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传统文化专题(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传统文化专题(10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传统文化专题-第 11 页中考传统文化专题补充资料对联一、命题思路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最近这几年的中考试卷中,跟对联相关的题目屡见不鲜,必须要引起重视。经常出现的题型如下:1应对型:直接给上联对下联,考查学生对对联这种文学样式的掌握程度。如:(2013德阳)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上联:传承文明,营造书香社会。下联: , 。答案示例:播种知识,享受智慧人生(结构词性相对即可,不管平仄)2组合型
2、:既考查学生的对联知识,又考查课文或其它文化知识,知识点覆盖面较大。如:(2013雅安)下列对联与文化名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为古今中外君民立允极, 合诗书礼易春秋集大成。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翁去千余载, 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 亭影不孤。萃父子兄弟于一门, 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 千变纵横识共源。A. 孟子 诸葛亮 欧阳修 “三苏”B. 孔子 诸葛亮 欧阳修 “三苏”C. 孟子 诸葛亮 范仲淹 “三苏”D. 庄子 刘备 王安石 “三苏”正确答案:B3对联判断型:考查学生对对联的判断,主要是对对仗手法的判断。如:(2012山西)下列拟写的对联不符合对偶的一项是( ) A
3、旗开得胜 B风云三尺剑 C室雅何须大 D竹菊梅兰可养性 马到成功 花鸟一床书 花香不在多 琴棋书香养耐性正确答案:D4删改变化型:把原联增添删改,或变化部分词语,考查学生对联常识和灵活变通能力。如:(2012宜昌)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时,有人曾强迫灵谷老人给汪精卫送过一幅对联。内容是:“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当时人们无不称赞这副对联写得词工句丽,是歌德颂才的佳作,可不久就有人发现这是灵谷老人利用汉字谐音双关,借联刺奸的隐语。请你把上下联各改动两个字,以还原这幅对联的真正意思: 上联: ;下联: 。答案示例:昔具该死之德,今有汉奸之才5语境运用型:给出一定的语境,考查学生对联知识和对语
4、境中重要信息的提取能力。如:(2013包头)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任选一题) (2)小明去广州旅游,恰逢广州旅游局征集广州各景区的宣传对联。其中,一句“黄花岗前看黄花,花开报秋至”的上联引起了小明的兴趣,但他一时并没有想出合适的下联。次日清晨,小明来到了白云观游玩,他望着白色的云雾渐渐散去,太阳徐徐升起,立刻对出了下联: , 。答案示例:白云观里望白云,云散见日升。6选择型:这类题型最为常见,难度也最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如:(2012丹东)某语文老师为党的九十一华诞献礼,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蛟龙入海长民族志气”。请选出能够作为下联的语句( ) A.神舟飞天扬国家声威 B
5、.天宫对接显民族风范 C.嫦娥奔月展神州风采 D.航母漂洋彰中国威力正确答案:A二、对联解题技巧要想在中考卷中做好对联类试题,首先应当了解对联的一般常识,掌握这种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学形式的特征。对偶是对联最基本的修辞手法。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3. 意义相关。上下联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节奏相合。上下两联的停顿位置是相同的。 5.平仄相协。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
6、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6. 结构相应。上下两联的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作“宽对”的要求。应该注意:须得体,要自然,求工整,忌重复。其次,还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注意积累各种文学文化知识,诗词名篇、文化典故等等。例如:(2011温州)温州江心寺正门的楹柱上有一副对联,大意是“浮云早晨来会聚,每天早晨来会聚,早晨会聚后早晨飞散了;潮水常涨,时常上涨,时常上涨后时常消退”。根据对联大意,用“”给此联断句。 上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下联:潮长长长长长长长
7、长消。答案:上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下联: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思路分析:该联巧妙地运用了汉语一字多音、多义和谐音的特点,形成了多种读法。上联八个“朝“字的二、五、七字读“cho”,作“朝见”解,其余都读作“ zho”,作“早晨”解;下联八个“长”字的二、五、七字读“zhng”,作“涨”解,其余都读作“chng”,作“常”解。照此理解,不难得出答案。又如:(2013白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祖国语言博大精深。请参加“走进对联”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一:小组合作,搜集资料,介绍对联。下面是王芳同学搜集到的资料,请你选择可用资料,写一段介绍对联的文字,不少于80字。资料: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
8、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对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律诗既讲究平仄、押韵,又讲对仗。答: 答案示例: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它要求对仗工
9、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思路分析:本题考点为对所给材料中有效信息的提取,同时也让考生关注到对联的相关知识。很显然,第句和对联没有必然关系,可以忽略,剩下的几句,挑出主要信息,对对联这种文学样式做一个简单介绍即可。活动二:同学们收集了不少对联,要在校刊上刊载,请你把下列对联按春联、婚联、挽联、行业联的顺序排列。红莲开并蒂 彩凤喜双飞白雪抚人片片醉 红梅舒枝点点春百草回春争鹤寿 千方着意续松年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正确的顺序是: 正确答案:思路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对联内容的理解,难度不大。活动
10、三:交流发言。写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副对联(试卷上的除外,写律诗中的颔联或颈联也可),并做赏析。对联: 赏析: 对联示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赏析示例: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对仗工整,叠词运用巧妙。思路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学生平时的文学文化积累。这就要求考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能够多记忆一些名句名篇,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
11、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古诗中的节令1人日。正月初七日。在古诗中,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
12、思家、想友的感情。例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中“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2.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如辛弃疾在青玉案中是这样描写元宵景色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3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4寒食。清明前一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大致在当春二月,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寒食节禁火三日,换新火种。例如唐代韩
