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28.2010室温拉伸.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GBT228.2010室温拉伸.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T228.2010室温拉伸.ppt(1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B/T 228.1-2010 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第1部分: 室温试验方法宣贯,主要技术内容 试验速率模式 金属拉伸试样 拉伸试验的基本概念,宣贯内容,一、GB/T 228.1-2010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主要技术内容,GB/T 228.1-2010与GB/T 228-2002主要区别 增加了方法A应变速率控制方法; 修改了试验结果的数值修约方法; 将原始横截面积的最小值改为平均值; 符号变更; 增加了对于上、下屈服强度位置判定的基本原则; 增加了拉伸试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A计算机控制拉伸试验机使用时的建议;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F考虑试验机刚度后估算的
2、横梁位移速率方法。,GB/T 228.1-2010,符号变化,符号变化,GB/T 228.1-2010,引言 两种试验速率的控制方法。第一种方法A为应变速率(包括横梁位移速率),第二种方法B为应力速率。方法A旨在减小测量应变速率敏感参数时试验速率的变化和减小试验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GB/T 228.1-2010,上屈服强度(ReH)和下屈服强度(ReL)的测定 标准中11、12条规定: 上屈服强度ReH可以从力-延伸曲线图或峰值力显示器上测得:定义为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力值对应的应力。 下屈服强度ReL可以从力-延伸曲线图测定,定义为不计初始瞬时效应时屈服阶段中的最小力值对应的应力。,GB/T
3、 228.1-2010,上屈服强度(ReH)和下屈服强度(ReL)的测定 方法1:图解方法 应采用不劣于1级准确度的引伸计,引伸计标距不小 于标距的一半: 应采用1级或优于1级准确度的试验机; 试验时,可以记录力-延伸曲线或力-位移曲线方式。 采用自动测定方法时,相应地采集力-延伸或力-位移数 据。,GB/T 228.1-2010,上屈服强度(ReH)和下屈服强度(ReL)的测定 方法A: a)在直至测定ReH应按照规定的应变速率 。这一范围需要在试样上装夹引伸计,消除拉伸试验机柔度的影响,以准确控制应变速率。(对于不能进行应变速率控制的试验机,根据平行长度估计的应变速率 也可用。 应变速率
4、应尽可能保持恒定。在测定这些性能时, 应选用下面两个范围之一: 范围1: =0.00007s-1,相对误差20% 范围2: =0.00025s-1,相对误差20%(如果没有其他规定, 推荐选取该速率),GB/T 228.1-2010,上屈服强度(ReH)和下屈服强度(ReL)的测定 方法A: b)对于不连续材料,应选用根据平行部分估计的应变速率 。 上屈服点之后,在测定下屈服强度, 应保持下面两个范围之一的 ,直到不连续屈服结束。 范围2: =0.00025s-1,相对误差20%(推荐选取该速率) 范围3: =0.002s-1,相对误差20%,GB/T 228.1-2010,上屈服强度(ReH
5、)和下屈服强度(ReL)的测定 方法B: 如仅测定上屈服强度,试验时的弹性应力速率应在下表的规定范围内,试验机夹头的分离速率应尽可能保持恒定。 如仅测定下屈服强度,在试样平行长度的屈服期间应变速率应在0.00025/s0.0025/s之间,并尽可能保持恒定。如不能直接调节这一应变速率,应通过调节屈服即将开始前的应力速率来调整,在屈服完成之前不再调节试验机的控制。 任何情况下,弹性范围内的应力速率不得超过下表规定的最大速率。 如在同一试验中测定上屈服强度和下屈服强度,测定下屈服条件应符合标准10.4.2.2的要求。,GB/T 228.1-2010,GB/T 228.1-2010,上屈服强度(Re
