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风俗与戏曲文化研究述评》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节日风俗与戏曲文化研究述评》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3页).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节日风俗与戏曲文化研究述评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第 3 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上世纪之初,虽然学者们并不是从节日风俗的角度考察戏曲,但在他们关于戏曲起源的探讨中所得的具体结论已暗寓戏曲演出与宗教节日密不可分的命题。王国维采用当时西方流行的“戏剧起源于巫舞”的观念,他又考证了上古巫舞与戏剧的关系,指出在古代祭祀仪式的舞蹈中,“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先贤的论述表明节日与戏剧的起源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国外研究者认为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是世界上共通的规律,中国也不例外。上世纪80年月,国内学界在研究路径与方法选择上,与传统的中国戏剧研究者大多限于正史、诗文书信、序跋、笔记
2、等文人撰写的文献不同,研究视点从“都市戏剧”转向“农村戏剧”,更多留意地方志、会馆录、家谱、公私文书类较为零散的文献以及非文字的仪式表演、习俗,在研究方法上则引入了民俗学与人类学的方法。用大量的材料来证明戏剧源于宗教仪式。指出对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演戏最主要的功用还是在节庆中表现对神的敬意。他们却没有对宗教向艺术转变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全面的分析。在他们的学说的影响下,国内学界开始重新评价戏曲中过去为人们所忽视的地方小戏。民间戏剧研究者王兆乾就将戏剧分为观赏性戏剧与仪式性戏剧,认为两者在戏剧观念、演出环境与演出习俗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仪式性戏剧原本是戏剧本源和主流,而观赏性戏剧只是支流,但传统戏
3、剧史却将观赏性戏剧作为戏剧的主流,仪式性戏剧反成为遗漏的篇章。伴随着观念的变化,国内戏曲学界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到九十年代初,全国迅速掀起一股与节日关联度极高的“傩戏热”,学者将目光投到城市之外的尚未完全开发的山村,贵州、安徽、云南、江西等地都活跃着戏曲学者的身影。戏曲研究方法和思维视角方面也显示出丰富性与多样性。表现在:一是田野考察被引入戏曲研究,在王国维开创的二重证据之外又多了一重鲜活的田野资料。二是考古学与文物学知识显示出独到的作用,因为戏曲本为小道,正史多不见载,笔记史料亦有限,地下文物的出土对于还原历史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三是民俗学的思维方式介入戏曲研究。(摘自陈建
4、华节日风俗与戏曲文化研究述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上世纪初的学者们,已经得出了戏剧起源于宗教节日的具体结论。B.传统的中国戏剧研究者研究的视点是“都市戏剧”,依据的主要是文人撰写的文献。C.现代的中国戏剧研究者虽然证明了演戏就是敬神,但却未能发现宗教与艺术的联系。D.在古代戏曲是“小道”,正史、笔记史料不足为凭,只有出土的地下文物才最可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论述了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的观念对中国近现代戏曲文化研究的影响。B.文章主要阐述了戏曲研究变化的三个面:路径与方法、研究领域、思维视角。C.文章以“评”表达自己的
5、看法,是观点;“述”戏曲研究变化的客观实际,是论据。D.文章主要立足于与西方戏剧研究的不同来论述中国当代戏曲文化研究的变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没有王国维等先贤对于戏剧起源的研究,后来的戏曲研究方法就不可有改变。B.如果只注重从正史等文人撰写的文献方面研究,就很难准确揭示戏曲发展的规律。C.“傩戏热”的出现是因为它虽属地方小戏,但却是与节日关联极高的仪式性戏剧。D.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戏曲研究中未曾使用过民俗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答案】1. B2. D3. A【解析】点睛:考核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类试题,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的论证分析,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和文本进行充分的比对分析。D“立足于与西方戏剧研究的不同来表现”错误,文章论述的是中国当代戏曲文化研究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中国戏剧研究方法上的新的变化。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生要注意根据对选项的把握,到原文找到合理的理解依据。A.王国维等先贤对于戏剧起源的研究,只是背景,并不必然导致后来戏曲研究方法的变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