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全册教案(47页).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全册教案(4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全册教案(47页).docx(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2、3、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全册教案-第 47 页4、 藤野先生鲁迅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3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教学重点 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 1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2对真正“爱国性”的理解。课时安排 三课时教学过程 一、 出示尊师名言,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三、简介题目四、作者简介五、文章写作年代及时代背景:六、重点字词 绯红 鲜红 标致 落第 诘责 不逊 托辞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深恶
2、痛疾 物以稀为贵七、速读课文,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重点写发生在哪里的事情?写了哪些事?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的概括。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如何选材?八、精读课文,思考:“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37段)“我”总还时时记起他的什么?(提示:阅读4-35段,选择两人交往过程中你最有感触的细节,点评批注,体会“我”的情感。)九、研读赏析。 1、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 2
3、、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十、问题探讨 1、鲁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可藤野先生在他的一篇回忆文章中却这样写道:“对于周君我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亲切。”相同的事情、相同的经历,两人的感触为何截然不同? “我”在东京境遇怎样?到仙台又怎样呢?请结合语句所在的语段,说说“我”的心情。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与下文哪一句呼应?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2、讨论: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 3、(5段),初到仙台的“我”
4、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4、“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5段) 5、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29段) 6、“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7、“我”在日本是作为弱国子民深受歧视和侮辱的,作为日本人的藤野先生去对我很好,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具有怎样的美好品质?十一、 小结 我”独自在异国,身陷屈辱、绝境,治学严谨的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热心诚恳地关心、帮助“我
5、”,使“我”重新振作起来。在某种程度上,鲁迅写这篇藤野先生,其实是要从自己青年时代老师的记忆中,发掘出“理想的人性”来和现实对抗。十二、拓展研读 1、讨论:既然有一位如此伟大的老师的关怀、帮助,后来鲁迅又为什么弃医从文? 2、讨论: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3、思考课文的线索是什么?十三、作业 夜深人静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二十年了,鲁迅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境。教后反思:2、 我的母亲胡适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情况,记重点字词。2感知文章内容
6、,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4通过对作者母亲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二、 欣赏母子情的图片,游子吟三、 导语 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准孩子哭出声来。对这样一位母亲,她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请看胡适的我的母亲。四、 板书课题:我的母亲五、 作者简介:六、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文绉绉( )庶()祖母翳() 绰()号佃()户 恭(
7、)筹()备 摹()画七、初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 翳 责罚 管束 气量 广漠 宽恕 质问 文绉绉 八、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2、文章思路是什么?九、探究讨论写母亲对我的直接教育和对我在做人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写了母亲哪些方面的事(概括至具体)? 1、讨论交流 2、 具体分析十、这些事件体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格?十一、评一评 请用“母亲是一个_的人。因为文中写道_”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十二、说一说 1、 请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 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 3、在作者的成长历程中,母亲所扮演的是怎样的
8、角色? 4、既然全文重点是写“母亲是我的恩师”,作者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笔墨来写母亲与家人的相处?十三、生活采真 1、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 2、请回忆你妈妈对你影响很深的一件事十四、各抒己见 课文既写了母亲给予自己的直接的教育,也写了母亲为人的方式给予自己的影响。你对母亲教子的方式和为人的方式有怎样的理解和看法?十五、课文总结十六、美文美读(课后研读)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分寸感。十七、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十八、积累:名人谈母爱,自古以来民间的俗语。十九
9、、小结 二十、布置作业读一读,写一写 字词注音写两遍。教后反思3、我的第一本书牛汉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2、通过课文,认识和了解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难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内涵。 重点、难点: 1、重点:抓住重点,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2、难点:认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体会人生的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用牛汉写的一首诗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三、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酷( )似 枉( )读 马鬃( ) 磨磨蹭( )蹭 哄( )笑 调 (
10、)教 哄( )骗 起哄( ) 调 ( )动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f)去 温厚 四、整体感悟1、课文写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全文的线索是什么?2.文章围绕“第一本书”写了哪些内容?交待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来历;回忆与第一本书相关的人和事;抒发了对第一本书的崇敬赞美之情。三、划分文章的层次,并写出大意。四、探究问题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半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叹着气”?“我”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3.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
