舍弃次要因素,尽量将问题线性化、均匀化经验在这里也常起重要作用写出假设时,语言要精确,就象做习题时写出已知条件那样3. 模型建立 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常量和变量)之间的等式(或不等式)关系或其他
21、数学结构这里除需要一些相关学科的专门知识外,还常常需要较广阔的应用数学方面的知识,以开拓思路.当然不能要求对数学学科门门精通,而是要知道这些学科能解决哪一类问题以及大体上怎样解决相似类比法,即根据不同对象的某些相似性,借用已知领域的数学模型,也是构造模型的一种方法建模时还应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尽量采用简单的数学工具,因为你建立的模型总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而不是只供少数专家欣赏.4. 模型求解 可以采用解方程、画图形、证明定理、逻辑运算、数值计算等各种传统的和近代的数学方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5. 模型检验 把数学上分析的结果翻译回到实际问题,并用实际的现象、数据与之比较,检验模型的合理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频 感应 加热炉 温度 控制系统 数学 建模 大学毕业 论文 3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