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复习资料(7页).doc
《抗震复习资料(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震复习资料(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抗震复习资料-第 7 页1.地球内部可分为三大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2.地震可以划分为诱发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构造地震3.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周期短,振幅小,引起地面垂直震动;横波周期长,振幅大,引起地面水平振动。面波面波:可分为瑞雷波(R波)、乐夫波(L波)两种形式。瑞雷波:在其传播时,质点在波的前进方向与地表法向组成的平面内做逆向的椭圆运动,引起地面的晃动;乐夫波:在其传播时,质点在波的前进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运动,在地面上做蛇形运动.4.地震动三要素: 最大振幅,频谱特性,持续时间5.地震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尺度,即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种尺度。常
2、用里氏表示。6.地震烈度: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 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7.基本烈度: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的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基本烈度是一个地区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8.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准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9.抗震设防要求:根据设计准则,我国规范提出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者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 ,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
3、地震影响时 ,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10.抗震设计方法:抗震规范采用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 :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此阶段的设计是保证第一水准的要求(小震不坏) ; 第二阶段,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此阶段的设计是保证第三水准的要求(大震不倒) 如何保证第二水准的要求呢?一般认为良好的抗震构造措施有助于第二水准(中震可修)的实现。11.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的重要性分为以下四类: 特殊设防类建筑简称甲类;重点设防类建筑简称乙类;标准设防类建筑简称丙类;适度设防类
4、建筑简称丁类甲类建筑是指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建筑,在6-8度设防区,应按设防烈度提高一度计算地震作用和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当9度区时,应作专门研究;乙类建筑地震时建筑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按设防烈度进行抗震验算。但在抗震构造措施上提高一度考虑;丙类建筑指一般的除甲乙丁以外的工业和名用建筑。按设防烈度考虑地震作用计算和抗震构造;丁类建筑指次要建筑。按设防烈度考虑地震作用计算,其抗震构造措施可适当降低要求。(6度时不降低)13.结构抗震设计的三个层次:1 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2 抗震计算:为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3 构造措施: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
5、14.建筑抗震概念设计(Seismic Concept Design of Buildings)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它是人们对地震灾害的经验总结,为抗震设计的完成提供正确的概念和思路。15. 地形的影响:震害表明:局部孤突地形对地震有放大作用,震害加重16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的影响: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场地土坚硬程度、覆盖层厚度(土层的性质、厚度)、场地自振周期和粉、砂土的液化、地下水的影响等方面。17. 场地覆盖层厚度一般情况下是指: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1且其下卧各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
6、500ms-1的土层顶面的距离。国内外多次大地震的经验表明:柔性建筑,厚土层上的震害重,薄土层上的震害轻。18.场地土液化:饱和松散的粉土和砂土,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土颗粒有挤密的趋势,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使得地基土发生液化,丧失抗剪承载力,并出现喷水冒砂现象。19.地震动的卓越周期:又称地震动主导周期,它相当于根据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运动记录计算出来的反应谱的主峰位置所对应的周期。场地卓越周期或固有周期是场地的重要地震动参数之一,它的长短随场地土类型、地质构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大小等多种因素而变化。 20.建筑体型选择:建筑物的平、立面布置基本原则是:平面形状规则、对称
7、,竖向质量、刚度连续、均匀,避免楼板错层。这里的“规则”,包含了对建筑的平、立面外形尺寸,抗侧力构件布置、质量分布,直至承载力分布等诸多要求21.不规则结构的处理:在进行建筑的抗震设计时,对于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从结构计算、内力调整、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等多方面加以仔细考虑,并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以保证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22. 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结构:1、结构计算时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2、当属于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入扭转影响,且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倍,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可适当放宽3、
8、当属于凸凹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4、高烈度或不规则程度较大时,宜计入楼板局部变形的影响;5、当属于平面不对称且凹凸不规则或局部不连续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块计算扭转位移比,扭转较大的部位应考虑局部的内力增大系数。23: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1、在结构计算时同样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其薄弱层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2、当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根据烈度高低和水平转换构件的类型、受力情况、几何尺寸等,乘以1.252.0的增大系
9、数;3、相邻层的侧向刚度比,应依据其结构类型分别不超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4、楼层承载力突变时,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65%。24.平面不规则而竖向也不规则的建筑结构:1、应根据不规则类型的数量和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各项抗震措施,使之同时满足上述两种情况的要求。2、特别不规则时,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更有效的加强措施或对薄弱部位采用相应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25. 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2)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3) 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
10、,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4)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同时,结构体系尚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宜有多道抗震防线。(2) 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3)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26.结构延性定义为结构承载能力无明显降低的前提下,结构发生非弹性变形的能力。这里“无明显降低”比较认同的指标是,不低于其极限承载力的85%。27.多道防线的概念 (1) 整个抗震结构体系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工作2) 抗震结构体系具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
11、外部赘余度,有意识地建立起一系列分布的塑性屈服区,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一旦破坏也易于修复28. 实现结构的整体性包括3个方面:结构整体协同受力,合理分配结构中各个构件和楼层的刚度和强度,以实现结构的整体屈服机制,这可以使得整体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能够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对于框架结构,就是要求实现“强柱弱梁”破坏机制。构件之间的连接构造措施应能保证实现结构直至倒塌破坏仍可保持整体受力,即所有构件应发挥其预定的能力。足够的构件延性抗震构造措施,保证结构实现整体屈服机制目标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29.覆盖层厚度:从理论上讲从地表面至地下基岩面的距离。覆盖层厚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场地的周
12、期和加速度。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确定场地覆盖层厚度的原则:(1) 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1且其下卧各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500ms-1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2) 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其上部各土层剪切波速2.5倍的土层,且该层及其下卧各层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1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3) 剪切速大于500ms-1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4) 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 30.场地类别: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根据场地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将建筑场地划分为四类场地,其中类场地又分为0、1两个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抗震 复习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