11、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等小东西。”这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4.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两句话,思考后面的问题:(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2)怎么理解“枉读了”、“枉写了”和“人不能忘本”中“枉、本”所揭示的深刻含义?5. “我的第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6、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七、品味主题八、全文总结 读了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的内容后,你从中体会到了哪些感情?九、积累名言教后反思4、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
12、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品评语言,体会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学习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教学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阅读后积极讨论,品味感情、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四、整体感知初识托尔斯泰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把握不准的词,小组交流。2、课文主要写了哪两部分内容?托尔斯泰给你留下怎样的初步印象?五、细读文本了解外貌特征
13、1、前半部分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2、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3、为什么要刻画托翁丑陋的外貌,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六、精读美句感受眼睛魔力1、作者是如何刻画托尔斯泰眼睛的?突出了眼睛的什么特点?找出有关语句朗读、分析、体会。2、描写内容3、透过托尔斯泰的眼睛,你看出它是一个怎样的人?七、联系背景探寻伟人内心1、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2、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
14、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八、拓展延伸九、总结:十、布置作业:请写你最熟悉的人的某一个片段,要求运用上述方法写写他的那双眼睛!十一:以名言结束教后反思5、再塑生命海伦凯勒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及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富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准确把握全文结构和人物性格。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3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
15、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在探究作者成功的原因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与困难做斗争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2结合海伦战胜挫折的经历谈谈海伦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一首赞美海伦凯勒的诗、一句名言。二、作者简介三、 出示课题及教学内容:再塑生命四、预习检查觅食 惭愧 小憩 遨游 冥思遐想1、字词学习搓捻 企盼 繁衍 迁徙 花团锦簇 油然而生 美不胜收 繁花似锦 风云突变 不可名状 期期艾艾五、整体感知1、本文主要记叙的主要事件:2、迅速浏览课文,再次来见证“重塑生命”
16、的历程。六、主题探究1、我们一起见证了成功的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再塑生命”该怎样理解呢?2、海伦最终战胜困难,完成了生命的再生。同学们你认为一个人要再塑生命需要具备那些因素呢?3、莎莉文老师教会海伦许多东西,为什么海伦只写了“认识文字、了解大自然、理解爱”三件事呢?七、课外拓展 海伦是世界上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士。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八、课文小结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光明有声音的世界里,但不要忘记,我们身边还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仍然生活在黑暗和无声的世界里,我们的爱可以重塑他们的生命,带给他们温暖,带给他们光明。九、推荐
17、作业1.观看影片海伦凯勒,并写观后感。2.收集关于“挫折”的名人名言教后反思6 、 雪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体味“雪”的含义2、文章象征手法的运用。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重点、难点渗透在形象背后的思想和情感。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文体知识 二、作者简介鲁 迅三、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25年1月18日,写作本文的时候,正是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祖国的南方已成为革命的中心。北方,尽管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还相当猖獗但在南方革命形势的鼓舞下,广大人民群众也对北洋军阀反动政府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作者当时生活在北京,他也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了北方人民的斗争行
18、列。四、字词积累博识 脂粉奁 消释 褪尽 升腾 凛冽 磬口 五、研读课文、讨论赏析 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雪?分别体现在哪些段落?如何给文章划分层次?江南篇1、 哪个句子写出了江南雪的特点?2、如何理解“那是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3、文段向我们展示了哪些色彩?从中你感受到了江南的雪野有什么特点? 4、第一段中哪句话是虚写?春中哪个句子与它相似?5、作者写塑雪罗汉对展示江南的雪景有什么作用? 北国篇 1、文中有哪些语句是描写朔方的雪的?2、这些词语描写的只仅仅是自然界中的“雪”吗?3、作者笔下两幅图形成鲜明的对比,你觉得江南的雪景图与北方的雪景 有什么不同?4、作者用哪三个形容
19、词来形容雪?这句话有什么含义?5、你更喜欢哪幅图画,你觉得作者仅仅在写雪吗?其中有没有更深层的意义?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六、 课堂小结七、 拓展延伸1、诗句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2、自己尝试通过描写一种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写一篇30字以内的片断。八、 教学反思:7 . 雷电颂 郭沫若 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20、 : 一、作者简介:郭沫若 (18921978)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 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开贞.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 :屈原 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二、 读准字音:三、 积累词语:睥睨: 虐待: 鞭挞: 雷霆: 踌躇: 罪孽: 四、 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求: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要用不同语气、语调、语 速。五、 问题探究1、研讨: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 2、研读: (1)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初中语文 年级 教案 4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