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十单元 人文心声 13 Word版含解析(7页).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十单元 人文心声 13 Word版含解析(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十单元 人文心声 13 Word版含解析(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十单元人文心声 13 Word版含解析-第 7 页基础夯实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丑:厌恶、憎恨。B.非内含以章美也章美:文章华美。C.矮人何辩也矮人:见识少,没有鉴别力,惯于随声附和的人。D.药医假病,方难定执定执:固定不变。解析B项,章美,美好。答案B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B.龙洞山农叙西厢C.以假事与假人道D.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解析B项,“叙”同“序”,作序。答案B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B.决定目之为经矣
2、C.便失却真人D.则政事无根柢解析D项,根柢:根本。A项,古义,文章体裁;今义,人体发育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B项,古义,必然,一定;今义,对如何行动作出主张。C项,古义,还未失去童心,而保持本真之心的人;今义,真实的非虚构的人物。答案D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夫童心者,真心也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D.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解析A、B、C三项是判断句,D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答案D能力提升一、阅读鉴赏(一)导学号5495003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
3、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
4、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
5、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不复有初矣初:人的最初的纯朴的状态。B.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遽:马上。C.则文辞不能达 达:畅达。D.非笃实生辉光也 笃实:诚实。解析B项,遽,突然。答案B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况仆之不得已乎B.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以童心既障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D.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而君幸于赵王解析A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
6、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前者为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后者为连词,表示递进关系。C项,均为连词,因为。D项,均为被动句的标志。答案B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保持童心重要性的一项是()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A.B.C.D.解析说的是童心因这样做而消失了。是说道理是通过多读书得到的。陈述的是“文人童心不失”的事实。答案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童心,然后作者分别用一个判断
7、句和两个假设句来阐明童心的含义。B.作者用“方其始也”“其长也”和“其久也”三组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把理学对童心的侵害揭露出来。C.作者认为:“护此童心”就是要保留个性,解放个性;“障其童心”则是摧残个性,扼杀个性。D.作者连用十七个“假”字,突出了对复古、模拟的假文学的鄙视和厌恶,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解析作者用的是两个判断句,不是一个。答案A9.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2)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参考答案(1)童子,是人最初的本真状态;童心,
8、是人心最初的本真状态。人心最初时的本真状态,如何会失却了呢?(2)天长日久,懂得的道理、所见所闻一天天增多,那认识到的、感觉到的范围也一天天宽广,于是又知道有美名的好处,并且一定要张扬自己的美名,这样童心便丧失了。(二)导学号5495003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叙陈正甫会心集明袁宏道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
9、非趣也。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注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
10、任官终于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正等正觉:正等,即上等。正觉,真正之觉悟。佛教徒以洞明真谛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为登正觉。10.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率心而行率:顺从。B.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非:没有。C.迨夫年渐长迨:等到。D.不然虽介若伯夷介:孤高。解析非:批评,指责。答案B11.下列选项中,全都属于作者所谓“难得”之趣的一项是()辨说书画,涉猎古董如苏州之烧香煮茶不失赤子,能婴儿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或为酒肉,或为声伎有身如梏,有心如棘A.B.C.D.解析皆趣之皮毛,去趣愈远。答案C12.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用山上之色等四个喻体来比喻情趣,
11、形象生动地表明了情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B.第二段鲜明地提出“自然”和“学问”是得趣的正反两个方面,然后举三类人为例说明“趣得之自然者深”。C.作者认为,儿童时代的情趣最为上乘,次之为山林之人,再次之是品位低下之人,年长位高者最无趣。D.文末称赞陈正甫“深于趣”,其会心集所述趣者居多,也感叹其“知趣如此”。这也是作者写叙的缘由。解析文中并没有对这三类人的情趣划分等级。答案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2)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参考答案(1)即使擅长言辞的人也不能一句话说清楚,只有领会于心的人知道它。(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十单元人文心声 13 Word版含解析7页 人教版 高中语文 选修 中国文化 经典 研读 检测 第十 单元 人文 心声 Word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37010226.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