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第 7 页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一、什么是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又称为心理压力,精神应激,或者精神压力。人是社会动物,不能离群独处。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可以存在各种精神刺激事件,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作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如战争、洪水、地震、空难、海难、车祸,恐怖袭击,尤其是从未见过的可怕新的传染性疾病,更容易引起人们强烈的急性精神创伤。 心理应激是最早由著名生理学家塞里提出 为了说明较强烈的刺激,易引起身体内稳态的变化。有了心理刺激,就会有心理反应。弱刺激引起弱反应,强刺激引起强反应,呈现正相关,当刺激强度增加到某种程度,反应强度即达到了最高值,超过这个界限的刺激度
2、称为超强刺激,此时身体出现反应的强度不再增加,甚至反而下降。 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也有此种现象,例如小的损失引起轻度不愉快,大的损失引起极度悲痛,而极大的损失却可引起情感麻木状态,而不是更强烈的情绪反应。 动物实验表明,当面临新异的、不规则出现的、不能控制不能预测的、非常强烈的、不符合个体需要的厌恶刺激时,容易出现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受试者皮肤接触荨麻叶时,立即出现荨麻疹,接触枫叶时不出现荨麻疹。令被试掩盖双目,皮肤上真正接触的是枫叶,但告诉他接触的是荨麻叶,结果局部出现了荨麻疹。 这个例子说明言语刺激的作用胜过了物理刺激的作用,同时也证实了语言刺激可以直接引起身体生
3、理反应。 我国古代中医学对“心身关系”的精辟论述 内经提出五脏常因情志大过而伤,引发疾病;而五脏虚实病变也可累及情志,导致心神失调。“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不节则伤脏”则明确提出情志过极会伤及内脏。素问具体说明各种情志变化对相应脏器的影响,“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悲伤心胞,恐伤肾,惊伤胆”,便是情绪致病的佐证。可见我国传统中医药也强调精神紧张伤肾的说法,而肾功能的损害可以进一步破坏人体内脏的平衡,引发多种疾病。 评估和测量个体所遭遇的精神刺激事件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 1967年美国两位心理学家通过多年多方面研究,找出美国常见的43个生活事件,他们用生活变化单位
4、来反映心理应激的强度。如配偶死亡为100,离婚73,近亲死亡63,本人患病受伤53,家庭成员患病44等。 只要受试者填写记录一年内遭遇生活事件的项目与次数,即可按评分累加,获得个人的生活变化计量单位总值。 研究发现, 如一年内生活变化单位累积超过300,则85%的人在今后两年内有重大疾病发生; 一年累分在150300,第二年有50%患病人; 150,第二年可能平安无事,身体健康。 如果总值超过300,说明受试者处于高度心理应激状态,即易感染各种疾病,易在生活或运动中受伤,心肌梗塞,心脏病发作机率增高。 (二)心理应激反应模式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动物在应激状态下的行为有多种表现,常见的有:战斗与
5、逃跑。无论是前者或后者,都是维持个体生存的积极适应方式;保守与退缩。动物并不离开现场,或在多方企图逃跑无效之后,出现蜷缩、不动、木僵、假死;出现转换动作、刻板动作及一些古怪动作。比如仪式性吸气动作,咬伤自己,玩弄自身排泄物的动作等。在被拘束与活动受限的情况下,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是反抗挣扎无效,逃跑受阻到顺从少动的过渡阶段的行为表现。 人类在焦虑、惊恐、期待与受挫状态下有类似的行为表现,比如此次“非典”事件,一些人没有被非典打倒,却被恐惧和焦虑困扰;听见别人咳嗽,打喷嚏就心惊肉跳,惟恐避之不及;盲目地乱服中药,抢购食品;听风就是雨,听信和传播小道消息;不敢进商店购物,不敢乘坐公共汽车和地铁;
6、不敢接触他人,尤其是陌生人;讳疾忌医,有病也不敢到医院去看等等心理应激反应表现,这也是“非典”大环境下的典型心理行为表现。 医学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一般性应激反应可以分为三类: 1 躯体性应激反应 2 心理性应激反应 3 行为性应激反应 1躯体性应激反应 塞里与一般适应综合征 当个体遇到意外或突发事件时,出现躯体性应激反应,如呼吸加快,心率加速,出汗,稍后还有全身发抖,特别是手臂与腿部肌肉,这也称为“搏斗或逃跑”综合征。一旦危险过去,搏斗或逃跑反应就消失。但如果心理应激源持续作用下,可出现长期躯体反应,塞里称之为一般适应综合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警戒期 当个体察觉威胁时,激活交感
