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上课教案(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晋灵公不君上课教案(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晋灵公不君上课教案-第 8 页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衡阳县一中 肖敏教学目标:一、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观念;二、理解赵盾、晋灵公等人形象;三、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 导入: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二、结合儒家“君臣之道”分析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一)1、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塑造的“君”是谁?2、晋灵公的做法符不符合“君道”?晋灵公的“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从原文中筛选信息,用自己的话概括)
2、贪婪 荒唐 残 暴阴 险厚敛雕墙晋 灵 公 不 君弹人观辟杀厨示朝进谏不纳患谏贼之伏甲嗾獒(二)1、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主要塑造的“臣”是谁?明确:赵盾 2.讨论:赵盾的行为是否符合“臣道”,可以从哪些事情上可看出来?敬君敬业敬民明确:遵循“臣道”的一面:他对晋灵公滥杀宰夫直言敢谏古之良大夫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不忘恭敬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弑其君、不符合“臣道”的一面:亡不越境反不讨贼(三)1、除了赵盾之外,还有塑造了哪几个“臣”?2、你最欣赏谁?你认为谁的出场最精彩? 这些人物有何特点?(结合原文说.学生自由回答.)明确:鉏麑: 是非分明 舍生取义 义 仁 信提弥明: 勇猛善战 讲究策略
3、 忠 义灵辄: 遵循孝道 知恩图报 孝 义士季: 心忧国事 直言敢谏 忠 仁(四)小结:他们的身上体现了儒家倡导的仁义忠信孝, 虽着墨不多,却光彩照人。左传作为儒学经典,体现了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三、解答疑惑,引导学生了解春秋笔法(一)在上一阶段的分析中在,大家还有一些疑惑未解开。(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1.赵穿杀了赵盾,为何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2.董狐冤枉了赵盾,孔子为何称赞为“古之良史”?3.赵盾对董狐的书法无力辩解,孔子为何说“古之良大夫”?4.如何理解赵盾“为法受恶”?我把你们的疑惑从一个点来切入, 从“赵盾弑其君”这句话来探究,我相信能把你心中的谜团解开.深入探
4、究:谈谈你对“赵盾弑其君”的看法,这样对赵盾公平吗?原文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孔子对董狐的做法都是认可的:“董狐,古之良吏也”。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为法受恶”什么是“法”?“法”:书法,记事原则。一种什么样的记事原则?就是前文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蕴含的儒家的君臣之道啊!赵盾的做法为何不符合君臣之道?在董狐和孔子看来, “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赵盾作为晋国正卿,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弑君之臣声讨,但赵盾没有。故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董狐写“赵盾弑其君”,就是以合
5、乎礼法作为标准来写的,体现的正是史学家一种可贵的秉笔直书的传统.这样的写法叫“春秋笔法”.(二)介绍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三)晋灵公不君哪些地方体现了“春秋笔法”?明确: “春秋笔法”包括据事直书和不隐晦事实真相。1、直书:“晋灵公不君”中“不君”就鲜明表达作者对晋灵公的态度,“不君”即不行君道,秉笔直书,观点鲜
6、明。董狐以“赵盾弑其君”的罪名写进史书中,一个“弑”,大胆直书,表明董狐的对赵盾的不认同。2、曲笔:作者列举晋灵公不行君道的三件事后,写了士季进谏后,晋灵公并没有真心悔改,作者用 “犹不改”三字刻画晋灵公的我行我素、肆无忌惮。一个“犹”字暗示晋灵公最终被赵穿杀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后宣子又“骤谏”,一个“骤”字写出了赵盾的忠诚执著;提弥明“趋登”,一个“趋”字表明了提弥明的果敢机智,也含蓄的说明赵盾的知人善任;对于整个事件,作者借用孔子的话作了简明而是非分明的评价:“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良”字与“惜”字表达了作者对赵盾的赞颂与惋惜之情 其言之精微,其义之深远,正所谓
7、“一字寓褒贬。” 这些就是“春秋笔法”在本文的真实体现。四、拓展延伸:春秋笔法现实意义:1、在当今法治社会,大家如何看待春秋笔法?2、“春秋笔法”虽有一定局限性,但董狐作为晋国史官,在赵盾已掌权的情况下,仍记下“赵盾弑其君” 体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五、课堂总结六、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四2、阅读: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克段于鄢初1,郑武公2娶于申3,曰武姜4,生庄公及共叔段5。庄公寤生6,惊7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8。爱9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10,公弗许11。2 及庄公即位12,为之请制13。公曰:“制,岩邑14也,虢叔死焉15。佗邑唯命15。”请京16,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17。祭仲18曰:
8、“都城过百雉19,国之害也20。先王21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23,中五之一24,小九之一25。今京不度26,非制也27,君将不堪28。”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29?”对曰:“姜氏何厌之有30!不如早为之所31,无使滋蔓32,蔓难图33也。蔓草犹34不可除,况35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36,子姑37待之。”2 既而38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39。公子吕40曰:“国不堪41贰,君将若之何42?欲与大叔43,臣请事之44;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45。”公曰:“无庸46,将自及47。”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48,至于廪延49。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50。”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9、51。”2 大叔完聚52,缮甲兵53,具卒乘54,将袭55郑。夫人将启之56。公闻其期57,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58以伐京。京叛59大叔段,段入60于鄢,公伐诸鄢61。五月辛丑62,大叔出奔共63。2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64,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65;称郑伯,讥失教也66;谓之郑志67。不言出奔,难之也68。2 遂寘69姜氏于城颍,而誓之70曰:“不及黄泉71,无相见也。”既而悔之72。颍考叔73为颍谷封人74,闻之,有献75于公,公赐之食76,食舍肉77。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78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79,请以遗之80。”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81!”
10、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82?”公语之故83,且告之悔84。对曰:“君何患焉85?若阙86地及泉,隧而相见87,其谁曰不然88?”公从之。公入而赋89:“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90!”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91。”遂为母子如初92。君子93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94。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95。其是之谓乎96!”2 词语注释 1. 初:当初,这是回述往事时的说法。2. 郑武公:名掘突,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3. 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河南省南阳市北。4. 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5. 共(gn
11、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6. 寤(w)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啎”,逆,倒着。7. 惊:使动用法,使姜氏惊。8. 遂恶(w)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9. 爱:喜欢,喜爱。10. 亟(q)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于,介词,向。11. 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12. 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13. 制:地名,即虎牢,河南省荥(xng)阳县西北。14. 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15. 虢(gu)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
12、国名,为郑国所灭。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是”“于此”。16. 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17. 京:地名,河南省荥阳县东南。18. 谓之京城大(ti)叔:京地百姓称共叔段为京城太叔。大,同“太”。王力、朱骏声作古今字。说文段注:“太从大声,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19. 祭(zhi)仲:郑国的大夫。祭:特殊读音。20. 都城过百雉(zh):都邑的城墙超过了300丈。都: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指次于国都而高于一般邑等级的城市。 雉:古代城
13、墙长一丈,宽一丈,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即长三丈。21. 国之害也:国家的祸害。22. 先王:前代君王。郭锡良古代汉语讲授纲要注为周开国君主文、武王。23. 大都不过参(sn)国之一:大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参,同“三”。24. 中五之一:中等城市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五分国之一”的省略。25. 小九之一:小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九分国之一”的省略。26. 不度:不合法度。27. 非制也: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28. 不堪:受不了,控制不住的意思。29. 焉辟害:哪里能逃避祸害。辟,“避”的古字。30. 何厌(厌)之有:有何厌。有什么满足。宾语前置 何
