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动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16年度动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度动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ppt(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 动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第一节 动物肝脏中的毒素,动物肝是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和叶酸的营养食品,但动物肝同时也含有胆固醇及胆酸等对营养吸收不利的成分。 肝脏是动物的主要代谢器官,含有多种复杂的成分,有些成分过量可引起各种不良反应。,一、胆酸 熊、牛、羊、山羊和兔等动物肝中的胆酸是胆酸(bile acids)、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和牛磺胆酸(taurocholic acid)的混合物。 其中牛磺胆酸的毒性最强,脱氧胆酸次之。 现在普遍用作食物的猪肝并不含足够数量的胆酸,因而极少出现毒性作用。但是当大量食用,特别是处理不当时,可能会产生中毒症状。,图4-1 胆酸的结构
2、,牛磺胆酸(TaurocholateAcid,TCA) 是一种常见的结合型胆汁酸,由胆酸的羧基与牛磺酸的氨基以酰胺键结合而成。,牛磺胆酸对心脏、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溶血作用、细胞毒作用、致癌作用,可损伤细胞DNA。牛磺胆酸具有的毒性作用可引起多种脏器功能损害,以肝肾最为常见。 除此之外,许多动物研究发现,胆酸、牛磺胆酸的代谢物脱氧胆酸对人类的肠道上皮细胞癌如结肠、直肠癌有促进作用。,一)胆汁酸的细胞毒作用 胆汁酸是一种两性极性物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110mmol/L),使生物膜的磷脂和蛋白质脱落,致膜损害,引起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进而导致细胞死亡。 1.细胞能量衰竭 2.氧自由基作用,二
3、)胆汁酸的急慢性毒性作用 1.急性毒性作用:一次管饲15%胆酸钠4.8ml/kg,鼠会在24h内死亡。这说明大剂量胆汁酸有急性毒性作用。 2.慢性毒性作用: (1)心脏功能抑制 (2)动脉血压影响 (3)免疫抑制作用 (4)致癌作用 (5)细胞凋亡作用,二、维生素A 是一类具有视黄醇生物活性的物质。维生素A1多存于哺乳动物及咸水鱼的肝脏中,而维生素A2常存于淡水鱼 的肝脏中。由于维生素A2的活性比较低,所以通常所说的维生素A是指维生素A1。 维生素A存在于动物性脂肪中,主要来源于肝脏、鱼肝油、蛋类、乳类等动物性食品中。植物性食品中不含VA,但在深色果蔬菠菜、苜蓿、豌豆苗、红心甜薯、胡萝卜、青椒
4、、南瓜等中含有胡萝卜素,它在人体内可转变为VA,故称为VA原。,正常需要: 1、对维生素A的建议每日摄取量,就一般成年男性而言,1000RE(或5000IU)即可防止不足。 2、1015岁少女建议每日摄入量为4600国际单位。 3、16岁以上的女性建议每日摄入量为4200国际单位。 4、成年人每日需吃约85个柠檬方可满足需要;成年人每日只需吃1/2根胡萝卜,或1片芒果,或1根芦笋即可满足需要; 5、孕妇需特别注意其安全用量,以免产生畸形儿。怀孕期间最初摄取量不建议增加。 6、哺乳期女性,在前6个月中可额外增加2500国际单位;后6个月额外增加2000国际单位。,吸收代谢: 维生素A进入消化道后