7、神经系统,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也激活儿茶酚胺。引起的搏斗或逃跑反应,可出现休克时相与抗休克时相。严重者,可致急性骤死。 第二阶段:抵抗期 警戒期的反应消失,机体处在应激源作长期抗衡的状态,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协调下,各系统均处于动员状态。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适应能量储备,这些能量储备具有心身基础,用于应付各类应激。在此期,肾上腺、胸腺、肝、肾等都释放有关生物活性物质,以升高血压、抵抗炎症、增强肌肉紧张、升高血糖,并促进各种对抗应激源的躯体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等生化物质。 第三阶段:耗竭期 在此期间,用来对抗应激的生理、心理能量已
8、被耗竭,机体需要得到休息与能量补充。 2 心理性应激反应 面临重大紧张性生活事件时,个体不仅出现生理性应激状态,而且更多地会出现心理应激状态。人们在应激时对愤怒、焦虑、挫折的体验多于对心跳、血压的感知。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喜欢用思维或情感来描述自己的应激体验。这些情绪与认知的改变应构成了应激反应中的又一大类:心理应激反应。 举例 “非典”应激源引起的躯体反应总伴有情绪变化。当遇到疑似或“非典”紧急情况时,无疑会体验到上面所论述的一般适应综合征的警戒反应,而且也会有某种强烈的情绪感受极度恐惧、害怕、焦虑、愤怒。大多数情况下,当应激源撤除后反应就消失,若应激源长期存在或不断发生则反应也可持续,后果更严
9、重。当没有机会恢复自己的情绪平衡或持续对抗应激源时,就会时时感到紧张和焦虑。强度增加,也可出现疲劳,抑郁及无助。 一般来说,形成心理应激状态的原因,一是不希望发生的生活事件发生了,比如这场突如其来的的“非典”灾害。 二是希望发生的生活事件没有出现。由然而生“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奈。 心理应激状态下,个体有思维的单一化,出现刻板性行为与强迫性思维,轻率作出决定与处理问题,而不能冷静分析与多头思考,情绪反应强烈,出现嚎啕痛哭,悲哀绝望,或怒不可遏,气势汹汹,或焦虑不安,慌张恐惧,或欣喜若狂,忘乎所以。 心理应激状态下还有如下一些心理方面的表现: (1)通常有意识觉醒程度升高,特别警觉与敏感,普
10、通声响也引起惊跳反应; (2)注意办分散而难于集中,工作中差错增加,容易发生工伤与交通事故; (3)思维单一化、刻板化,轻率决定问题,或思维杂乱,茫然无头绪; (4)易激惹,易哭泣,任性,易与人争吵,焦虑,神色慌张,无名恐惧,亦可出现悲观抑郁或欣喜若狂。 (5)坐立不安,手发抖,小动作多、口吃、不愿与人接触。 (6)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心惊肉跳,口干,尿频; (7)头昏无力,易疲倦,全身慢性疼痛; (8)性功能障碍或性欲减退,月经不调或停止,停止泌乳; (9)烟、酒、镇静剂用量增加。 在日常生活中,心理应激状态比界是,高中生参加高考,运动员决赛准备状态与竞争过程,严重交通事故发生片刻等。 当然
11、,应激反应的强度不仅与外界应激源的强度相关,而且与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以往生活经验与当时机能状态有关。 小结:应激的心理行为反应 (1)应激的情绪反应 焦虑、恐惧、抑郁、愤怒 (2)应激的行为反应 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 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 应激的生理反应及其中介机制 涉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1 心理-神经中介机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2 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 3 心理-神经-免疫机制: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双向性调节 心理应激的生理反应以神经解剖学为基础,最终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 在应激条件下,有大脑皮质,特别是前额区“认