6、H)和下屈服强度(ReL)的测定 测定下屈服强度时,要排除”初始瞬时效应影响”。所谓初始 瞬时效应是指从上屈服强度向下屈服强度过渡时发生的瞬时效 应,与试验机加力系统的柔度、试验速率、试样屈服特性和测 力系统惯性守恒等多种因素相关。对于瞬时效应作评定是困难 的。定性地把从上屈服强度向下屈服过渡期间的第一个下降谷 区作为“初始瞬时效应”的影响区。为了避开该区影响,把第1个 下降谷值应力排除不计后,取其之后的最小应力为下屈服强 度,只出现一个谷值情况,该谷值应力为下屈服强度。,GB/T 228.1-2010,上屈服强度(ReH)和下屈服强度(ReL)的测定 上、下屈服强度位置判定的基本原则如下:
7、屈服前的第1个峰值应力判为上屈服强度,不管其后的峰值应力比它大或比它小; 屈服阶段中如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谷值应力,舍弃第1个谷值应力不计,取其余谷值应力中最小值判为下屈服强度; 屈服阶段中呈现平台,平台应力判为下屈服强度;如呈现多个而且后者高于前者的屈服平台,判第1个平台应力为下屈服强度; 下屈服强度一定低于上屈服强度。,GB/T 228.1-2010,上屈服强度(ReH)和下屈服强度(ReL)的测定 上、下屈服强度位置判定的基本原则如下: 为提高效率,可以报告在上屈服强度之后延伸率为0.25%范围内的最低应力为下屈服强度,不考虑任何初始瞬时效应,用此方法测定下屈服强度后,试验速率可以按照1
8、0.3.4增加,试验报告应注明使用了此简捷方法。 注:此规定仅仅适用于呈现明显屈服材料和不测定屈服点延伸率的情况。,GB/T 228.1-2010,上屈服强度(ReH)和下屈服强度(ReL)的测定 方法2:指针方法 采用指针方法测定ReH和 ReL时,在试验测定时要注视试验机测力表盘指针的指示,按照定义判定上屈服力和下屈服力; 当指针首次停止转动保持恒定的力判定为FeL; 当指针首次回转前指示的最大力判定为FeH; 当指针出现多次回转,则不考虑第一次回转,而取其余这些回转指示的最低力判定为FeL; 当只有一次回转,则其回转的最低力判定为FeL。,GB/T 228.1-2010,ReH和ReL测
9、定时应注意的问题: a)当材料呈现明显屈服状态时,相关产品标准应规定或说明测定ReH或ReL或两者。当相关产品标准无明确规定时,测定ReH和ReL 并报告;只呈现单一屈服(屈服平台)状态的情况,测定ReL并报告;如无异议可仅测定ReL并报告。,GB/T 228.1-2010,ReH和ReL测定时应注意的问题: b) 相关产品标准规定了要求测定屈服强度,但材料在实际试验时并不呈现明显屈服状态,此种情况,材料不具有可测的ReH和(或)ReL性能。遇到此种情况,建议测定规定塑性延伸强度(RP0.2),并注明“无明显屈服”。,GB/T 228.1-2010,ReH和ReL测定时应注意的问题: c)如材
10、料屈服期间力既不下降也不是保持恒定,而是呈缓慢增加,只要能分辨出力在增加,尽管增加的量不大,这种状态判定为无明显屈服状态(见下图) d)仲裁试验采用图解方法。,GB/T 228.1-2010,屈服期间力始终持续增加视为连续屈服,GB/T 228.1-2010,规定塑性延伸强度的测定 试验速率要求 测定RP应按照规定的应变速率 。这一范围需要在试样上装夹引伸计,消除拉伸试验机柔度的影响,以准确控制应变速率。(对于不能进行应变速率控制的试验机,根据平行长度估计的应变速率 也可用。 应变速率 应尽可能保持恒定。在测定这些性能时, 应选用下面两个范围之一: 范围1: =0.00007s-1,相对误差2
11、0% 范围2: =0.00025s-1,相对误差20%(如果没有其他规定,推荐选取该速率),GB/T 228.1-2010,规定塑性延伸强度的测定 试验速率要求 如果试验机不能进行应变速率控制,应该采用通过平行长度估计的应变速率 即恒定的横梁位移速率。该速率应依据标准中提出的公式(1)进行计算,应考虑试验机系统的柔度,详见附录F。,GB/T 228.1-2010,规定塑性延伸强度的测定 方法1:常规平行线方法 常规平行线法适用于具有明显弹性直线段的材料测定规定塑性延伸强度。 这种方法采用图解方法(包括自动测定方法),引伸计标距Le1/2L0。引伸计应为1级或优于1级准确度。 试验机测力系统的准