5、,在胃内几乎不被吸收,在小肠与胆汁酸脂肪分解产物一起被乳化,由肠粘膜吸收。维生素A人体储存量随着年龄递增,至老年期明显低于年轻人,不同性别储存量也不同。维生素A在体内的平均半减期为128154天,在无维生素A摄入时,每日肝中损失(分解代谢)率约为0.5%。,毒性: 每克鲨鱼肝中含维生素A 10450国际单位,每克狗肝中含维生素A 70000国际单位,而成人一次摄入维生素A 50万国际单位,儿童一次摄入30万国际单位即可引起中毒。狗等动物肝脏中的维生素A耐热,易于吸收,一次摄入狗肝7080克可致中毒。 成人连续几个月每天摄取50000IU以上会引起中毒现象。 幼儿如果在一天内摄取超过18500I
6、U则会引起中毒现象。 许多研究显示皮肤癌、肺癌、喉癌、膀胱癌和食道癌都跟维生素A的摄取量有关;不过这些研究仍待临床更进一步的证实其可靠性。,中毒表现: 多数在进食后38小时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面部潮红、结膜充血,严重者出现嗜睡、尿黄、肝脾肿大、黄疸等。部分患者有结膜出血、瞳孔轻度扩大、视物模糊、畏寒、发热、心动过速等。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100克。多饮水。口服维生素B、C。出现中毒表现者需尽快到医院就诊。,第二节 海洋鱼类的毒素,对东南亚,日本,太平洋岛国和南欧国家的居民,海洋鱼类是他们摄取蛋白质的最重要来源。,一、鲭鱼中毒,在非冰冻下贮
7、存而导致鱼类的细菌性分解是食用海洋鱼类中毒的主要原因。鱼的蛋白质含量比较丰富,比其他动物组织更易腐败,故对微生物的侵入也很敏感.海洋鱼类腐败变质后将产生一定数量的组胺(Histamine),该物质为强生物活性物质,摄入后使机体发生中毒,是食品中较为重要的不安全因素。在海产品中,鲭鱼亚目(Scobroid)的鱼类(如青花鱼,金枪鱼,蓝鱼和飞鱼等)在捕获后易产生组胺,所以,海产品中毒常常与这些种群有关,并称为鲭鱼(Scombriod)中毒。其他鱼类如沙丁鱼,凤尾鱼和鲱鱼中毒也与组胺有关。,这些鱼体内含有较高的组氨酸,组氨酸经脱羧酶作用强的细菌,如链球菌、沙门氏菌、摩氏摩根菌或无色菌等作用下,脱羧基
8、产生组胺。青花鱼、金枪鱼、沙丁鱼等在37放置96h即可产生1.63.2mg/g的组胺,在同一情况下鲈鱼可产生0.2mg/g组胺,鲤鱼、鲫鱼等淡水鱼产生的仅仅为1.21.6mg/kg。 国家规定,鲐鱼中组胺含量小于100毫克/100克,其他鱼类体内组胺含量小于30毫克/100克。,毒性: 组胺对人类的口服毒性较低,经口摄入多达180mg没有观察到效应。一般引起人体中毒的组胺摄入量为1.5mg/kg体重,与个体对组胺的敏感程度有关。一定量组胺可引起敏感人体的过敏反应,导致心血管及神经系统毒性。腌制咸鱼时原料不新鲜或腌不透时含组胺较高,食用后可引起中毒。,中毒表现:食后迅速出现脸红、头晕、头痛、心慌
9、、心率快、胸闷及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可有眼结膜充血、瞳孔扩大、视物模糊、面部肿胀、口和舌及四肢发麻、荨麻疹、血压下降等。多数患者恢复较快。一般没有后遗症,死亡也很少发生。 紧急处理:治疗首先催吐、导泻以排出体内毒物;抗组胺药能使中毒症状迅速消失,可口服苯海拉明、扑尔敏,或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同时口服维生素C。,中毒预防 主要是防止鱼类腐败变质。腌鱼时要劈开鱼背,并用25%以上的食用盐腌制。食用鲜、咸的青皮红肉类鱼时,烹调前应去内脏、洗净,切段后用水浸泡几小时,然后红烧或清蒸,酥闷。不宜油煎或油炸,可适量放些雪里红或红果,烹调时放醋,可以使组胺含量下降。,二、雪卡鱼中毒,雪卡鱼中毒泛指食用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度 动物 类食品 中的 天然 毒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