12、知脑”,边缘系统“情绪脑”及下丘脑的积极参与。 各种心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神经冲动,通过脑干的感觉通路传递到丘脑和网状结构,而后继续传递到涉及生理功能调节的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的下丘脑以及涉及心理活动的“认知脑”区和“情绪脑”区。 心理应激的生理反应以及最终影响心身健康的心身中介机制涉及到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一方面应激使大脑中枢的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活动增强,迅速释放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继而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一般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改变免疫功能,通常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在心理应激过程中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它们对免疫功能也有抑制作用。此外,血胆固醇、游离脂
13、肪酸和尿酸含量均有升高,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在愤怒与恐惧情绪状态下,整个交感神经系统被动员起来,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称为交感去甲肾上腺素效应,因为绝大多数交感神经末梢的神经介质为去甲肾上腺素。 许多学者研究引起焦虑与抑郁情绪的场合,有充足的证据说明此时体内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伴随疼痛的情绪反应中,可引起心跳缓慢。 在急性恐惧状态下,血压与心跳可突然下降,晕厥为恐惧症的常见伴发症状,晕厥时自主神经系统仍为双向反应。即开始有短暂的交感兴奋,继而副交感兴奋占绝对优势,血压脉搏下降,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出现短暂意识障碍。 原有心脏疾病如心肌梗塞的病人,情绪刺激可导致晕厥,心律不齐,
14、心跳停搏与猝死。严重残疾和行动受阻的病人,在应激状态下,战斗与逃跑反应完全受到抑制,容易出现无望与无助感,运动抑制,表现为副交感反应优势现象。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互相制约与互相对抗不是绝对的。例如强烈恐惧,既引起交感兴奋,表现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与此同时也引起副交感兴奋,出现大小便的排空活动而不能自控,大汗淋漓。例如许多人在考试前总要去上厕所就是同样的道理。 同时交感神经系统有神经末梢到达脾脏、胸腺、骨髓等淋巴细胞制造与储存中心,交感神经兴奋对免疫功能产生抑制。 总之,精神应激状态下,体内出现皮质激素释放与交感神经兴奋,抑制体内炎症与免疫功能,抑制消化与营养功能,因而容易出现食欲下降、消瘦等
15、表现。 (三)应激对人体的保护作用 人类每天都会面临社会生活中各种日常刺激因素,不断进行分析与综合,并结合以往同类因素的应付经验,认知与评估其意义,据此而产生喜怒哀乐情绪,采取忙忙碌碌的适应行为。紧张而活泼的工作与生活节律,有益于身心健康。 维持大脑的觉醒度与兴奋性,需要有不断传入的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刺激。缺少外界新异刺激,缺乏学习、劳动和社会活动,闭得无聊,精神不振,也使人感到单调,寂寞和压抑。 轻度的精神紧张状态,机体处于轻度应激状态,可以提高注意力,记忆活跃,精力充沛,思维灵活而集中,心理活动效率高,行为敏捷,操作速度,准确性和耐力均有提高,情绪活跃愉快。 对面临的任务与挑战,采取积极主动
16、,跃跃欲试试的姿态,这种心理状态无疑有益于个体潜能与创造性的发挥。 以往生活经历可以降低当前同类事件引起的心理应激水平 因为“我以前经历过”,“后果自负对我无所谓”,“万事在预料之中,有把握去对付”,“这难不倒我,我知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科学家观察过在直升飞机上抢救伤员的医务人员,反复在战场飞行虽有随时被击落的危险,但他们尿中肾上腺皮质含量保持于正确水平,因为他们对战地抢救工作已养成良好心理适应能力,“曾经沧海难为水”,处变不惊,临危不惧。 由此,我们看到个体对心理应激源的认知与评估至关重要。 机体对外来各种刺激,首先对其性质辨认,同时对它与机体的关系进行评估,划分有关的、无关的与有害的刺
17、激,据此出现情绪反应与行为反应。 对有利的刺激出现正性情绪与趋向行为,对有害的刺激出现负性情绪与回避行为,利害关系越大,则情绪与行为反应越强烈,反之亦然。 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一般都是趋势而避害的,但有少数外情况,如有些鸟类中有报警鸟,发现天敌后首先鸣叫,而不是悄悄躲避,这样便使自己暴露于无敌面前,对个体生存不利但对种族保存有利。人类作出自我牺牲保卫整体利益的行为更为多见,为了革命理想或宗教信仰而献身的事例屡见不鲜。 小结 适度刺激对维持人体心身健康是有利的,适度应激可提高人的注意,记忆力,增强思维灵活性,行为敏捷,有利于调动潜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r den persnlichen f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des fins commerciales.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