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18页).doc
《先秦文学(1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文学(18页).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先秦文学-第 - 18 - 页先秦文学概述一、先秦文学界定广义的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禹的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至于狭义的“先秦”,则主要指秦统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从文学史的角度,应当说先秦文学是指广义的先秦文学,即上古至战国时期的文学。 二、先秦文学概况1、上古文学:歌谣和神话2、诗歌:诗经、楚辞 3、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三、先秦文学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先秦文学有三大主要特征:其一,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不断变化;1、群体创作时期,主要在文字产生以前这个时期,即群讴
2、唱和。其主要作品当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2、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是当时主要的作品。3、商周之际到春秋人事受到重视,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或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是当时重要的作品。4、西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是此时期文学的主要创作者,他们所献诗、所采诗是这一时期留存后世最多的作品。5、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时期,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的“士”阶层,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最多最具个性的文学作品。其二,先秦文学的形态,
3、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其三,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 1、夏商时代文化背景相同,都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故夏商文学也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突出体现为直接为宗教活动产物的诗歌作品,可考资料较多。2、自西周开始, 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社会制度由血亲面宗法,时代精神由敬畏鬼神到敬礼重德,因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历史散文借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3、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表现出着眼现实,少及“天命”,自觉创新的共有文化气质,产生了不同于前代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上 古 神 话第一节 神话的产生
4、和记录一、神话的概念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二、神话产生的原因 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三、上古神话的记录和保存我国古代神话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现存先秦及汉代古籍中,除诗经、尚书、易经、左传、国语、墨子、庄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书各有少量片断记载以外,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较多,但它们都不是神话的专书。山海经:我国古代保存神话
5、资料最多的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山海经内容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它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第二节 上古神话的内容1、解释和说明自然现象的神话2、人类对自然斗争的神话3、人类社会之间的斗争神话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基本特色1、在思想内容方面,我国神话传说首先是缘故时代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2、我国上古神话作为初民的口头创作,塑造了一系列代表他们自己的利益和愿望的艺术形象。他们身上有着珍贵的精神品质,体现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1)深重的忧患意识 (2)明确
6、的厚生爱民意识 (3)反抗精神3、艺术形式:我国上古神话传说具有强烈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成功的运用了幻想、想象和夸张等浪漫注意手法。4、我国上古神话体现了悲剧美和崇高美的美学特征。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上古神话在周代以后迅速消亡,其根本原因乃在于:神话与周代以来理性文化的主流相抵牾。有的神话被认为“其言不雅驯”而被摒弃,有的被改造为信史,使神话历史化了。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第五节 上古神话的影响1、文化精神和民族性格2、创作素材3、创作方法:积极的浪漫主义4、形象塑造:
7、肖像描写的重视诗经第一节 诗经概说一、诗经的性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抒情诗集。二、诗经的名称和篇目: 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 有目无辞。三、诗经的时代和地域: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即黄河、长江、汉水、渭水流域。四、诗经的作者: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第二节 诗经的编集一、采诗: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采诗制度的目的是观风察政。二、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
8、以颂美或讽谏。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三、删诗:诗经由孔子删选而成,是不可信的。但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第三节 诗经的分类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雅:正,指王畿的音乐,也就是朝廷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第四节 诗经的功用和流传一、诗乐功用诗经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施教化的重要工具。它在周代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广泛应用在祭祀、朝聘、外交、宴会等场合,同时也是贵族教
9、育通行的教本。汉代诗学经学化之后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形成影响至深。春秋战国时期赋诗言志,或以讽谏劝戒,或以评论抒情,在上层的人际交往中,十分普遍。二、四家诗 西汉时期,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民间广泛传授,自郑玄作笺兼容三家,使毛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第五节 诗经的内容 一、 婚姻爱情 二、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
10、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但这些作品也有其历史和文学价值。 周族史诗 生民、公刘、绵、皇矣、 大明五篇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从生民到大明,周人由产生到逐步强大,最后灭商,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程,得到了完整的表现。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因此,它们与后世的庙堂文学有明显的区别。三、农事:诗经时代,农业生产已占有重要地位。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上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而且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与之相
11、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 诗经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是耕种藉田,春夏祈谷、秋冬报祭时的祭祀乐歌,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四、燕飨: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周之国君、诸侯、群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亲,周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利用这种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诗经中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也都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五、怨刺:变风、变雅是和风、雅相对而言的。风、雅,是太平盛世的产物,礼记经解说:“
12、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是后世经学家纳入伦理轨道后对诗经作品的主观解说,即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经确有不少含蓄蕴藉的作品。而当国政变乱之世,便也有一些直吐怒骂之作产生,这些作品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其特点是“多具忧世之怀”,“有忧生之意”。(刘熙载艺概)“变”,指时世由盛变衰,即“王道衰、礼义废”等。 六、战争徭役:战争徭役诗的主旋律:周人重农尊亲,战争诗和徭役诗,大多表现为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从而凸现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心理特点。第六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一、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
13、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二、赋、比、兴的手法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朱熹诗集传: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在诗歌创作中,赋、比、兴三种手法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它们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三、重章叠句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第六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抒情诗传统从诗经开始,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此后,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14、二、“风雅”精神与文学革新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三、比兴的垂范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同时,诗经中不一定有寄托的比兴,在诗经被经学化后,往往被加以穿凿附会,作为政治说教的工具。因此,有时“比兴”和“风雅”一样,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而许多诗人,也紧承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了许多寓有兴寄的作品。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先秦叙事散文第一节 散文的萌芽和发展一、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阶段叙事(历史)散文
15、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叙事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汉书艺文志(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3)第三阶段以
16、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二、尚书1、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散文总集。先秦称书,汉以后称尚书或书经,原为夏商周原始历史文献,主要是记载帝王的命令和言论,后来成为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2、尚书的来源、作者、和结集尚书的来源非常古远,在殷商时期可能就已经有了辑成尚书的文献。这些文献的作者,多为各时代的史官,他们将帝王、大臣的言论记录下来,就形成了原始的尚书。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3、尚书的文体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
17、,即帝王和诸侯的文告、誓词、命令、谈话记录之类。4、尚书的语言及艺术成就尚书为上古记言体散文,文字古奥典雅,但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三、春秋1、春秋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史。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出现的春秋,是鲁国史官所整理修订的鲁国的纪年史,孔子对其做过删改和修订。它以记录鲁国的历史事件为主,同时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属于记事体。2、春秋的内容和与记事方式春秋的主要内容是记录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发生在鲁国和王朝及其他诸侯中的重大事件,其中有国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先秦 文学 18
限制150内