14、:疑问代词作宾语定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31. 为之所:给他安排个地方,双宾语,即重新安排。32. 无使滋蔓(z mn):不要让他滋长蔓延,“无”通“毋”(w)。33. 图:除掉。34. 犹:尚且。35. 况:何况。36. 多行不义,必自毙:多做不义的事,必定自己垮台。毙,本义倒下去、垮台。汉以后才有“死”义。37. 姑:姑且,暂且。38. 既而:固定词组,不久。39. 命西鄙北鄙(b)贰于已:命令原属庄公的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城邑同时也臣属于自己。 鄙:边 邑也,从邑,啚声,边境上的城邑。贰:两属。40. 公子吕:郑国大夫。41. 堪:承受。42. 若之何:固定结构,对它怎么办?之,指“大
15、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这件事。43. 欲与大(ti)叔:如果想把国家交给共叔段。与,给予。44. 臣请事之:那么我请求去事奉他。事,动词,事奉。45. 生民心:使动,使民生二心。46. 无庸:不用。“庸”、“用”通用,一般出现于否定式。47. 将自及:将自己赶上灾难,杜预注:“及之难也。及:本义追赶上。48. 收贰以为己:把两属的地方收为自己的领邑。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49. 廪(ln)延:地名,河南省延津县北。50. 厚将得众:势力雄厚,就能得到更多的百姓。众,指百姓。51. 不义,不暱(n),厚将崩:共叔段对君不义,百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将要崩溃。 暱:
16、同昵(异体),亲近。52. 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53. 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54. 具卒乘(shn):准备步兵和兵车。具,准备。卒,步兵。乘,四匹马拉的战车。55. 袭:偷袭。行军不用钟鼓。杜预注:“轻行掩其不备曰袭”。本是贬义,后逐渐转为中性词。56. 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夫人,指武姜。启之,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为动用法。57. 公闻其期:庄公听说了偷袭的日期。58. 帅车二百乘 :率领二百辆战车。帅,率领。古代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59. 叛
17、:背叛。60. 入:逃入。61. 公伐诸鄢:庄公攻打共叔段在鄢邑。诸:之于,合音词 。62. 辛丑:干支纪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s)午未申酉戌(x)亥。二者相配,用以纪日,汉以后亦用以纪年。即二十三日。63. 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64. 不弟:不守为弟之道。与“父不父,子不子用法相同。”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65. 如二君,故曰克: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克,战胜。66. 称郑伯,讽失教也: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讥,讽剌。失教,庄公本有教弟之责而未教。67. 谓之郑志:
18、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志,意愿。68. 不言出奔,难之也: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69. 寘:“置”的通用字。放置,放逐。70. 誓之:为动,对她发誓。71. 黄泉:地下的泉水,喻墓穴,指死后。72. 悔之:为动,对这事后悔 。73. 颍考叔:郑国大夫,执掌颍谷(今河南登封西)。74. 封人:管理边界的地方长官。 封:聚土培植树木。古代国境以树(沟)为界,故为边界标志。75. 有献:有进献的东西。献作宾语,名词。76. 赐之食:赏给他吃的。双宾语。77. 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置一边不吃。 舍,舍的古字。78. 尝:吃过。79. 羹:带汁的肉。尔雅释器:“肉谓之羹。”
19、80. 遗(wi)之:赠送给她。81. 繄(y)我独无:我却单单没有啊! 繄:句首语气助词,不译 。82. 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问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敢:表敬副词,冒昧。83. 故:原故,原因和对姜氏的誓言。84. 悔:后悔的心情。85. 何患焉: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焉:于是。86. 阙:通“掘”,挖。87. 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88. 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89. 赋:赋诗,孔颖达疏:“谓自作诗也。”90.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走进隧道里,欢乐真无比。91. 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y):走出隧道外,心情多欢快。 中、融:上古冬韵,今押韵。 外,洩:上古月韵,今不押韵。92. 遂为母子如初:从此作为母亲和儿子象当初一样。93.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94. 施及庄公:施,延及。延及庄公。95.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匮,尽。锡,通赐,给与。96. 其是之谓乎:其,表推测语气,之,结构助词,助词宾语前置。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