13、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5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6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如杜甫丽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7端午。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后来人们就在此日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8七夕。七月七日,传说在这一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如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9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10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
14、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中所写: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11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是古人认为的阴极阳生之时。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12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古代称谓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
15、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3、称对方的字、号。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多用谦称。例
16、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3、用“地位卑贱”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犬子”等等。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17、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例如: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拙荆”。称自己的孩子为“贱息、犬子”。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把自己的官叫“待罪”。向别人询问叫“拜问”。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例如“蒙、窃、幸、猥、辱、敬、惠、谨”等等。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都是我国古代的礼貌语言,体现了我国古代语言美的优良传统。对人尊称: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
18、对方的母亲。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乔梓:称人父子。昆玉(昆仲):称人兄弟。令侄:称人侄儿。贤契:称自己的学生。高足:称别人的学生。自己谦称: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舍侄:称自己的侄儿。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外子:称自己的丈夫。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小女:称自己的女儿。敝友:称自己的朋友。常用敬词:请:有求于对方。请问:
19、请求对方解答问题。赐教:请人给予指教。高见(高论):称对方的看法,见解。贵姓(尊姓)大名:询问对方姓中。贵庚(芳龄):询问对方年龄。高寿(高龄)用于问老年人的年龄。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称对方的住处。拜望:探望。拜访:访问。拜托:托人办事。拜辞:告别。敬请:恭敬地请求。恭候:恭敬地等候。光临:客人到来。光顾(惠顾):商店欢迎顾客前来。晚安:晚上道别。奉陪:陪伴。(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的用“奉字”)奉送:赠送。奉还:归还。奉告:告诉。奉劝:劝告。奉养:侍奉和赡养(尊亲)。恭喜:祝贺对方已经取得成功。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赠人时用此辞,表示请对方指教。斧正(指正):请人对自己的诗文、书画
20、、作品加以修改、指教。常用客气语:恕:请求别人谅解,不要计较。有劳:用于拜托或答谢对方帮助做事。相扰:打扰。难为:感谢对方的帮助。久仰:敬仰思慕已久。久违:很久未见。劳驾:用于请对方做某事。劳神:耗费精神。借光:请人给予方便。包涵:请人宽容或原谅。指教:敬请指教。多谢:很感谢。失敬:责备自己礼貌不周。失礼:自己感到礼貌不周。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别人。留步:请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年龄的代称:古人对于不同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如: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者无成。”这里
21、的“白首”代称老年。垂髻: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髻”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把“束发”代称成童的年龄。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成童:古时称男子年达十五为“成童”。礼心内侧:“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又,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
22、。”可见,成童到底是几岁,也有不同的说法。豆蔻:女孩子十三、四岁。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破瓜:旧时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称16岁为“破瓜”,在诗文中多用于女子。又因八乘八为六十四,也称64岁为“破瓜”。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论语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之语,后来就以“而立”代称30岁,以“不惑”代称40岁,以“知命”为50岁的代称,以“耳顺”为60岁的
23、代称。古稀: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就拿“古稀”为70岁的代称。耋: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耄: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期颐:礼心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在也;颐,养也。”礼貌用语: 初次见面曰:久仰;好久不见曰:久违;请人原谅曰:包涵;请人收礼曰:笑纳;向人询问曰:动问;表示谢意曰:多谢;别人欲行曰:慢走;请受邀请曰:赏光;领受情谊曰:承情;分手告别曰:回见;晚上道别曰:晚安;未能亲迎曰:失迎;礼貌不周曰:失敬;要求回信曰:赐复;请人指教曰:赐教;征求意见曰:不吝;拜托答谢曰:有劳;请人任职曰:屈就;受人指教
24、曰:叼教;请主人别送行:止步;自己作品给别人看:教正、斧正;请求接受赠品曰:赏脸;动问长辈年岁曰:高寿、贵庚。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符号叫地支。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纪表”。前人有云:“天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可见称为干支的原始用意。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456789012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5、45678910110123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如:公元2015年,用该年尾数5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然后,用2015除以12得余数为11。用余数11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未”。那么,公元2015年则为干支历乙未年。再如:公元1861年,用尾数1查天干为“辛”,用1861除以12得余数为1,再用余数1查找地支为“酉”。那么,公元1861年则为干支历辛酉年。如果某一年的尾数为0或者用该年除以12的余数为0,则取天干中的第0位“庚”和地支中的第0位“申”。如:公元120年,尾数0则取天干中的“庚”;除以12余数为0,则取地支中的第0位“申”。那么,公元120年则为庚申年。另外,如果公元纪年是单个数字,就用该数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即可。如:公元6年,则在天干、地支中找出6相对应的“丙”和“寅”,那么该年则为丙寅年。公元8年则为戊辰年。公元11年,则取尾数1对应的天干中的“辛”和11对应的地支中的“未”。那么,该年则为辛未年。公元12年则为壬申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