12、确度应不劣于1级准确度。,GB/T 228.1-2010,平行线法测定规定塑性延伸强度,GB/T 228.1-2010,规定塑性延伸强度的测定 由于在试验开始后的初始阶段容易受非线形因素的干扰,使得力-延伸曲线初始部分弯曲,遇到这种情况要对曲线原点进行修正。修正的方法一般是通过对表观弹性直线段反向延长交于延伸轴,即可找到实际原点“O”,见下图。,GB/T 228.1-2010,力-延伸曲线的原点修正(0为真实原点),GB/T 228.1-2010,规定塑性延伸强度的测定 方法2:滞后环方法 滞后环方法适用于不具有明显弹性直线段的材料测定规定塑性延伸强度,对于具有明显弹性直线段情况,不应采用此方
13、法,应采用“常规平行线方法”。因为具有弹性直线段情况下采用了滞后环方法,会使测定的规定塑性延伸强度偏高,原因在于滞后环方法是以卸力线和再次施力线的斜率的近似平均斜率作为参照斜率,而这一平均斜率总是比首次施力的直线斜率小。 采用滞后环方法测定时,测力系统的准确度、引伸计准确度级别和试验时的速率等要求与上述的“常规平行线方法”相同。,GB/T 228.1-2010,滞后环方法测定规定塑性延伸强度,GB/T 228.1-2010,(a),(b),GB/T 228.1-2010,规定塑性延伸强度的测定 曲线原点修正 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拉伸曲线的原点可能需要修正。可以采用 各种方法修正曲线的原点。按照
14、国际标准给出的方法:在曲线图上穿 过其斜率最接近于滞后环斜率的弹性上升部分,划一条平行于滞后环 所确定的直线的平行线,此平行线与延伸轴的交截点即为曲线的修正 原点。其他方法,例如将弹性上升段的走势反向延伸与延伸轴的交 截,交截点作为修正原点。 卸力点的选择 在力降低开始点的塑性应变应略微高于规定的塑性延伸强度RP。较 高应变的开始点将会降低通过滞后环获得直线的斜率。,GB/T 228.1-2010,规定塑性延伸强度的测定 方法3:逐步逼近方法 逐步逼近方法既适应于具有弹性直线段材料,也适用于无明显 弹性直线段材料测定规定塑性延伸强度。在国内已有不少自动测定 系统中采用了这种方法。标准中的附录H
15、给出了这种方法。这种方 法是建立在“表观比例极限不低于规定塑料塑性强度RP0.2的一半”的 假定,这一假定对于常见的金属材料是近似真实的。 采用逐步逼近方法测定规定塑性延伸强度时,测力系统的准确度、 引伸计准确度级别和试验时的速率等要求与上述的“常规平行线方法” 相同。,GB/T 228.1-2010,逐步逼近法测定规定塑性延伸强度,GB/T 228.1-2010,规定塑性延伸强度的测定 逐步逼近法为我国建立,已被国际标准ISO6892-1:2009采纳。 原点修正:由于受非线性因素的影响,拉伸曲线的原点可能需要修正。修正的方法是将弹性上升段的走势反向延伸与延伸轴的交截,交截点作为修正原点。或
16、者以逐步逼近得到BnDn直线与延伸轴的交截点作为曲线修正原点。,GB/T 228.1-2010,规定塑性延伸强度测定时应注意的问题: 当材料呈现无明显屈服状态时,应测定规定塑性延伸强度。当材料呈现明显屈服状态时,应测定ReH和ReL或ReL。 相关产品标准应说明规定塑性延伸的百分率。 按照规定塑性延伸强度的定义,规定塑性延伸强度是规定塑性延伸率所对于的应力。因此,不管在达到规定塑性延伸强度之前是否有高于它的应力出现,均以规定塑性延伸率对应的应力为规定塑性延伸强度。 可以使用自动处理装置或自动测试系统测定规定塑性延伸强度,可以不绘制力-延伸曲线图。,GB/T 228.1-2010,取B点应力为规
17、定塑性延伸强度,GB/T 228.1-2010,规定总延伸强度的测定 试验速率要求 测定Rt应按照规定的应变速率 。这一范围需要在试样上装夹引伸计,消除拉伸试验机柔度的影响,以准确控制应变速率。(对于不能进行应变速率控制的试验机,根据平行长度估计的应变速率 也可用。 应变速率 应尽可能保持恒定。在测定这些性能时, 应选用下面两个范围之一: 范围1: =0.00007s-1,相对误差20% 范围2: =0.00025s-1,相对误差20%(如果没有其他规定,推荐选取该速率),GB/T 228.1-2010,规定总延伸强度的测定 试验速率要求 如果试验机不能进行应变速率控制,应该采用通过平行长度估
18、 计的应变速率 即恒定的横梁位移速率。该速率应依据标准中 提出的公式(1)进行计算,应考虑试验机系统的柔度,详见附录 F。,GB/T 228.1-2010,规定总延伸强度的测定 方法:图解方法 图解方法适用于具有或不具有明显弹性直线段的材料规定总延伸强度的测定。因为采用图解方法测定规定总延伸强度时,在力-延伸曲线上确定规定总延伸力时并不需要以曲线的弹性直线段斜率为基准。 引伸计标距Le1/2L0,引伸计应为1级或优于1级准确度 试验机测力系统的准确度应不劣于1级准确度。,GB/T 228.1-2010,图解方法测定规定总延伸强度,GB/T 228.1-2010,规定总延伸强度的测定 如同规定塑
19、性延伸强度一样,按照规定总延伸强度的定义,规定总延伸强度是规定总延伸率所对于的应力。因此,不管在达到规定总延伸强度之前是否有高于它的应力出现,均以规定总延伸率对应的应力为规定总延伸强度。 一般也需要修正曲线的原点。,GB/T 228.1-2010,抗拉强度的测定 试验速率要求 在屈服强度或塑性延伸强度测定后,根据平行长度而计算得到的横梁位移速率 在下述范围内选择: 范围2: =0.00025s-1,相对误差20% 范围3: =0.002s-1,相对误差20% 范围4: =0.0067s-1,相对误差20%(如果没有其他规定,推荐选取该速率) 如果拉伸试验仅仅是为了测定抗拉强度,根据范围3或4得
20、到的平行长度估计的应变速率适用于整个试验。,GB/T 228.1-2010,GB/T 228.1-2010,GB/T 228.1-2010,屈服点延伸率(Ae)的测定,(a)水平线法,(b)回归线法,GB/T 228.1-2010,屈服点延伸率(Ae)的测定 采用1级或优于1级准确度的引伸计,引伸计的标距应等于或尽量接近等于试样标距(试验报告中应报告引伸计标距)。 试验时的试验速率应按照测定下屈服强度规定的试验速率要求。,GB/T 228.1-2010,最大力塑性延伸率(Ag)和最大力总延伸率(Agt)的测定 试验速率要求 在屈服强度或规定塑性延伸强度测定后,根据平行长度而计算得到的横梁位移速
21、率 在下述范围内选择: 范围2: =0.00025s-1,相对误差20% 范围3: =0.002s-1,相对误差20% 范围4: =0.0067s-1,相对误差20%(如果没有其他规定,推荐选取该速率),GB/T 228.1-2010,最大力塑性延伸率(Ag)和最大力总延伸率(Agt)的测定 方法:图解方法 采用2级或优于2级准确度的引伸计,当最大力总伸长率小于5% 时,建议采用不劣于1级准确度的引伸计,引伸计的标距应等于或尽 量接近等于试样标距。,GB/T 228.1-2010,GB/T 228.1-2010,GB/T 228.1-2010,断裂总延伸率(At)的测定 在用引伸计得到的力-延
22、伸曲线图上测定断裂总延伸。 试验速率同Ag、Agt。当最大力总伸长率小于5%时,建议采用不劣于1级准确度的引伸计,引伸计的标距应等于或尽量接近等于试样标距。,GB/T 228.1-2010,断后伸长率(A)的测定 A:断后标距的残余伸长(Lu-L0)与原始标距(L0)之比的百分率。 对于比例试样,若比例系数k不为5.65,符号A应附以下标注说明所使用的比例系数,例如A11.3。 对于非比例试样,符号A应附以下标注说明所使用的原始标距,以毫米(mm)表示,例如A80mm。,GB/T 228.1-2010,断后伸长率(A)的测定 测定A时应将试样断裂的部分仔细地配接在一起使其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并
23、采取特别措施确保试样断裂部分适当接触后测定试样断后标距。 应使用分辨力足够的量具或测量装置测定断后伸长量(Lu-L0),并准度到0.25mm。,GB/T 228.1-2010,断后伸长率(A)的测定 方法1:手工测定方法 试验前,在试样的平行长度上居中部位标记试样标距L0,准确到1%。在标距内标出N个等分间隔。 拉断后将试样断裂的部分仔细地配接在一起使其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并采取特别措施确保试样断裂部分适当接触后测定试样断后标距。,GB/T 228.1-2010,断后伸长率(A)的测定 移位法 若试样断裂处距离最近标距标记的距离1/3 L0时,或者断 后伸出率大于或等于规定的最小值时,直接测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t228 室温 拉伸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